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与正常孕妇外周血、脐带血和胎盘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管紧张(Ang)Ⅱ和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差异,为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分娩且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但无其他妊娠合并症的5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50例正常孕妇纳入对照组。在孕妇分娩时留取胎盘母、子面胎盘组织,母亲静脉血及新生儿脐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TGF—β1、AngⅡ和VEG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孕妇年龄、孕龄及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母亲静脉血、新生儿脐静脉血、胎盘母面及胎盘子面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而AngⅡ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新生儿脐静脉血、胎盘母面及胎盘子面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母亲静脉血VEG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9,P〉0.05)。结论TGF-β1、AngⅡ和VEGF表达水平的改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高血压 妊娠性 转化生长因子-Β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血管生长因子(VEGF)及其Flt-1,KDR/Flt-1受体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及卵巢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本院确诊为卵巢癌的48例患者的术后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采取链霉亲和-生物-过氧化酶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卵巢癌组织标本中VEGF及其Flt-1,KDR/Flt-1受体蛋白的表达率,采用F8因子相关抗原(FⅧ-RA)标记肿瘤MVD(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征得受试者对象的同意,并与其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VEGF及其Flt-1,KDR/Flt-1受体蛋白表达与卵巢癌的病理学类型、分化级别及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VEGF及其Flt-1受体共同表达,则与卵巢癌组织分化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χ2=5.22,χ2=8.22;P〈0.05)。②卵巢癌中,淋巴结转移者VEGF及其Flt-1受体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R/Flk-1在肝转移患者中表达率与肝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VEGF及其KDR/Flk-1受体在肝转移患者中,共同表达率显著高于肝正常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③腹水〈1000mL者中,Flt-1表达率显著低于腹水≥1000m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VEGF及KDR表达呈阳性者的平均MVD显著高于呈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VEGF及KDR/Flk-1表达呈阳性者的MVD有关(P〈0.01),并且表达者的MVD较丰富。结论VEGF及其受体表达,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卵巢癌血管生成、浸润、转移及腹水形成,可作为预测卵巢癌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1673-5250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Flt-1 KDR/Flt-1受体 卵巢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VASH1)和血管生长因子A(VEGF-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VASH1和VEGF-A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相关性,并明确VASH1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VASH1和VEGF-A蛋白的表达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胃癌组织中VAS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9%,VEGF-A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2%,二者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77,P<0.01)。VASH1蛋白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及远处转移均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转移均无关(均P>0.05)。VASH1蛋白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明显差[总生存时间:(24.56±5.05)个月比(57.09±4.83)个月,P<0.01;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22.74±4.55)个月比(56.46±5.02)个月,P<0.01]。结论VASH1高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胃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预后
  • 简介:摘要异常血管新生是多种视网膜疾病的病理性标志。血管生长因子(VEGF)主要调控内皮细胞的增生与迁移,VEGF受体2(VEGFR2)是介导这一作用的主要受体,下游信号的激活首先需要VEGF与VEGFR2结合,随后发生受体二聚体化和自磷酸化,阻断这一过程进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眼科临床目前应用的单克隆抗体和融合蛋白药物主要结合游离的VEGF,随着拮抗VEGFR2的大分子抗体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药物上市,有望进一步拓展至眼科领域。抗VEGFR2治疗虽是抑制新生血管的革命性方法,但目前尚无充足的临床证据。深入了解抗VEGFR2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应用现状及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对局部血管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诱导后与β-磷酸三钙材料复合,植入制备的兔股骨缺损处,其中实验组在材料侧槽中植入股骨的动静脉血管束,对照组则单纯植入组织工程骨,分别于术后2、4、8、12周通过形态学检测新生骨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新生骨中VEGF的表达量。结果随着时间进展,各组成骨量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从第4周开始实验组成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新生骨中VEGF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4周时达到最大值。结论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可明显增加新生骨中VEGF的表达并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 标签: 组织工程 血管化 骨缺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血管性痴呆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联合组、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行瑞舒伐他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血管功能血清内皮-1(ET-1)、一氧化氮(NO)。结果联合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ET-1表达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表达水平明显上升,联合组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血管性痴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管功能,给未来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普罗布考 瑞舒伐他汀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雷帕霉素治疗卡波西样血管瘤(Kaposiformhemangio-endothelioma,KHE)及丛状血管瘤(tuftedangioma,T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共5例KHE及TA患儿纳入研究,病变累及颈部、躯干及四肢。4例曾经传统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无效。雷帕霉素单个疗程为3个月,具体治疗方案为:每天口服0.1mg/Kg。在服药期间及停药后,观察随访患儿一般情况、可能的副作用,以及病灶改变和血小板情况。结果雷帕霉素治疗后,5例患儿均出现了明显的病灶颜色减退,瘤体缩小,质地变软等消退迹象,血小板计数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药物使用过程中,仅出现轻度的副反应。停药3个月后,所有患儿均未出现症状反复。结论雷帕霉素单药口服治疗KHE及TA能获得较好的疗效,短期服用安全性尚可。

