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熊果酸(UA)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C57BL/6J小鼠(购自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和UA预处理组(UA+IRI组)。采用右肾切除左肾蒂钳夹30 min方式构建小鼠肾脏IRI模型,检测各组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变化,并利用糖原染色(PAS)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同时检测各组肾脏组织内丙二醛(MDA)、羰基化蛋白(CP)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利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水平。此外,应用HK-2细胞缺氧/复氧模型(H/R)进一步从细胞水平评估UA在IRI中的作用。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相较于I/R组,UA+I/R组血清SCr[(0.61±0.09) mg/dl比(1.62±0.21) mg/dl]和BUN[(61.53±8.46) mg/dl比(135.38±15.61) mg/dl]值显著降低,肾小管损伤(1.55±0.14比3.52±0.23)明显减轻(t=7.316,P<0.05)。此外,UA预处理可降低小鼠肾脏内MDA[(4.13±0.71) nmol/mg比(7.65±0.89) nmol/mg]和CP含量[(2.92±0.33) nmol/mg比(5.36±0.48) nmol/mg],增加SOD[(45.48±4.16) U/mg比(22.15±3.36) U/mg]和CAT活性[(38.66±4.52) U/mg比(21.54±3.85) U/mg]。Western blot结果提示UA+IRI组Nrf2、HO-1和NQO1表达水平较IRI组明显上升。此外,UA预处理显著降低了H/R导致的细胞死亡增加和MDA含量上升[(1.14±0.12) nmol/ml比(2.15±0.15) nmol/ml],同时增加了细胞SOD活性[(25.86±1.85) U/ml比(13.74±1.46) U/ml,t=5.413,P<0.05],但在Nrf2稳定敲低表达的HK-2细胞中,UA并不能明显降低MAD含量和增加SOD活性。结论UA可以诱导Nrf2和下游基因HO-1和NQO-1的表达,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从而保护肾脏IRI。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熊去氧胆酸胶囊(优思弗)在甲亢合并高胆红素血症中疗效。方法治疗组38例,优思弗250mg,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33例,茵栀黄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两组均行抗甲亢、护肝、降酶等治疗;分析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TBIL、ALT、AST、TBA变化。结果两组患TBIL、TBA、ALT、AST治疗前后疗效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TBIL、TBA的恢复速度治优于对照组(P<0.05)。在本研究中,两组未发生明显的副反应。结论甲亢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熊去氧胆酸胶囊及茵栀黄注射液治疗疗效显著,熊去氧胆酸胶囊疗效优于茵栀黄注射液,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淤胆型肝炎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74例淤胆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保肝、降酶等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实验组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及熊去氧胆酸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0.27%),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肝炎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降低了TBiL、ALT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辅助艾司奥美拉唑及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予艾司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症状积分、临床疗效比较中,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后3、6月复发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而两组治疗12月后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熊去氧胆酸联合艾司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固醇性胆囊息肉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1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胆固醇性胆囊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B超确诊,且不进行手术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为不愿用药者,对其进行随访,时间为12个月;研究组患者则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剂量为每天10mg/kg,分2次服用,或睡前顿服,对其用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时进行血脂、胆囊B超和肝功能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息肉变化情况。结果:胆囊息肉本身具有自然消长的过程,其可自行从胆囊壁处脱落。两组患者都有患者表现出息肉消失、变小或增大,多数患者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息肉直径差异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中仅有6例持续服药12个月,其中39例患者坚持服药6个月病情无明显变化而停药,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胆固醇性胆囊息肉的发生于胆固醇代谢障碍有关,虽然与胆固醇结石患者相同均有胆固醇代谢紊乱的表现,但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该疾病无明显效果,因此有可能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发病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辅助艾司奥美拉唑及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予艾司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症状积分、临床疗效比较中,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后3、6月复发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而两组治疗12月后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熊去氧胆酸联合艾司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建立熊去氧胆酸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20版通则1105、1106,采用平皿计数法,分组分别使用5种实验菌验证。试验组取供试液加菌液注入培养基中培养。菌液组分别取各实验菌液注入培养基中培养。阴性对照组取稀释剂注入培养基中培养。供试品对照组取供试液注入培养基中培养。通过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分别计算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并对控制菌的检查法进行适用性试验,确定适宜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结果: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回收率在0.5~2之间,大肠埃希菌(控制菌检查)适用性试验满足要求。结论:该方法适用性试验表明所建立方法准确性、有效性及重现性较好,可用于熊去氧胆酸胶囊的微生物限度计数和控制菌检测。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瘢痕子宫孕中期联体双胎经阴道引产成功的病例。孕妇25岁,有2次剖宫产史,末次于2017年行剖宫产。本次孕19周+5常规产前超声显示胸腹部联体双胎、共同心脏、羊水过多,于孕20周+1入院。入院后多学科会诊充分评估胎儿及母体产道情况,排除阴道引产绝对禁忌证,行阴道引产,方案为米非司酮300 mg口服+依沙吖啶100 mg羊膜腔注射。该孕妇于羊膜腔注射28 h后临产。引产过程中协助臀位分娩,孕妇于孕20周+6娩出联体女性死胎2具。引产过程顺利,无软产道损伤,出血量约150 ml。引产后对死胎行病理检查,大体标本可见双胎胸腹联体畸形,病理解剖后可见共用心脏、肝脏畸形。充分的产前检查评估,严格把握阴道引产指征,产程中严密监测,以及做好紧急剖宫产准备等,是瘢痕子宫孕中期联体双胎经阴道引产的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对罗氏MODULAR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强生Vitros950干式生化分析仪部分相同项目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和偏差评估,探讨同一检测项目不同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9-A2文件要求,分别在2台仪器上测定病人新鲜混合血清,以罗氏MODULAR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系统作为比对系统,强生Vitros950干式生化分析仪作为试验系统,用相关回归分析和配对t检验对相同项目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和偏差评估,应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作为方法学比对,以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总误差范围的1/2为标准,判断不同检测系统的临床可接受性。结果2台生化分析仪经过比对和校正,多数项目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结论通过对同一检测项目不同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进行比对和偏差评估,有助于验证不同检测系统相同检测项目结果间的相关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一致性,有助于仪器评价、校正,满足临床需要。
简介:目的:研究两面针[Zanthoxylumnitidum(Roxb.)DC.]根和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及SephadexLH-20等色谱技术分离并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进行鉴定结构。结果:从两面针根和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苯并菲啶类生物碱,分别命名为:8-(2'-环己酮)-7,8-二氢白屈菜红碱(1)和8-(1'-羟基乙基)-7,8-二氢白屈菜红碱(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