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疾病,多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和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溶桥取治疗能最快恢复脑血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效。本文介绍了脑卒中溶接取治疗的原理和流程,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该治疗策略通过恢复血流、减少脑组织坏死范围、预防器官功能的长期丧失和神经残疾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尽管该治疗具有更广泛的适应症,但仍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脑卒中 溶栓桥接取栓 患者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接受直接与桥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2019年9月-2020年9月院内医治的61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两组,30例参照组进行直接,31例观察组进行桥接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比参照组好,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中桥接治疗能更好的影响预后,提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直接取栓 桥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接受直接与桥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2019年9月-2020年9月院内医治的61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两组,30例参照组进行直接,31例观察组进行桥接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比参照组好,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中桥接治疗能更好的影响预后,提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直接取栓 桥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接法和直接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67例,其中男52例、女15例,年龄51~74岁。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直接机械取治疗者34例纳入直接组,采用静脉阿替普酶溶联合机械取桥接治疗者33例纳入桥接治疗组。术后即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再通率,术后48 h复查CT评估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前及术后第90天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90 d内病死率。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上述各观察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90 d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因分型、发病时间、血管闭塞部位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桥接治疗组与直接组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占比分别为9.1%(3/33)和32.4%(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5, P<0.05)。桥接治疗组术后第90天神经功能恢复良好(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占比高于直接组,分别为51.5%(17/33)和29.4%(10/34),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401, P>0.05);桥接治疗组、直接组术后血管再通率和术后90 d内死亡率分别为75.8%(25/33)、58.8%(20/34)和27.3%(9/33)、29.4%(10/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治疗组患者术后48 h并发颅内出血1例(3.03%),直接组则无一例并发颅内出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04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入院时NIHSS评分为术后90 d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 CI)为1.208(1.059~1.377), P<0.01]。结论直接治疗与桥接治疗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临床预后有一定的关联。

  • 标签: 卒中 后循环 桥接治疗 机械取栓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接治疗和直接治疗发病4.5 h内大血管闭塞(LVO)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AIS)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54例LVO-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病3 h内入院88例(桥接治疗54例,直接治疗34例)、发病3.0~4.5 h入院66例(桥接治疗39例,直接治疗27例)。分别统计比较发病3 h内、3.0~4.5 h入院的桥接治疗组和直接治疗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病3 h内、3~4.5 h入院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结果(1)发病3 h内入院患者:与直接治疗组比较,桥接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 h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更高(41.2% vs. 70.4%),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者所占比例更高(44.1% vs. 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桥接治疗为发病3 h内入院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OR=4.644,95%CI:1.238~12.805,P=0.041)。(2)发病3~4.5 h入院患者:与桥接治疗组比较,直接治疗组患者发病到腹股沟穿刺时间≤4 h者所占比例更高,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者所占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4 h为发病3~4.5 h入院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OR=5.724,95%CI:1.192~11.676,P=0.024)。结论对于LVO-AIS患者,在较早的时间窗入院时,首选桥接治疗;而对于入院较晚的患者,应尽量保证患者在4 h内进行桥接治疗,如果不能保证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在4 h内,应首选直接治疗。

  • 标签: 桥接治疗 直接取栓治疗 大血管闭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PCI与溶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统计自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88例为观察组,静脉溶治疗的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再通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及大出血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再通率分别为98.9%、58.6%(p<0.05);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2%、20.3%(p<0.05);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7.1%、50.4%(p<0.05);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6.8%(p<0.05)。结论直接PCI更能提高STEMI的治疗效果,从而改善预后。

