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溴结构域蛋白4(BRD4)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p62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并研究低氧调控下乳腺癌细胞HIF-1α、BRD4及自噬水平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25例乳腺癌组织和5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HIF-1α、BRD4、Beclin1、LC3B、p6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低氧(1%O2)刺激MCF-10A、MCF-7及MDA-MB-231细胞,24 h后检测低氧对细胞HIF-1α、BRD4、Beclin1、LC3B、p6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HIF-1α、BRD4、Beclin1、LC3B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及高表达比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而p62蛋白的高表达比率(42.4%, 53/125)低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70.0%, 35/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组织学分级越高,HIF-1α、BRD4、Beclin1、LC3B高表达率越高(P<0.05)。淋巴结转移、存在脉管瘤栓者常伴有HIF-1α、Beclin1高表达(P<0.05)。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阴性组的HIF-1α、BRD4、Beclin1、LC3B高表达比率较ER/PR阳性组增高(P<0.05)。HIF-1α高表达与HER2阳性有关(P<0.05)。HIF-1α、BRD4、Beclin1、LC3B两两之间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氧刺激24 h后乳腺癌细胞的HIF-1α、BRD4、Beclin1、LC3B蛋白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结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低氧现象并诱导自噬。HIF-1α与BRD4表达存在正相关,提示BRD4参与了乳腺癌低氧微环境对自噬的调控。乳腺癌HIF-1α、BRD4及自噬的高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对分泌性中耳炎(OME)大鼠中耳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5只雄性SD大鼠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3组(对照组、OME组、OME+DAPT组),每组5只。OME组应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全身及局部致敏建立OME模型,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OME+DAPT组在OME建模的基础上予以DAPT腹腔及鼓室注射。应用内镜、苏木精-伊红(HE)染色、扫描电镜比较各组中耳无纤毛区及纤毛区组织学及黏液-纤毛超微结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ukey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E染色示对照组、OME组、OME+DAPT组在中耳黏膜非纤毛区和纤毛区黏膜下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纤毛区:(6.83±1.47)μm比(38.58±9.57)μm比(32.17±11.89)μm,F=107.90;纤毛区:(26.69±3.22)μm比(30.41±6.75)μm比(26.76±4.06)μm,F=5.62;P值均<0.01]。OME组在非纤毛区和纤毛区的黏膜下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F值为42.08和4.40,P值均<0.05),OME+DAPT组在非纤毛区与纤毛区的黏膜下厚度均较OME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1.55和2.77,P值均<0.05)。扫描电镜观察纤毛区见OME组中耳黏膜纤毛排列明显紊乱、倒伏;OME+DAPT组纤毛形态排列较OME组好转,仍有部分倒伏。对照组、OME组、OME+DAPT组杯状细胞计数分别为(9.87±1.92)、(15.67±5.77)、(10.33±1.99)个,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3,P<0.01)。OME组杯状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F=9.00,P<0.01),OME+DAPT组杯状细胞数目较OME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1,P<0.01)。结论在OVA诱导的变态反应相关的OME中存在中耳局部超微结构变化,尤其是中耳纤毛区黏膜纤毛的超微结构改变,包括纤毛倒伏、紊乱,杯状细胞增多。DAPT可通过Notch信号通路缓解中耳黏液纤毛转运系统的形态学损伤,减少杯状细胞数量及高分泌状态从而调节OVA诱导的OME的局部变态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膈裂孔结构的评估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产后复查的32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就诊的无生育或流产史的80例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产妇产后盆底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静息状态、缩肛状态、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参数,包括盆膈裂孔面积(HA)、盆膈裂孔左右径(LR)及盆膈裂孔前后径(AP);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缩肛状态下盆底参数的变化率,包括盆膈裂孔面积变化率(As)、盆膈裂孔左右径变化率(Rs)和盆膈裂孔前后径变化率(Ps)。结果观察组产后6~8周盆底外部结构异常发生率为91.25%(292/320),盆底内部结构异常发生率为47.19%(151/320)。观察组静息状态、缩肛状态、Valsalva动作下HA、LR、AP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缩肛状态下As、Rs、Ps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可评价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膈裂孔结构变化及肛提肌收缩功能变化,对产后盆底疾病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Ⅲ型纤维连接蛋白结构域蛋白3B(FNDC3B)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网络及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调控的可能信号通路。