简介:“明清以来的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研讨会旨在从国家建构的维度,考察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着力从历史人类学、社会史、政治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研究等方向展开跨领域对话,试图透过迥异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议题,共同探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与国家认同之历史过程。与会学者认为:“地方”的意涵和所指是多样化的,不仅指行政区域,也指地理和文化空间,是从乡村、县、省到南方、北方、东北、西北等地域的动态概念;参与并建构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历史主体是多元的,故国家的知识精英和制度文化、地方的宗教专家和社团组织,以及中国边缘和外部世界所想象的“中国”也是多元的。与会学者还从地方与国家关系、种族/民族、赋役制度、礼仪宗教、战争、工业资本主义等多重视角,热烈地讨论了多样化“地方”背后的同一性,以及中国何时、如何成为民族国家等问题。这些多元性非但不会妨碍我们理解“中国”,而且是理解的前提和开端。
简介:一、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涵义各国学者迄今尚未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涵义形成完全一致的认识。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的学者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界定,往往受本国特定的经济水平、国际地位和国家战略所制约。但从各国学者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论述来看,一般都认为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涵义应该是指主权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处于不受内部或外部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状态。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免于财政能力降低、金融市场紊乱、国际收支失衡、产业结构老化、生态环境危机的冲击而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二是国际经济安全,即一国内部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国外市场份额、国外资源供给、国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