  • 标签: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丛状血管瘤 卡梅现象 雷帕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内皮功能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观察FMD是否对稳定性CAD患者PCI术后的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events,CVE)具有预测价值,从而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支架置入后的FMD是否也有预测价值。方法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连续纳入82例(年龄62.8±9.1,其中男性55例)稳定性CAD患者,成功进行择期PCI治疗,受试者于术前一天进行高频超声FMD检测,并记录患者危险因素,评估冠脉病变因素及手术操作因素,术后随访1年,观察CVE的发生心脏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次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旁路搭桥术和脑卒中的发生。结果成功实施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随访的平均12.2±1.1个月期间,共12例患者发生CVE心脏性死亡1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高心肌梗死2例,心力衰竭2例,再次冠脉介入治疗3例、冠脉旁路搭桥术1例和脑卒中1例。CVE组与无心血管事件组(noncardiovascularevent,NCVE)相比合并既往糖尿病史常、血脂异常增多,FMD减低容易受累。CVE组FMD与NCVE组明显降低(6.65±2.67%vs4.28±1.71%,P=0.0041),多元Cox回归分析在将纳入的全部基础因素矫正后表明糖尿病诊断和FMD是有意义预测指标,进一步应用逐步筛选方法分析确定糖尿病的诊断OddsRatio8.238,95%可信区间(CI)1.036-6.503,p=0.0462,FMD(OR0.614,95%CI0.381to0.989,p=0.0451)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独立的预测价值,ROC曲线分析发现FMD(ROC曲线下面积0.758,p=0.0015,界值≤4.8%)的预测价值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66%。结论FMD可预测稳定性CAD患者择期PCI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当FMD≤4.8%时,稳定性CAD患者择期PCI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多奈哌齐联合丁苯酞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效果。方法 于2020年8月-2020年7月开展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治疗研究,将70例该病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以丁苯酞治疗,观察组以丁苯酞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R评分及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多发性脑梗死 痴呆 多奈哌齐 丁苯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抑制(恩度)联合改良的FOLFOX7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均接受化疗重组人血管抑制15mld1-5,奥沙利铂100mg/m2(2h静脉滴注),d1,5-氟尿嘧400mg/m2(静脉泵泵入46h)+亚叶酸钙400mg/m2(2h静脉滴注),14d为1个周期,重复使用2个周期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CR0例,PR12例,SD7例,PD3例,总有效率为54.5%,临床获益率为86.4%。主要毒副反应为周围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结论重组人血管抑制(恩度)联合改良的FOLFOX7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毒副反应患者多可耐受,疗效较好。

  • 标签: 血管内皮抑制素 改良的FOLFOX7方案 晚期结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 恩度) 静脉泵入联合窗口期化疗在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二科 2018年 1 月 至 2021 年3 月收治的 25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恩度持续静脉泵入联合窗口期化疗。具体方案: 恩度 15mg /m每天持续 24h 静脉泵入, 连续 7d; 在第 4 天窗口期接受化疗,21 天为 1 周期。治疗 2 - 6 个周期,每 2 个周期评价疗效, 每周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25 例患者均完成至少 2 个周期的治疗,获完全缓解 1 例CR( 4% ),部分缓解 11 例PR ( 44% ),稳定 11 例SD( 44% ),进展2 例PD ( 8% );有 效 率(RR) 52% ,疾 病 控 制 率(DCR) 92% 。

  • 标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持续静脉泵注 化疗 晚期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贝伐珠单抗或重组人血管抑制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间收治66例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同时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重组人血管抑制俩和顺铂胸腔灌注治疗)、实验组(贝伐珠单抗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癌胚抗原、血管生长因子、胸腔积液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癌胚抗原、血管生长因子、胸腔积液均比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相较于重组人血管抑制,贝伐珠单抗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效果更理想,可推广应用。

  • 标签: 贝伐珠单抗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顺铂胸腔灌注 肺腺癌 恶性胸腔积液
  • 简介:高血压病(EH)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发展和血管紧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内皮(Endothelins,ET)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异常有关.我们于2000年3日~2001年12月对应用一平苏治疗前、后高血压病36例患者血浆ET及AngⅡ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一平苏 高血压 血浆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 EH 药理学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前后血浆内皮-1(ET-1)、血管紧张Ⅱ(Ang-Ⅱ)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10例,削除不合格者n=8),对照组给予40mmHg无效加压,实验组给予200mmHg有效加压,两组患者均按双上肢1次/d进行缺血预适应治疗。分别在脑梗死后1w且RIPC治疗前、RIPC治疗后1个月采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ET-1、Ang-Ⅱ和NO水平。结果两组均有8例纳入后续研究,两组纳入研究患者基线资料及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治疗后ET-1水平为(64.64±7.00)pg/ml,较治疗前(91.64±10.43)pg/m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Ang-Ⅱ水平为(86.51±10.22)pg/ml,较治疗前(97.35±9.27)pg/m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Ang-Ⅱ水平为(54.40±8.74)pg/ml,较治疗前(95.14±54.40)pg/m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Ang-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NO水平为(34.47±4.32)μmol/L,较治疗前(26.52±5.99)μmol/L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缺血预处理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浆ET-1、Ang-Ⅱ和NO水平的失衡状态。

  • 标签: 缺血预适应 脑梗死 内皮素-1 血管紧张素Ⅱ 一氧化氮
  • 简介: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于培养人脐静脉血管细胞中检测到α、β/δ和γ四类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PARs)mRNA水平的表达,并且显示PPARs激活剂一不饱和脂肪酸、前列腺J2和非PPARs激活剂-饱和脂肪酸对三类PPARsmRNA水平的表达均无影响.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 脂肪酸
  • 简介:摘要上皮样血管瘤(EHE)是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1个月余;影像学检查显示颈胸区巨大软组织肿块,伴有钙化及脂肪成分,误诊为畸胎瘤;术后病理为EHE。

  • 标签: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影像学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