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FNDC3B在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差异,用GEPIA分析FNDC3B在胰腺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mRNA表达差异。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胰腺癌病例资料,利用SPSS 25.0分析FNDC3B表达差异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胰腺癌患者生存曲线。STRING数据库分析与FNDC3B相互作用的蛋白网络。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预测FNDC3B在胰腺癌中调控的可能信号通路。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FNDC3B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1.038±0.103比0.341±0.027,t=22.807,P<0.01)。GEPI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FNDC3B在胰腺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均<0.05)。FNDC3B基因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χ2=12.115,P<0.01)、病理分级(χ2=11.490,P<0.01)和N分期(χ2=3.962,P<0.05)密切相关,与性别、病理分期、T分期、M分期无明显相关(P均>0.05)。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风险比(HR)=2.001,95%可信区间(CI)=1.193~3.354,P<0.01]和FNDC3B mRNA表达水平(HR=1.595,95%CI=1.051~2.421,P<0.05)对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存在显著影响。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FNDC3B mRNA表达水平(HR=1.565,95%CI=1.011~2.423,P<0.05)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NDC3B高表达组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FNDC3B低表达组患者(χ2=4.898, P<0.05,中位生存时间为592 d比634 d)。STRING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与FNDC3B相互作用蛋白有FAM46A(分值=0.687)、ZNF469(分值=0.672)、B3GNT7(分值=0.647)等。GSEA研究结果显示,FNDC3B mRNA高表达样本富集到TGF-β、WNT、NOTCH、JAK-STAT、mTOR等信号通路相关基因集(P均<0.05)。当FNDC3B基因表达上调时,上述通路被激活。结论FNDC3B在胰腺癌中高表达,且与胰腺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能通过调节FAM46A等相互作用蛋白及激活TGF-β等信号通路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促癌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植入Watchman封堵器与二尖瓣装置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LAAC(植入Watchman封堵器)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9例[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69.55±10.06)岁,且于术后60 d行经食管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2D、3D-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2DTEE、3DTEE)随访]。术前及术后均常规采集2DTEE、3DTEE图像。应用Philips QLab13软件内置MVA模式脱机分析二尖瓣装置定量参数,并进行术前与术后60 d比较分析封堵器压缩比与术前术后有变化的二尖瓣定量参数的联系。结果①29例患者术后二尖瓣瓣环前外侧至后内侧径(AL-PM)、瓣环周长(3DAC)、瓣环二维面积(2DAA)、瓣环三维面积(3DAA)、瓣叶穹窿容积(TnV)、瓣叶穹窿下投影面积(TnA)、瓣叶联合处直径(CD)较术前显著减低,瓣环球形指数(SPI)较术前显著增加(均P<0.05)。②29例患者术前术后有变化的二尖瓣定量参数中瓣叶TnV与术后封堵器压缩比呈正相关(r=0.403,P=0.030);瓣环AL-PM、瓣环SPI、3DAC、2DAA、3DAA、瓣叶TnA、瓣叶CD与术后封堵器压缩比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3DTEE能够准确评估Watchman封堵器对二尖瓣装置形态的影响。左心耳Watchman封堵器植入导致二尖瓣三维结构扁平化,瓣环左右径及瓣环面积变小。术前TnV越大的二尖瓣装置越容易与封堵器相互影响,且与封堵器压缩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盆底超声测量前腔室结构参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与膀胱脱垂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产后复查的166例膀胱脱垂致SU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95例膀胱脱垂临床分度Ⅰ~Ⅱ度者纳入轻中度脱垂组,71例膀胱脱垂临床分度Ⅲ度者纳入重度脱垂组。比较两组盆底超声测量前腔室结构参数(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及漏尿量;分析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与膀胱脱垂临床分度、漏尿量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对膀胱脱垂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重度脱垂组膀胱颈位置低于轻中度脱垂组(P<0.05),重度脱垂组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漏尿量均大于轻中度脱垂组(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膀胱脱垂临床分度与膀胱颈位置呈负相关(P<0.05),与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呈正相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漏尿量与膀胱颈位置呈负相关(P<0.05),与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呈正相关(P<0.05)。