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討手术室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术中低体温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本院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收治的 94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 9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12月)及对照组(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6月),每组 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手术室低温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开始时、手术开始 30min及术毕时患者的体温及术中的寒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低, P<0.05。麻醉开始时,两组患者的体温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手术开始 30min及术毕时观察组患者的体温明显较对照组高, P<0.05。观察组患者的寒战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 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可缩短腹腔镜直肠癌术中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术中的低体温发生情况,降低术中寒战发生率。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 ;腹腔镜直肠癌术 ;低体温 ;预防 ;寒战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operating room nursing on hypothermia in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 Methods: 94 c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July 2018 to December 2019) and control group (January 2017 to June 2018)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with 4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peration time, intestinal recovery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body temperature and incidence of shivering at the beginning of anesthesia, at the beginning of operation and at the end of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intestinal recovery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t the beginning of anesthesi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ody temperat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body temperatu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operation and at the end of the operation,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shiver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operating room nursing can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of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 improve the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hivering.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直肠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病理证实直肠原发性腺癌;(2)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3)限期手术患者。排除标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阑尾肿瘤、肛管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及内镜治疗并发穿孔或出血而追加手术的病例。追加外科手术指征:(1)切除标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阳性;(2)黏膜下层高度浸润(黏膜下层浸润1 000 μm以上);(3)脉管侵袭阳性;(4)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黏液腺癌;(5)癌瘤出芽分级G2以上;(6)非完整切除或标本破碎切缘无法评价;(7)病理检查结果不明确,经与患者共同商讨决定手术。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直肠外科92例早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内镜切除肿瘤后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包括追加外科手术指征、病变定位方法、手术术式、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等。结果全组患者男61例(66.3%),女31例(33.7%),年龄(58.2±10.7)岁,体质指数(23.8±3.5)kg/m2。病变位于右半结肠19例、左半结肠37例、直肠36例。内镜治疗采用圈套器电切16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5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1例。追加外科手术的指征包括切缘阳性(22例,23.9%)、黏膜下层高度浸润(9例,9.8%)、脉管侵犯(4例,4.3%)、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5例,5.4%)、非完整切除或标本破碎切缘无法评价(13例,14.1%)和病理检查结果不明确(52例,56.5%)。内镜治疗至追加外科手术中位间隔时间为16 d。病变采用纳米碳示踪剂定位34例(37.0%),钛夹定位5例(5.4%)。腹腔镜手术74例(80.4%),开腹手术17例(18.5%),1例(1.1%)因为定位钛夹无法探寻,中转开腹。采用经肛局部切除3例(3.3%),肠段切除2例(2.2%),肠癌根治术87例(94.6%)。追加外科手术术后病理示:肿瘤残留5例(5.4%),淋巴结转移8例(8.7%),脉管侵犯1例(1.1%),癌结节1例(1.1%)。术后并发症12例(13.0%),其中4例(4.3%)吻合口漏或吻合口出血,均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全组患者肿瘤病理分期:0~Ⅰ期83例(90.2%),Ⅱ~Ⅳ期患者共9例(9.8%);1例Ⅳ期患者同期行肝转移灶切除,1例Ⅱ期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复查,7例Ⅲ期患者及1例Ⅳ期患者均接受术后化疗。85例(92.4%)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8(P25,P75:8.1,24.3)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外科手术是早期直肠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的补救措施。追加外科手术同样存在并发症风险,需要明确适应证,必要时做好术前定位,确保追加外科手术的安全与疗效。

