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大量的文献对正颌外科手术后1到5年面部结构的长期改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为了评价这些变化是否多于那些具有相似的形态学特征却未作手术的成人患者,本研究观察了33名未经手术治疗的成人患者硬组织标志点的长期变化,并与作过上颌后退术或下颌前移术或两者兼有的骨性安氏Ⅱ类错He畸形患者进行对比。虽然两组的变化程度都较小,但手术组的平均变化量大于未治疗组,且手术患者发生显著变化的百分率高。水平向的变化在未治疗组发生在向前的方向,而在治疗组发生在向后和方向。由此得出结论;正常成人的生长发育无法解释颌骨手术后的长期变化。在一些病例中,手术后的导致的复发比我们预期的时间更长。
简介:目的通过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变化的分析,探讨牙(牙合)去代偿治疗对于牙槽骨厚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术前正畸中对上下前牙进行去代偿治疗、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34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利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样本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厚度与正常(牙合)牙槽骨厚度的差异;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厚度与正常(牙合)相比,根尖点水平牙槽骨厚度各项目值均比正常(牙合)小,并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完成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67±1.57)mm、(1.07±1.09)mm;唇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点水平减小(0.56±1.03)mm、腭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点水平减小(1.15±1.29)mm,均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前牙区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57±0.92)mm、(0.55±0.72)mm,舌侧牙槽骨牙槽骨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减小(0.86±0.89)mm、(0.55±0.72)mm,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术前正畸对前牙进行去代偿移动,上下前牙牙槽骨总厚度、上前牙根尖点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上前牙根中点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均减小,提示上下前牙去代偿过程中需控制牙齿在一定限度内移动.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介绍1例骨性Ⅲ类错伴偏颌同时伴右侧上颌尖牙低位水平埋伏阻生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要求改善面型,故先正畸去代偿后进行正颌手术改善骨性偏斜,获得较好的效果。术后联合口腔颌面外科对13行闭合式导萌,13牵引至正常位置,牙髓活力正常,达到平衡、美观、稳定的治疗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单侧前循环脑梗死人群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特征与脑梗死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并完成头颅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的首发急性单侧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最终纳入58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根据脑梗死亚型,患者被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32例)及非动脉-动脉栓塞组(2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高信号斑块、重塑类型及斑块表面不规则的存在及象限分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斑块易损特征与脑梗死亚型之间的关系,而高信号斑块与重塑类型之间对梗死机制的交互影响被进一步用桑基图来可视化呈现。结果在多因素分析中,高信号斑块(OR=3.90,95%CI 1.21~12.59,P=0.023)和动脉重塑类型(与无重塑比较,正性重塑的OR=4.32,95%CI 0.86~21.49,趋势检验P=0.027)是动脉-动脉栓塞机制的两个强独立预测因素。重要的是,高信号斑块与正性重塑共存时,可以进一步协同促进动脉-动脉栓塞事件的发生(Wald=10.04,P交互=0.007)。此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证实正性重塑的高信号斑块对于动脉-动脉栓塞的事件发生有着最强的分辨力(曲线下面积:0.710,95%CI 0.576~0.845,P=0.006)。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颅内高信号斑块与正性重塑共存时,可以协同促进动脉-动脉栓塞事件发生。这对于理解不同梗死机制发生以及二级预防策略制定和治疗靶点选择,都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近红外荧光正显像技术联合术中快速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测定在甲状腺切除术中对甲状旁腺辨识及功能保护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甲乳外科2020年3月至2020年10月因疑似双侧甲状腺癌需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近红外荧光正显像联合术中快速PTH测定)、对照组(术中经验识别)。收集术中发现甲状旁腺个数、手术前后PTH、血钙、血磷、术后常规病理切片有无甲状旁腺组织及术后症状等资料。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33例,术中显影可疑旁腺组织135枚,平均(4.09±0.52)枚;术后1例发生手足麻木(3.03%);术后第1天PTH(23.68±9.48)ng/L。对照组31例,术中肉眼识别甲状旁腺109枚,平均(3.52±0.63)枚;术后6例发生手足麻木(19.35%);术后第1天PTH(17.93±11.58)ng/L。以上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长(79.45±30.18)min、术后住院天数(5.85±2.27)d、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6个月PTH[(27.10±9.80)、(33.08±10.21)]ng/L、血钙[(2.11±0.10)、(2.25±0.09)]mmol/L、血磷[(1.20±0.20)、(1.15±0.12)]mmol/L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红外荧光正显像技术联合术中快速PTH测定可提高甲状旁腺的识别率,降低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快捷的术中旁腺识别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的长正五聚蛋白3(PTX3)在桡动脉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桡动脉钙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包括群力分院)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53例CKD 5期患者。通过Von Kossa染色法观察桡动脉钙化情况,根据钙盐沉积情况分为无钙化组(27例)、轻中度钙化组(18例)及重度钙化组(8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桡动脉PTX3与碱性磷酸酶(ALP)表达情况,收集基本资料、临床指标及术前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浆PTX3水平。比较组间PTX3水平及临床指标差异,将患者桡动脉PTX3表达水平与临床资料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轻中度钙化组及无钙化组比较,重度钙化组的尿酸(UA)、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甲状旁腺素(PTH)的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钙化组与轻中度钙化组患者桡动脉血管PTX3及ALP的AOD表达均高于无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血液中的UA、CHOL、TG、PTH水平与桡动脉组织PTX3的表达有相关性(均P<0.05);血浆中PTX3表达水平与UA、CHOL、TG、PTH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PTX3在CKD 5期患者外周血与桡动脉上的表达与钙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参与CKD5期患者血管钙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到2015年8月在我院治诊6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柳氮磺吡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美沙拉嗪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3%略优于对照组的90.00%,,比较差异值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6.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比较差异值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治疗总有效率略优于采用柳氮磺吡啶,但美沙拉嗪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优于柳氮磺吡啶,由此可见美沙拉嗪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40mg/次(1次/d)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40mg/次(2次/d)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疾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中对于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大剂量(40mg/次,2次/d)奥美拉唑治疗临床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小,预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condylarresorption,ICR)患者在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结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颌骨及髁突位置的改变,为后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13例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正颌手术前接受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7.5±1.5个月。对患者正颌术前(T0)、正颌术后即刻(T1)、正颌术后至少12个月(T2)的咬合、头颅侧位片、MRI检查结果进行测量,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正颌术后髁突和下颌骨的位置变化。结果:正颌手术(T1)纠正了所有患者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前伸运动及侧方斜导运动。正颌手术平均下颌骨前移量(YAxis-B,T1-T0)为(5.05±3.54)mm。与T1相比,T2时颞下颌关节间隙参数无显著改变。下颌骨位置参数中,仅Y轴到B点的距离(Y轴-B)在T2与T1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其改变量平均值为(-1.64±2.48)mm,其余参数均无显著差异。13例患者中,11例患者Y轴-B改变值〈2mm(84.6%),仅2例患者出现〉2mm的后退(15.4%)。结论: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可增加ICR患者正颌手术的稳定性,可能是关节功能[牙合]板保守治疗能够稳定ICR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