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诊断膀胱脱垂临床分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0.783、0.725、0.743;截断值分别为21.65 mm、131.19°、31.46 mm、46.19°;上述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与参考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超声测量前腔室结构参数在女性膀胱脱垂所致SUI诊断中的效能显著,其参数水平与患者膀胱脱垂分度、漏尿情况关系密切。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从全脑水平探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连接完整性,探索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改变与临床症状、认知功能的关系,及其在预测精神分裂症治疗后认知功能及临床症状变化中的作用。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招募3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38例对照(对照组)。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isconsin card classification test,WCST)、数字广度测试(顺背/倒背)、言语流畅性测试、Stroop范式(A/B/C)、连线测试(trail making test,TMT-A和TMT-B)、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患者8周单药利培酮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变化。采集受试者磁共振T1、DTI数据,比较组间FA差异,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析来评估异常FA值在区分患者与健康对照中的准确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或广义线性模型探索白质完整性与临床症状、认知功能间的关联。结果治疗前,患者组右半球内侧颞叶、楔叶、前扣带回、顶下小叶FA值较正常组降低,双侧半球中扣带回FA值较正常组升高(P<0.01,GRF校正)。SVM分析显示有四种组合均能区分出患者与对照,准确率89.47%。基线期,患者右顶下小叶FA值与WCST-总耗时(β=0.489,P=0.003,FDR校正)、正确思考时间(β=0.450,P=0.008,FDR校正)及错误思考时间(β=0.435,P=0.008,FDR校正)正相关,与Stroop-C(β=0.345,P=0.035,FDR校正)、TMT-B(β=0.296,P=0.042,FDR校正)、PANSS-P(β=0.321,P=0.042,FDR校正)正相关;患者右内侧颞叶FA值与TMT-A(β=-0.425,P=0.009,FDR校正)、TMT-B(β=-0.325,P=0.026,FDR校正)负相关;患者右侧中扣带回FA值与WCST-总耗时(β=0.585,P=0.002,FDR校正)、正确思考时间(β=0.524,P=0.003,FDR校正)、错误思考时间(β=0.536,P=0.003,FDR校正)正相关,与数字广度顺背负相关(β=-0.319,P=0.042,FDR校正),与TMT-B正相关(β=0.484,P=0.004,FDR校正)。治疗后,患者WCST-总耗时减分比(β=0.715,P<0.001,FDR校正)、正确思考时间减分比(β=0.752,P<0.001,FDR校正)、TMT-A减分比(β=1.333,P=0.001,FDR校正)与患者基线期左侧中扣带回FA值呈正相关;患者Stroop-B减分比与患者基线期右侧楔叶FA值呈负相关(β=-0.745,P=0.015,FDR校正)。结论多个脑区异常FA值的联合可能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患者急性期白质纤维连接完整性损害与患者的认知损害、精神病理症状严重性及其预后存在区域依赖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患儿基因型与骨代谢标志物、骨微结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5例患儿作为GS组,并选择同期体检的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获取两组的基线资料、骨代谢标志物(包括全段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降解产物、25羟维生素D)、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指标(体积骨密度、骨微结构指标);同时采集外周血样进行检测,明确其基因型和变异类型。结果GS组体积骨密度、骨几何学及骨微结构参数均优于健康组(P<0.05)。有9例患儿携带SLC12A3基因变异,而10名健康者均未查见SLC12A3变异。结论GS患儿的遗传表型受多种变异类型的相互作用,但高频变异基因导致的表型并无特异性,此外基因变异类型与骨骼微结构存在一定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中,70例行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1例行囊肿穿刺Ommaya囊置入术,1例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术,5例行神经导航辅助颅内病变切除术。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分析注册误差、入颅点误差等评价其定位精准性,并比较基于CT注册与基于MRI注册的误差是否存在差异。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在2 min内完成结构光注册,27例以CT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18±0.03)mm(0.13~0.23 mm),50例以MRI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38±0.09)mm(0.15~0.52 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RI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30±0.78)mm(0.19~3.28 mm),以CT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62±1.05)mm(0.29~3.27 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其中,1例SEEG手术的6个入颅点误差为(0.98±0.51)mm(0.32~1.74 mm)。