  • 标签: 结直肠肿瘤,早期 内镜切除 追加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化痰祛瘀汤治疗痰瘀互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本院科室收治的痰瘀互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 8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硝酸异山梨酯,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化痰祛瘀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指标、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血液指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化痰祛瘀汤对于痰瘀互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确切,可改善病情和血液学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化痰祛瘀汤 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直肠癌治疗过程中采用腹腔镜根治术,观察该种治疗方法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18年2月--2020年2月的直肠癌7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一组与二组,分别采用腹腔镜根治术和开腹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结果:(1)一组和二组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对比中,一组分别是2.09±0.64(d)、2.45±0.68(d)、3.41±0.77(d),二组分别是3.94±0.73(d)、4.27±0.89(d)、5.68±1.04(d),(t=9.287,p=0.000),结果有差异。(2)一组和二组QLQ-CR38评分对比中,一组为9.37±2.63(分),二组为16.89±3.73(分),(t=9.337,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直肠癌治疗过程中采用腹腔镜根治术效果优良,该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结直肠癌 生存质量 肠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手术室护理配合方法应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本次 80例研究对象是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在本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 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手术室护理配合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组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均更短,差异显著( P < 0.05)。结论 手术室护理配合方法应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护理中,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加快病情恢复速度,值得临床实践。

  • 标签: 术室护理配合 常规护理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危险评分(CRS)低危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及生存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8年11月连续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行肝切除的938例CRLM患者资料,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420例CRS为0~2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72例,女性148例,年龄21~83岁,中位年龄59岁。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LM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420例患者中272例(64.8%)复发,其中早期复发163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同时性肝转移(OR=1.587,95%CI:1.021~2.467)、肝转移病灶数目≥3个(OR=1.904,95%CI:1.091~3.324)和RAS基因突变(OR=1.774,95%CI:1.157~2.270)是CRS低危CRLM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复发与非早期复发患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3.4%和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3例早期复发患者中,41例(25.2%)接受再次肝切除,其余122例(74.8%)接受非手术治疗。再次手术切除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患者(63.5%比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RS低危CRLM患者,同时性肝转移、肝转移病灶数目≥3个和RAS基因突变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RLM早期复发后再切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肝切除术 临床危险评分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Nice辅助复位技术(Nice固定蝶形骨块)与传统复位技术(螺钉固定蝶形骨块)在成人移位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AO分型15-B2型)中的应用,为临床围手术期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本科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47例成人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AO分型15-B2型)患者资料,其中Nice辅助复位技术组22例,传统复位技术组25例。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和末次随访肩关节Neer评分。内固定并发症包括: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和骨块移位。结果47例患者术后获6 ~ 15个月随访,平均(10.7±3.5)个月。Nice辅助复位技术组手术时间50 ~ 80 min,平均(66.45 ± 7.24) min;术中出血量18 ~ 40 ml,平均(29.73 ± 5.63) ml;术后第2天VAS评分1 ~ 5分,平均(2.95 ± 1.21)分;骨折愈合时间11 ~ 18周,平均(13.91 ± 1.74)周;末次随访肩关节Neer评分90 ~ 100分,平均(94.55 ± 3.00)分。传统复位技术组手术时间55 ~ 91 min,平均(73.24 ± 10.97) min;术中出血量20 ~ 50 ml,平均(35.44 ± 8.52) ml;术后第2天VAS评分1 ~ 6分,平均(2.88 ± 1.36)分;骨折愈合时间12 ~ 18周,平均(14.08 ± 1.78)周;末次随访肩关节Neer评分90 ~ 100分,平均(94.28 ± 2.75)分。两组相比,Nice辅助复位技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 0.05),而在其他评价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口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发症发生,无骨折块移位。结论Nice辅助复位技术在移位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中应用,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结果满意,但还需要进一步多中心、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推广。

