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血清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片段(HER2ECD)、人附睾蛋白4(HE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HER2ECD+VEGF+HE4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诊断价值,以期选择最佳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灵敏度。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复发转移患者34例(复发组),术后未复发转移患者52例(未复发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4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的血清HER2ECD、VEGF、HE4水平。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测方法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的诊断效能。结果复发组患者的血清HER2ECD、VEGF、HE4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复发组患者的血清VEGF、HE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ER2ECD+VEGF+HE4联合检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灵敏度为88.24%(30/34),特异度为86.54%(45/52),漏诊率为11.76%(4/34),误诊率为13.46%(7/52)。结论血清HER2ECD+VEGF+HE4联合检测较三者单独检测能够提高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的灵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生化指标对乙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在本院健康体检的 40名人员作为对照组,另将同期在本院接受治疗的 4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组,检测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生化指标,对比两组血清肝纤维指标、肝生化指标水平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生化指标相关系数。结果:研究组疾病不同程度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不同程度病情患者 ALT与 AST检验结果均高于对照组( P< 0.05),而且伴随病情的不断加重,研究组患者 AST/ALT水平也会不断升高;研究组患者血清中 LN、 IV-C水平同肝生化指标相关性不明显,但是 PC-Ⅲ水平、 HA水平同肝生化功能指标之间关系为正相关( P< 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接受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疑为乙型肝炎患者69例,对其先后进行CLIA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结果为参照,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CLIA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ELISA检测,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采用CLIA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BD)患者血清尿酸(uricacid,UA)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BD住院患者63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组26例,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7例),正常对照组100例,测定患者入院时及对照组血清UA水平,比较三组UA水平差异。结果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患者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伴精神症性症状组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血清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D患者存在血清UA水平升高的现象,推测BD可能与体内嘌呤系统功能障碍有关,提示血清UA水平可作为BD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简介:用17ɑ-甲睾酮混合饲料投喂诱导2批虹鳟Oncorhynchusmykiss伪雄鱼(三、四龄,平均体质量分别为2200g和3056g),以正常二倍体群体为对照(三、四龄平均体质量2510g和3600g),采用组织学和放射性免疫(RIA)方法,每2个月采血一次研究伪雄鱼和正常二倍体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和睾酮(T)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正常虹鳟和伪雄鱼精巢的组织细胞结构没有明显差异,伪雄鱼性腺组织形态与卵巢相似。3龄和4龄伪雄鱼血清中E2含量均在12月达到峰值,而3龄鱼的T浓度在12月达到峰值,4龄则在翌年2月达到峰值;3龄雌鱼血清中E2含量在10月达到峰值,4龄则在8月达到峰值,而T浓度均在12月达到峰值,进入繁殖期后E2含量开始下降;3龄和4龄正常雄鱼血清T浓度均在12月达最大值,E2在10月达峰值。结果表明,测定血清性类固醇激素浓度可用于准确判断鱼类的生殖状态,为正确利用虹鳟伪雄鱼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Apelin-13的水平与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等指标的关系,确定Apelin-13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骨质疏松组38例,骨量减少组50例,正常组64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和疾病持续时间。收集血液样品用于测量Apelin-13、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type-INpropeptide,PINP)、I型胶原羧基端肽(pyridinolinecross-linkedcarboxyterminaltelopeptideoftypeⅠcollagen,ICTP),并用双能X线吸收扫描仪测量患者的BMD。结果Apelin-13水平在骨质疏松组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P<0.05),骨量减少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Apelin-13水平与BMD和PINP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ICTP呈负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Apelin-13和BMD、ICTP与PINP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 A 水平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儿科收治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 52 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为 2018 年 1 月到 2018 年 3 月,同期选取健康儿童 52 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血清维生素 A 水平,随机将研究组划分为研究组 A 组及研究 B 组各 26 例,给予不同治疗干预,比较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差异。 结果:研究组患儿维生素 A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数值( P<0.05 );研究组两组患儿治疗前 IgA 、 IgG 、 IgM 指标具有一致性,治疗后研究组两组 IgA 、 IgG 、 IgM 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 ), A 组患儿 IgA 、 IgG 、 IgM 指标显著高于 B 组( P<0.05 )。 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 A 水平低于正常儿童,经给予患儿维生素 A 治疗,可有效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利于疾病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皮质醇、NO水平与急诊创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75例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为对照组,对比其血清皮质醇、NO水平;同时对血清皮质醇、NO水平和急诊创伤患者病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患者血清皮质醇、NO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清皮质醇、NO水平、APACHEⅡ评分及IS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中皮质醇水平、NO水平与APACHEⅡ评分、ISS评分均呈正相关,且皮质醇、NO水平、APACHEⅡ评分、ISS评分均为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急诊创伤患者可见明显的皮质醇及NO水平升高现象,且与患者创伤程度、预后有重大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对埃索美拉唑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2019年3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医院选取77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以“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分组,一组为CD8+组(36例),一组为CD4+组(41例),均予以埃索美拉唑四联方案治疗,随后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Hp清除率。结果CD8+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CD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p清除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不同,其对埃索美拉唑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的不良反应也不同。CD8+水平较高的患者,其不良反应也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PI四联药物用于治疗HP感染阳性胃溃疡并发有胃十二指肠出血的疗效,总结其炎性因子变化。方法在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感染胃溃疡并发十二指肠出血的患者中,随机择取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与普通组。实验组使用标准三联疗法,普通组采取三联疗法,对比两组疗效和炎性因子数值动态变化。结果实验组Hp根除率和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普通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动态变化值显著优于普通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I四联药物用于治疗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溃疡合并胃十二指肠出血的疗效甚好,值得在临床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型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上提供科学用药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8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每组54例。观察组行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行标准三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根除率、复发率、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根除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临床上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HITACHI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BECKMANCOULTERGEN.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8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IgE和血液EOS水平,并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8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中血清总IgE水平(阳性率)分别为过敏性紫癜组(453.1±283.3)IU/ml(9/24,37.5%),湿疹组(531.3±224.5)IU/ml(13/16,72.2%),药疹组(489.7±285.2)IU/ml(7/15,46.7%),荨麻疹组(476.1±211.1)IU/ml(5/12,41.7%),接触性皮炎组(514.0±263.6)IU/ml(7/13,53.8%);血液EOS水平(阳性率)分别为过敏性紫癜组(0.31±0.55)×109L(5/24,20.8%),湿疹组(1.17±1.60)×109L(8/16,50.0%),药疹组(0.48±0.48)×109L(4/15,26.7%),荨麻疹组(0.46±0.52)×109L(3/12,25.0%),接触性皮炎组(0.57±0.73)×109L(4/13,30.7%),除过敏性紫癜组外,湿疹组、药疹组、荨麻疹组以及接触性皮炎组血清总IgE及EO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组IgE值与EOS计数在统计学上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0.54<r<0.24)。结论血清IgE及血液EOS对多数过敏性皮肤病起到了一定作用,能清楚患者过敏的状态,为临床上过敏性皮肤病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以及疗效评价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血清标志物AFP、CEA、GGT联合诊断应用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时间段设置为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时间段内,选择我院中收入的7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个体资料进行分析后,录入同期内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71例作为对照研究肝癌患者记录为实验组,健康人群记录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AFP、CEA、GGT进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探究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AFP、CEA、GGT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组患者的AFP、CEA、GGT,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病症诊断时,可选择血清标志物,AFP、CEA、GGT联合检测方案,对患者体内各项血清指标进行明确,能够有助于明确患者的原发性肝癌状况,对于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来说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