简介:目的优选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DNA-PBCA-NP)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用乳液聚合二步法制备不同配方的DNA-PBCA-NP,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法,以包封率为指标,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在pH值为3的条件下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空白纳米粒,以2mL·min-1的速度将1份口蹄疫DNA疫苗溶液滴入到5份空白纳米球乳液中,继续搅拌8h.运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78.12±16.5)nm,分布范围为30~150nm,平均包封率为51.25%±3.92%.体外缓释试验表明释药符合双相动力学规律.结论所确定的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正虚邪恋型和肝组织病理改变以及HBV-DNA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2例慢性HBV携带者(均无症状)进行慢性HBV携带者辨证分型为正虚邪恋型,并且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确定分极、分期。结果正虚邪恋型的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G)分布中G1占明显优势,纤维化程度(S)S0-S1为主。HBV-DNA复制水平与免疫组化HbcAg的检出率呈正相关。结论正虚邪恋型慢性HBV携带者均有不同程度肝组织炎症,但病理损害较轻,大多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低,应早期治疗。HBV-DNA载量越高的,免疫组化HBcAg检出率也越高,验证了正虚邪恋。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利用CBCT对正锁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进行三维数字化测量,比较正锁后牙与对照组后牙在牙齿水平上的差异,探索正锁后牙在牙槽骨中的空间位置和牙周硬组织特点。方法选取后牙正锁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6名,女性24名,平均年龄为(25.0±7.6)岁。对照组为双侧后牙覆覆盖正常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4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为(24.0±6.4)岁。正锁组最终纳入测量的为12对颌前磨牙(共24颗)、12对颌第一磨牙(共24颗)以及39对颌第二磨牙(共78颗)。对照组共有120对颌前磨牙(共240颗)、60对颌第一磨牙(共120颗)以及60对颌第二磨牙(共120颗)。拍摄CBCT,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牙槽骨中牙根位置、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和牙槽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样本,保证锁组和对照组样本数量匹配。结果卡方检验显示正锁组和对照组后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无统计学差异。正锁组前磨牙和第二磨牙的转矩交角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锁组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长轴交角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锁组上前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而下前磨牙大于对照组。正锁组第一磨牙,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釉牙骨质界(ECJ)根向6 mm和8 mm水平,均与对照组测量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锁组第二磨牙,上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4 mm水平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6 mm水平,与对照组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上颌前磨牙外,下颌前磨牙、上下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第二磨牙均显示出正锁组及对照组之间,根尖部位牙槽骨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锁后牙颊舌向的改变是倾斜移动和整体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正锁第二磨牙的牙周风险可能较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更高;正锁的下颌后牙比上颌后牙牙周风险更高。
简介:目的研究正性暗示联合细节护理干预对成人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手术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成人腹股沟疝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7例、对照组47例.两组均行腹腔镜下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正性暗示联合细节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术中应激反应(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术中舒张压、收缩压、心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95.75%(45/47)较对照组76.60%(36/4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性暗示联合细节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成人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手术术中应激反应,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实施针刺配合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病例选取为我医院风湿科接收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通过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将纳入的病例分成两组进行对照治疗研究,共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添加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将两组最终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关节疼痛以及肿胀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轻,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类风湿性关节患者及时开展针刺配合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可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尽早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及肿胀程度,提高患者身体康复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口腔正崎患者临床采用动机性访谈联合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作具体阐述,并以患者负性情绪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作为数据支持。方法:挑选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口腔正崎的100例患者为实验样本,将21年6月前就诊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临床运用常规护理,同时将7月后就诊的50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采用动机性访谈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后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负性情绪明显得到有效改善,自我管理能力数据显优势,相较于另一组,组间差异(P<0.05),体现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机性访谈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说明此模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注射剂辅助治疗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定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选取此时我院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为研究样本。根据双盲法分为常规、实践2组,50例/组,治疗方法分别为常规治疗、前者基础上增加正清风痛宁注射剂辅助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膝关节功能、疼痛水平、治疗疗效。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实践组治疗后的膝关节功能、治疗疗效均更高,且疼痛水平更低(P<0.05)。结论:在为研究患者治疗时,选用正清风痛宁注射剂辅助治疗能够促使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感受,加快病情恢复,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