  • 标签: 锁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Nice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标记纳米碳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首次发现并且肠镜及活检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2)进展期直肠癌(术前TNM分期为T3或N1以上)、局部无法切除、M1期同时性转移灶可切除并同意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3)进展期直肠癌(T3或N1以上分期)、同时性转移灶不可切除或不同意行外科手术而选择放化疗的患者。排除既往腹部外科手术史和放化疗史者、急需手术或内镜支架置入治疗者以及严重过敏体质者。根据以上标准,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进展期直肠癌的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米碳标记组和非标记组。纳米碳标记组均于放化疗前1~7 d内进行标记,病灶标记点位置:(1)若肠镜能顺利通过者,在肿瘤口侧、肛侧旁开1 cm处分别予相对两侧肠壁注射4个点;(2)若肠腔严重狭窄、肠镜无法通过者,仅在距肿瘤肛侧的1 cm处予四象限行4个点的注射。每个注射点注射0.1 ml纳米碳原液,并依据病灶纳米碳黑染范围测量病灶大小。放化疗治疗8周后评估患者的疗效,经评估为可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于放化疗结束后6周手术,比较两组术中探查病灶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远端切缘距病灶长度、保肛率、首次切缘阳性率等术中和术后情况。经评估为无手术指征的患者中,放化疗有效者继续原方案化疗,治疗无效则更换化疗方案,半年后最终评估疗效[参照修订版RECIST指南(1.1版)]。结果有3例患者脱落本试验,最终共有1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纳米碳标记组59例,非标记组5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前放化疗不良反应较轻微,通过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所有患者未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纳米碳标记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发热、腹痛、腹胀、便血等不适。被标记后的肠黏膜均黑染清晰。评估为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共77例,其中纳米碳标记组39例(纳米碳标记组可手术),非标记组38例(非标记组可手术);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手术指征继续放化疗的患者共40例,其中纳米标记组20例(纳米碳标记组非手术),非标记组20例(非标记组非手术);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纳米碳标记组可手术术中均能够轻易快速地在直肠浆膜面发现黑染的纳米碳标记点,被标记的肠段均未发现明显的水肿、坏死、脓肿等。与非标记组可手术相比,纳米碳标记组可手术术中探查病灶时间[(3.4±1.4)min比(11.8±3.4)min,t=-14.07,P<0.001]和总手术时间更短[(155.7±44.5)min比(177.2±30.2)min,t=-2.48,P=0.015],术中出血量更少[(101.3±36.7)ml比(120.2±38.2)ml,t=-2.22,P=0.029],远端切缘距病灶长度更短[(3.7±1.0)cm比(4.6±1.7)cm,t=-2.20,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肛率相对较高[66.7%(16/24)比45.5%(10/22),χ2=2.10,P=0.234],首次切缘阳性率较低[0比4.5%(1/22),χ2=0.62,P=0.480],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肿瘤分化程度及术后病理TNM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评估为无手术指征的患者,半年后再次评估放化疗疗效,纳米碳标记组非手术完全缓解(CR)者1例,部分缓解(PR)者8例,疾病稳定(SD)者10例,疾病进展(PD)者1例,疾病好转率45.0%(9/20);非标记组非手术CR者0例,PR者6例,SD者11例,PD者3例,疾病好转率30.0%(6/20);两组疾病好转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14)。结论内镜下注射纳米碳标记法用于直肠肿瘤定位安全可靠,能够辅助新辅助治疗后行手术时快速探查到病灶,精准地进行切除,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能辅助肠镜精确测量放化疗前后病灶大小,增加评估疗效的手段,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内镜标记 纳米碳 新辅助治疗 放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的影响及满意度。方法:从本院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直肠癌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并平均分成两组展开研究,给予对照组(n=25)常规护理干预,给予研究组(n=25)优质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相比较,研究组明显更高,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

  • 标签: 优质护理 腹腔镜 结直肠癌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KRAS、NRAS和BRAF基因罕见突变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 513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21例,女592例;平均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15~97岁。提取肿瘤组织基因组DNA,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KRAS(第2、3外显子),NRAS(第2、3外显子)和BRAF(第15外显子)基因突变检测。观察指标:(1)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类型情况。(2)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单一基因罕见突变及其临床病理特征。(4)同时2种基因突变及其临床病理特征。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类型情况:1 513例直肠癌患者中,KRAS、NRAS和BRAF的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7.806%(572/1 513)、3.173%(48/1 513)和5.486%(83/1 513)。KRAS外显子2突变率为35.889%(543/1 513),外显子3突变率为1.917%(29/1 513)。NRAS外显子2突变率为1.322%(20/1 513),外显子3突变率为1.851%(28/1 513)。BRAF外显子15突变率为5.486%(83/1 513)。KRAS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为外显子2第12、13密码子和外显子3第61密码子突变,突变率分别为27.759%(420/1 513)、7.733%(117/1 513)和1.586%(24/1 513)。7例直肠癌患者发生KRAS基因第14、59及60密码子区域的罕见突变,突变率为0.463%(7/1 513),其中2例[0.132%(2/1 513)]V14I突变、2例[0.132%(2/1 513)]A59T突变、2例[0.132%(2/1 513)]A59E及1例[0.066%(1/1 513)]G60D突变。NRAS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为外显子2第12、13密码子及外显子3第61密码子突变,突变类型主要为Q61K,突变率为0.925%(14/1 513),其次为G12D突变,突变率为0.727%(11/1 513)。Q61R、Q61H、Q61L、G13R、G12C、G12V、G12S、G13D及G13C的突变率均较低。BRAF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为外显子15第600密码子突变,突变类型主要为V600E突变,突变率为4.957%(75/1 513)。8例直肠癌患者发生BRAF基因罕见突变,突变率为0.529%(8/1 513),其中5例[0.330%(5/1 513)]D594G突变、1例[0.066%(1/1 513)]D594H突变、1例[0.066%(1/1 513)]S607T突变及1例[0.066%(1/1 513)]599~600密码子插入突变AGA(T599 V600insAGA)。