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艾滋病患儿死亡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有针对性降低艾滋病患儿死亡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07—2009年收治的13例5岁以下艾滋病患儿的人口学特征、传播途径、临床特征、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治疗、死因等资料,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儿中女童10例,男童3例;年龄最小3月龄,最大4岁,平均2岁;有11例患儿为足月顺产,9例为母乳喂养;11例病例为母婴传播,2例传播途径不详,10例患儿母亲分娩时未采取母婴阻断措施,仅5例患儿母亲孕前开始采取抗病毒治疗。发病至死亡时间(中位数)为0.58年,平均入院至死亡时间(中位数)为5d;13例病例均有多种并发症,其中以肺部感染(12例)、口腔真菌感染(11例)为多。检测5例患儿的病毒载量,平均值为1.6×105copies/mL;检测7例患儿的CD4+水平,平均值为263个/μL(17.00%)。13例病例均采取对症、支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等,抗病毒治疗一般采用AZT(d4T)+3TC+NVP(EFV)方案;艾滋病儿童死亡直接死亡原因分别为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呼吸衰竭(4例)、脑水肿(2例)。结论受调查的艾滋病患儿主要为母婴传播,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免疫功能水平低下、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以多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死因等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方甘草酸苷辅助治疗艾滋病合并皮肤病的效果。方法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我院接收的 48例艾滋病合并皮肤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对照组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复方甘草酸苷辅助治疗,分析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效率为 91.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效率为 66.67%,有统计意义, P< 0.05;治疗 3个月、 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 CD4+T细胞、 CD8+CD38+T细胞计数优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 P< 0.05,两组患者 CD4+CD38+T细胞计数对比无统计意义, P> 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辅助治疗艾滋病合并皮肤病可提升治疗效率,改善 T细胞计数,价值显著。
简介:目的了解广东省某高职院校大学新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并评价对其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以不同专业为整体,在干预前后抽取该校2015级医药营销、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商物流4个专业的400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015年青年学生健康知识问卷》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对象的大部分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干预前,仅有40.0%的研究对象知晓目前我国艾滋病毒病感染者及患者可得到免费检测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干预后,研究对象该项题目的知晓率为6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研究对象在“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的态度”“是否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应该公开身份”“是否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应离开工作单位或离校”和“是否愿意参加艾滋病宣传活动”这4项题目答案选择分布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希望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有学校健康讲座、教师授课、报刊杂志、网络和相关宣传资料。结论本次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明显,高校应抓好新生关,把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并采用学校教育、同伴教育等多种形式反复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
简介:目的了解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PITC)试点工作进展及效果,为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推广实施PITC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于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的15个月内,选择广州市番禺区慢性病防治站的皮肤性病科和结核病科2个门诊科室为试点,在试点科室就诊的所有年龄≥16岁的性病(STD)和结核病(TB)患者均作为艾滋病推荐检测对象,收集工作报表和访谈结果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项目周期内,共计为6066人提供PITC服务,其中接受艾滋病检测5166(85.16%)人。PIT(2策略实施前、后15个月,在艾滋病检测率方面,STD患者分别为30.45%(1309/4299)和84.23%(2574/3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患者分别为0.12%(4/3076)和86.11%(2592/3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患者的艾滋病检测率高于STD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检测的5166人中,确认HIV阳性者10人(1.94%o),其中STD和TB患者的艾滋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33‰(6/2574)和1.54%。(4/2592),(P〉0.05)。性病和结核病患者拒绝接受艾滋病检测的主要原因均为“认为自己没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分别占42.95%(207/482)和100.00%(418/418)。结论在性病、结核病防治机构开展PITC工作具可行性,政策支持、检测费用可能对PITC策略的开展有影响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旅行者应对艾滋病威胁的策略。方法用文献回顾法确定旅行者所面临的艾滋病威胁的原因。结果导致旅行者面临艾滋病严重威胁的原因有:现行严重的艾滋病疫情、艾滋病防治体系诸多的薄弱环节、HIV阳性旅行者及旅行者自身的人群特征。结论控制艾滋病对旅行者的威胁可行的策略是:完善艾滋病防治体系的各个环节、提高旅行者及HIV阳性旅行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保障HIV阳性旅行者的权利、促进旅行者自身的良好生活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艾滋病抗病毒方案的肝脏毒性作用及处置策略。方法以我院2011年4月-2013年9月74例应用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抗病毒方案分为AZT(齐多夫定)组29例和TDF(替诺福韦)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肝脏毒性反应的例数、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结果AZT组共发生肝损伤12例,占34.29%,显著高于TDF组(P<0.05);AZT组患者肝损伤发生时间为第8.62±4.15天,显著早于TDF组(P<0.01),且ALT水平亦显著高于TDF组(P<0.05),但持续时间和T-BiL水平与AZT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ZT组合较TDF组合更容易发生肝损伤,且肝损伤的程度较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砚山县孕产妇艾滋病感染状况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结果现状,总结经验和方法,查找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方法对2005年-2013年砚山县孕产妇HIV抗体检测和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424例孕产妇进行HIV抗体检测,检测阳性者送县疾控中心复检,再送州疾控中心确诊,确诊阳性者165例,阳性率0.25%,HIV抗体检测阳性者62例选择终止妊娠,90例孕妇住院分娩,活产数89例;2005-2013年累计完成结案儿童随访管理75例(其中死亡6例,失访4例,拒绝检测3例),完成随访管理62例,满12月或18月个儿童62例进行HIV抗体检测,检测出阴性者60例,检测出阳性2例,阳性率3.23%。儿童阴性者结案纳入儿童系统管理,阳性者转介入县疾控中心纳入艾滋病感染者系统管理。结论砚山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措施有力得当,成绩显著。下一步工作加强健康教育或咨询,提高孕产妇对艾滋病的认识,提高孕产妇孕早期检测率和HIV阳性孕产妇孕28周前服药率,加强对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的管理和随访,降低HIV母婴传播率。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采用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治疗的服药依从性,分析研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200例HIV/AIDS患者(服药时间介于2个月-1年)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I组(100例)和II组(100例),利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调查、分析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时间、服药依从性、间断服药或停止服药原因、不同时期用药治疗效果。结果本次调查研究的200例患者用药治疗时间基本上都集中在4-9个月,这段时间人数占到68%;所有患者整体服药依从性较好,依从率达到96.5%;其中影响患者服用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是不良反应占到66%,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胸闷、皮疹等不适症状;随着用药治疗时间的推移,病情好转率逐渐提高,而病情恶化率逐渐降低。结论服药依从性对于HIV/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具有直接的关系,临床治疗中,应不断普及服药知识,根据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加强监督,尽量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洛阳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求询者相关知识行为及接受检测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干预计划。方法采用一对一咨询的方法,向求询者强调保密和知情同意原则,由求询者自己决定是否进行检测。结果1022名求询者中,因有过高危性行为而咨询者占66.1%,主要危险因素以婚外性接触为主;求询者中89.2%自愿接受检测,5例阳性检出。求询者中有相当部分(59%)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错误认识,绝大部分(94%)对政府的政策法规不知晓。结论加强艾滋病AIDS检测服务网点建设,扩大覆盖面,对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