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介绍了锡类散的主要成分以及功效,并对微生物检查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和评定。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和评定,有利于对实验数据的客观、准确把控。不确定度应用领域广泛,可以应用在各个行业条口。在医药行业,尤显重要性。药品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一个很小的细节错误都很可能引起很严重的危害后果。因此,实验数据的客观、准确性就面对更大的挑战。必须要对数据加以衡量、评判,确保数据的最原始、最真实性。
简介:摘要:对己酮可可碱注射液pH值测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对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分析和量化。影响己酮可可碱注射液pH值测量结果的主要原因是pH计引入的不确定度和校准仪器使用的标准缓冲液引入的不确定度,并结合己酮可可碱注射液试样对各分量进行计算,得到pH值测量结果为5.62的己酮可可碱注射液扩展不确定度U(pH)=0.02。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卡托普利片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含量测定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计算合成不确定度,最终得出扩展不确定度。结论:本方法可用于HPLC法测定卡托普利片含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简介:摘要颅缝早闭是一条或多条颅缝过早融合造成的先天性骨骼疾病,根据是否伴随除了颅面部畸形之外的其他器官系统的损害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大约85%的颅缝早闭是非综合征型,综合征型仅占15%,综合征型会导致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颅缝早闭的发生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包括单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基因多态性,常见相关基因包括FGFR1、FGFR2、FGFR3、TWIST1、MSX1、ERF、TCF12等。综合征型与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遗传致病模式具有差异性,目前绝大部分颅缝早闭遗传学研究集中在欧洲人群。颅缝早闭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遗传咨询有着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对颅缝的发育,以及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遗传学研究的回顾,对颅缝早闭的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缝早闭患儿在手术治疗前后发育筛查结果的变化。方法回顾研究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36例颅缝早闭患儿的病例资料。采用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evelopment screening test,DST)量表,分别在患儿术前1d、术后3个月进行测试并记录结果。评估患儿手术前后运动、社会适应、智力变化,探究颅缝早闭患儿智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患儿术后总发育商得分为(60. 2±5. 76)分,智商得分为(63. 9±7. 01)分,均高于术前(52. 4± 10. 92)分和(51. 7±10. 61)分。具体表现为运动(10. 62±2. 71)分、社会适应(12. 44±1. 38)分、智力(29. 57±2. 49)分,明显高于术前(6. 71±1. 23)分、(8. 62±2. 05)分、(17. 09±2. 58)分,术前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颅缝早闭术不仅可以扩大颅腔,改善外观,还对患儿的运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智力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简介:颅缝是指颅骨之间由少量结缔组织相连形成的缝隙,刚出生的婴儿大脑尚未发育完全,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重量、体积增加,功能不断发育完善,未闭的颅缝能够提供可塑性的颅腔,以适应不断发育的大脑。颅缝早闭是指一条或者多条颅缝过早闭合,使得颅腔不能适应体积不断增大的大脑,颅骨限制、压迫不断增长的脑组织,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功能障碍,同时未闭合的颅缝受压不断增宽,致使头颅畸形;颅缝早闭目前病因不明,是最常见的一种头面部畸形,一般分为综合征型颅缝早闭和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非综合征性颅缝早闭即单纯性的颅缝早闭,若颅缝早闭症同时伴有面部和四肢畸形,则称为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综合征型颅缝早闭发病率约为1/6250,常见的有Apert综合征、Crouzon综合征、Saethre—Chotzen综合征、Pfeiffer综合征、Carpenter综合征、Muenke综合征[1],现就其临床表现和基因诊断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