1 513例患者中,4例[(0.264%,4/1 513)]发生KRAS基因第12及13密码子同时突变,其中2例[(0.132%,2/1 513)]发生G12V与G13D同时突变;1例[(0.066%,1/1 513)]发生G12D与G13A同时突变;1例[(0.066%,1/1 513)]发生G12V与G13F同时突变。此外,1例[(0.066%,1/1 513)]发生KRAS G13D与NRAS G12S同时突变,1例[(0.066%,1/1 513)]发生KRAS G12C与NRAS Q61H同时突变。(2)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RAS基因突变中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317,4.166,P<0.05)。BRAF基因突变中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90,22.317,38.035,12.611,P<0.05)。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NRAS基因突变类型中Q61K突变和Q61R突变发生在年龄<65岁、≥65岁比例分别为12/18、2/10和1/18、5/10,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00,7.542,P<0.05)。(3)单一基因罕见突变及其临床病理特征:1 513例患者中,15例发生单一基因罕见突变。7例发生KRAS基因第14、59及60密码子罕见突变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65岁6例,年龄≥65岁1例;肿瘤位于左半结肠3例,右半结肠3例,直肠1例;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腺癌6例,低分化腺癌1例;TNM分期Ⅳ期6例,Ⅱ期1例;有远处转移6例,无远处转移1例;有淋巴结转移3例,无淋巴结转移4例;术后均无复发。8例发生BRAF基因罕见突变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65岁4例,年龄≥65岁4例;肿瘤位于左半结肠5例,右半结肠1例,直肠2例;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为中分化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1例;TNM分期Ⅳ期5例,Ⅲ期2例,Ⅱ期1例;有远处转移6例,无远处转移2例;有淋巴结转移3例,无淋巴结转移5例;术后复发1例。(4)同时2种基因突变及其临床病理特征:1 513例患者中,6例发生同时2种基因突变,男5例,女1例;年龄<65岁2例,年龄≥65岁4例;肿瘤位于左半结肠1例,右半结肠4例,直肠1例;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腺癌5例,低分化腺癌1例;TNM分期Ⅳ期5例,Ⅱ期1例;有远处转移4例,无远处转移2例;有淋巴结转移3例,无淋巴结转移3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直肠癌患者的KRAS和BRAF基因罕见突变常发生在罕见的密码子区域,并以点突变为主,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可为直肠癌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KRAS NRAS BRAF 突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摘要对于初始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直肠癌,是否行原发瘤切除既有共识,也有争议。有症状患者行原发瘤切除已成为共识。然而,对于无症状患者是否行预防性原发瘤切除仍存在较大争议。支持切除者认为:原发瘤切除能预防包括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为后续化疗创造条件。而反对者认为:术后恢复及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将推迟全身化疗开始的时间,增加转移瘤进展风险。笔者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原发瘤与肠道并发症的关系以及原发瘤切除是否带来生存获益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转移瘤不可切除的Ⅳ期直肠癌最佳的治疗模式。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Ⅳ期 不可切除 原发瘤切除 共识 争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镜联合钛夹用于直肠癌微创手术术前肿瘤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3日—2019年12月27日,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术前肿瘤行单纯结肠镜定位及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者124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对单纯结肠镜定位、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与肿瘤实际位置的一致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例腹腔镜手术中,单纯结肠镜定位与实际肿瘤位置的一致率明显低于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63.6%(21/33)比100.0%(33/33),P<0.05]。89例微创小切口手术中,单纯结肠镜定位与实际肿瘤位置的一致率亦明显低于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71.9%(64/89)比100.0%(89/89),P<0.05]。右半结肠、左半结肠、乙状结肠肿瘤单纯结肠镜定位与实际肿瘤位置的一致率分别为70.6%(24/34)、72.7%(24/33)、74.4%(32/43),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均为100.0%(34/34,33/33,43/4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结肠镜联合钛夹可准确定位直肠癌的肿瘤部位,可有效用于指导腹腔镜和微创小切口手术的切口选择和穿刺孔位置选择,尤其对于单纯结肠镜难以定位的肿瘤建议采取结肠镜联合钛夹进行定位。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结肠镜检查 钛夹 肿瘤定位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血脂水平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直肠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直肠癌患者 46例作为研究 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 46 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 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CA199、 CA125、癌胚抗原( CE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 TC 、 TG 、 LDL-C 以及 HDL-C 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 CEA 、 CA199 以及 CA125 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直肠癌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下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检测上述指标 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血脂水平 血清肿瘤标志物 结直肠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于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后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30例术后未行HIPEC治疗。