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20世纪深切关注现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理性的毁灭》中对二战的挑起者德意志进行了历史反思和现实分析,由此激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对理性毁灭的深层思考,并对风云变幻下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与崇高使命发出呼吁。首先,通过考察具有代表性的德意志历史图景,把人类理性的变幻还原到历史原貌中展现,可以以真实的历史感揭示出德意志复兴历史中的民族精神的分裂。其次,我们不仅要从卢卡奇那里寻找理性毁灭的社会根源,还要把理论视野拓展到后继者的研究文本中,包括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人物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侧重于从大众的性格结构、心理趋向、人的自由等方面揭示理性毁灭的深层根源。最后,我们要关注知识分子对理性的诉求。
简介:推崇理性精神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学中的一条主线.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都在作品中强调理性精神,但是其侧重面各自不同.理性精神在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中被强调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对这种现象文学史上大多持有异议.认为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是与王权相妥协的产物,并过度强调其教条化和保守倾向.本文运用理性精神中的沉思方式,探求其中的积极意义,希冀对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的认识提出些微有益的看法.
简介:本文以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为例,试图从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技巧入手,探讨其中非理性表层下的理性与秩序。本文首先指出,伍尔夫是在现代危机语境下,从理性的认识开始,用模糊的、非理性的意识流动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无序与混乱的对抗;其次,本文试图从意象的串联、时空的交融两个层面论证,伍尔夫有意识地将理性的认知抽象为流动的意识,把自我对世界片面的、现象的认识以具体的意象呈现,赋予理性认识一种有意义的形式。本文最后得出结论,伍尔夫在小说创作中建构了一个'存在于自身'的世界,是用文本中的非理性的内容与形式去追求现实中的理性世界,实现对小说创作中秩序的向往。
简介:<正>21世纪中国监狱的观念定位,首先取决于对监狱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定位,也就是监狱的价值蕴含与工具现实的矛盾、协调和统一。作为一种独立的客观实在,监狱必定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内涵,反映并追求特定的价值理念。这是监狱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理性基础,也是监狱存在的基本科学依据,是根本性和决定性的。监狱最终不可能以此精神状态而“莫须有”地存在着,但是监狱的这一精神存在却对监狱的工具实在具有规定和制约作用。脱离开了监狱价值支配,不仅监狱的工具作用将失去科学与正义的基础,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其工具效用本身也必将难以发挥出来。同时,监狱也是一个功用实在物,它为国家和社会所用,为特定阶层的特定目的效力。它必须具有并实现一定的工具作用,达到其被利用的某种目的。监狱发展史也就是为统治政权暴力镇压破坏力量的历史。这是监狱存在的现实基础。但是,监狱的工具运用也是与社会的客观条件相一致的,换言之,监狱工具的使用总是必须符合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定规则。现代社会监狱工具的运行至少必须遵循民主、法治、人权、人道等项规则,以预防、惩罚和改造犯罪为目标,而不以增加罪犯的痛苦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