  • 标签: PCI 溶栓 STEM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孔直接石法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1月—2018年4月8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58例,年龄25~78(50.8±10.5)岁,均观察行腹腔镜手术,术中于胆总管切开后经剑突下孔直接石。记录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随访并发症,并总结技术经验。结果成功完成腹腔镜下手术81例,成功率94.2%(81/86),其中1例因末端结石嵌顿难以取出,后经胆道镜下碎石取出。其余5例中,1例因胆囊十二指肠漏中转开放手术,4例因胆囊炎急性发作后三角区纤维化难以分离而中转开腹。81例成功手术者:手术时间为(80.2±18.6)min,术中出血量为(20.0±3.0) mL,术后下床时间为(15.5±5.7)h,术后排气时间为(30.2±10.2)h,引流管拔除时间为术后(2.4±0.4)d,术后住院时间(10.4±2.6) d。术后4~6周拔除T管;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无术后胆漏、胆道狭窄、再发胆管结石等并发症。结论经剑突下孔直接石法使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变得简单易行且安全,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调整剑突下孔的位置、注意手术细节,改进手术流程,可减少了手术时间、创伤,并能取尽结石,获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剑突下孔 腹腔镜 胆道镜
  • 简介:目的总结手术取与导管直接(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股静脉切开取+下肢挤压驱、CDT治疗及单纯抗凝治疗。通过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早、中期疗效。结果7例中央型血栓(股青肿)患者行股静脉切开取术及19例混合型血栓患者行CDT治疗,术后1周患者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6.46±11.42)%及(69.17±8.79)%;其术前、术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例周围型血栓患者行保守治疗,静脉通畅率为(56.09±4.23)%。治疗前、后1周静脉通畅评分及治疗前、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24例股静脉切开取及CDT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肢体肿胀完全消退,下肢深静脉主干通畅,无溃疡形成。9例保守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有6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轻度色素沉着;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出现小腿溃疡及色素沉着。结论手术取或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能迅速改善静脉回流障碍,早、中期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内治疗 取栓术 导管直接溶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直接的循证护理措施。方法对2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导管直接术后的护理措施加以综合分析,提出符合临床的循证护理措施。结果在导管直接的同时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临床总有效率100%。结论循证护理与DVT导管直接术后的临床护理相结合,能高提高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直接溶栓 循证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经膝下(BelowtheKnee,BTK)途径导管直接(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介入科接受经BTK途径CDT治疗的38例急性混合型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4±11岁。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经小隐静脉穿刺途径28例,小隐静脉切开途径4例,胫后静脉切开途径4例,胫后静脉穿刺途径2例。行CDT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临时可回收滤器置入,并于术后2周内取出。36名患者DVT血栓溶解成功(Ⅱ和Ⅲ级)。2名未获得血栓溶解成功的患者,从症状发生到CDT时间均大于10天。对13例患者(左侧10例,右侧3例)进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围手术期出现切口渗血4例,切开部位麻木5例,没有新发肺栓塞和大出血发等主要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1个月-4年),28例患者超过1.5年。2例患者由于未服用华法林而出现反复髂股DVT。随访期间通畅率和PTS率分别为81.6%(31/38)和31.6%(12/38)。结论:采用经BTK途径行CDT治疗混合型DVT是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结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内溶栓 小隐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对溶后介入治疗和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8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参与研究,治疗时间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用随机均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为直接介入治疗,后者为溶后介入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对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概率数据进行对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当给予溶后介入治疗法,提高血管再通成功率,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溶栓后介入治疗 直接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导管直接(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筛选2020年9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下肢DVT患者30例纳入研究,入组对象均接受导管直接治疗,对比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和患侧膝上下部位周径差,同时观察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7d后,患者静脉通畅评分和患侧膝上下部位周径差均低于治疗前,且组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导管直接溶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直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尿激酶的量效。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5年2月我院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均相同,研究组尿激酶每日用量40~80U,对照组尿激酶每日用量小于40U。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疗效。(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及出血发生率。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80%,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大腿周径及治疗后出血发生率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大腿周径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经导管直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尿激酶量控制在每日40~80U,出血风险小,疗效肯定。

  • 标签: 经导管直接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静脉溶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治疗,观察组采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2.5±2.7)mm、(53.5±2.7)mm、48.9%;对照组分别为(47.9±2.4)mm、(59.3±3.5)mm、40.8%,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职能评分分别为(85.65±4.56)分、(91.56±3.12)分、(88.58±3.57)分;对照组分别为(68.32±3.58)分、(74.13±4.18)分、(76.42±4.63)分,P<0.05。结论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静脉溶栓 冠脉介入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溶后介入疗法和直接介入疗法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6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直接介入疗法,研究组采用溶后介入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介入治疗后,研究组心电图检测ST段下移发生率92.45%,高于对照组的58.49%,且胸痛缓解率90.57%,高与对照组的54.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5%,稍低于对照组的11.32%(P>0.05)。结论溶后介入疗法在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疗效较直接介入治疗的效果好,改善患者病情,提高预后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后介入 直接介入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直接介入治疗与溶后介入治疗两种方法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借助于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共计40例)与对照组(共计4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行直接介入治疗与溶后介入治疗。结果两组血管再通率、心电图ST段下移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病死率对比,观察组40例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与直接介入治疗相比,溶后介入治疗能够显著地优化疗效,可普及。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介入 溶栓后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