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伤口感染、腹腔内感染、吻合口瘘、静脉血栓形成及腹腔内出血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HIPEC治疗会增加骨髓抑制(P=0.029),而且骨髓抑制的发生与进行HIPEC的次数相关(P=0.03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切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NOSES)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与社会支持现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直肠外科住院的直肠癌NOSES术后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Readiness for Hospital Discharge Scale,RH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对其进行调查。结果200例直肠癌患者RHDS总分(154.69±33.66)分,SSRS总分(42.09±8.74)分;RHDS总分与SSRS总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直肠癌NOSES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和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医护人员应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其出院准备度。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出院准备度 社会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卡培他滨在Ⅲ期直肠癌一线化疗后维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Ⅲ期直肠癌患者 40 例,按照抽签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 20 例。两组患者均展开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其中观察组为接受维持治疗患者,对照组为非维持治疗患者,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RECIST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恶心、手足综合征以及呕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 结论: 卡培他滨在Ⅲ期直肠癌一线化疗后维持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病情控制的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 标签: 卡培他滨 Ⅲ期结直肠癌 维持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上呼吸消化道外外NK/T细胞淋巴瘤(EUADT-ENK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情况。方法收集自2000年至2015年SEER数据库登记的779例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患者的临床及生存资料,其中原发上呼吸消化道外NK/T细胞淋巴瘤(UADT-ENKTCL)患者622例,EUADT-ENKTCL患者157例。对EUADT-ENKT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EUADT-ENKT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男女比例为1.85∶1。相较于UADT-ENKTCL,EUADT-ENKTCL患者中T细胞来源(χ2=18.916,P<0.001)、晚期病变(χ2=63.669,P<0.001)、伴随B症状(χ2=14.657,P=0.001)以及接受单纯化疗(χ2=71.412,P<0.001)更多见。EUADT-ENKTCL可原发于全身不同器官组织,其中皮肤或皮下软组织最多见(38.2%,60/157),其次依次为胃肠道(18.5%,29/157)、肺/胸膜(13.4%,21/157)、睾丸(6.4%,10/157)和眼眶(5.1%,8/157)等。EUADT-ENKTCL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OS)和5年OS率分别为8.0个月和24.0%,明显劣于UADT-ENKTCL患者(31.0个月和43.5%; χ2=32.080,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晚期、肺原发病变的EUADT-ENKTCL患者预后更差,多因素分析证实临床分期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Ⅲ~Ⅳ期vs.Ⅰ~Ⅱ期,HR=2.078,95%CI为1.335~3.234,P=0.001)。结论EUADT-ENKTCL是一类高度侵袭性疾病,与UADT-NKTCL相比,存在临床特征的差异性且长期生存不理想。

  • 标签: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生存 预后 上消化呼吸道外
  • 简介:摘要直肠癌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直肠癌患者死于外科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肿瘤干细胞(CSC)的存在及其在增强治疗抵抗和转移中的作用。CSC是肿瘤细胞中的一小部分,它能引发肿瘤的形成并使肿瘤产生异质性。此外,CSC对各种细胞毒因子有抵抗力并因此使直肠癌术后患者产生耐药及转移。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直肠癌干细胞在肿瘤的耐药性及肿瘤转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直肠癌的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结直肠癌 肿瘤干细胞 耐药 转移
  • 简介: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增生性关节炎、膝骨关节病等,为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病变,是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炎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以膝关节疼痛、僵硬、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发病率明显上升,是针灸科常见的多发病之一,西医多采用消炎、止痛、关节腔内注射、人工关节置换及理疗等方法,但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映。中医药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中医外治法应用尤为广泛。笔者自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共收治7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实验观察,发现采用膝周近端筋病灶点进行针刺,并通以电针疏密波,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疗效较好。

  • 标签: 针刺 结筋病灶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推拿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腔镜下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恢复的影响。 方法:抽取 2018 年 10 至 2019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直肠肿瘤患者,在其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在直肠肿瘤患者手术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各恢复指标呈良好趋势,生活质量较高。结论:针对 腹腔镜下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而言,在其手术室护理中综合护理发挥的作用明显,直接影响着整体恢复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腹腔镜 结直肠肿瘤切除术 恢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