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手术相关出血事件、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发生。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将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具有注册时间短、定位误差小、安全性好的优势;与基于MRI注册者比较,基于CT的注册误差更小,但入颅点误差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在原核系统中表达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头部蛋白并进行血清学分析。方法将H1N1和H3N2型流感病毒的HA头部蛋白编码基因克隆到pET-22b(+)原核表达质粒中,通过IPTG诱导,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获得含有HA头部与His-Tag的融合蛋白rH1N1-HA和rH3N2-HA。SDS-PAGE分析IPTG诱导前后的融合蛋白,验证表达的准确性,Western blot验证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多剂次免疫家兔,获得针对H1N1-HA和H3N2-HA头部的多克隆抗体。同时,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rH1N1-HA和rH3N2-HA蛋白在小鼠体内诱导了滴度高于40的血凝抑制抗体,可作为一种保护性抗原。rH1N1-HA和rH3N2-HA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作为Western blot、ELISA等免疫学应用的重要材料。结论本研究制备的HA头部蛋白可作为一种保护性抗原,在小鼠体内诱导保护性抗体。HA头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用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学和血清学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的脑结构网络改变、认知障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抗NMDAR脑炎患者39例作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组(AE组),男16例、女23例,年龄13~66(34±15)岁,病程11~110(31±20)d。另招募常规头颅MR检查正常且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史的3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男14名、女18名,年龄20~67(34±12)岁。对所有受检者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并评估认知功能。采用确定性纤维追踪法构建2组脑结构网络,运用图论法分别分析2组脑结构网络全局网络拓扑属性[聚类系数(Cp)、最短路径长度(Lp)、局部效率(Eloc)、全局效率(Eglob)、标准化Cp(γ)、标准化Lp(λ)、小世界指数(σ)]和局部网络拓扑属性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脑结构网络特征性参数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E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组CP值[0.005(0.004,0.007)]、γ(1.76±0.13)、λ(0.51±0.03)及σ值(1.57±0.13)与对照组[分别为0.007(0.004,0.017)、2.13±0.63、0.55±0.06、1.73±0.36]比较均下降(Z=-939.00、t=-3.58、t=-4.16、t=-2.58,P<0.05)。与对照组相比,AE组左侧眶部额中回、双侧补充运动区、左侧嗅皮质、左侧回直肌、双侧脑岛、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及右侧颞横回节点效率改变(P<0.05)。AE组与对照组有5个相同核心节点,分别为右侧中央前回、双侧补充运动区及双侧楔前叶;AE组较对照组减少3个核心节点为左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中回,增加的核心节点为左侧中央前回。AE组左侧补充运动区(r=0.393、P=0.013)、右侧补充运动区(r=0.384、P=0.016)及左侧中央旁小叶(r=0.356、P=0.026)节点效率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抗NMDAR脑炎患者大脑存在广泛白质改变,部分脑区网络拓扑属性改变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中,70例行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1例行囊肿穿刺Ommaya囊置入术,1例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术,5例行神经导航辅助颅内病变切除术。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分析注册误差、入颅点误差等评价其定位精准性,并比较基于CT注册与基于MRI注册的误差是否存在差异。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在2 min内完成结构光注册,27例以CT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18±0.03)mm(0.13~0.23 mm),50例以MRI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38±0.09)mm(0.15~0.52 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RI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30±0.78)mm(0.19~3.28 mm),以CT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62±1.05)mm(0.29~3.27 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其中,1例SEEG手术的6个入颅点误差为(0.98±0.51)mm(0.32~1.74 mm)。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手术相关出血事件、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发生。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将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具有注册时间短、定位误差小、安全性好的优势;与基于MRI注册者比较,基于CT的注册误差更小,但入颅点误差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软骨鼻整形术对鼻基底邻近结构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鼻整形中心收治的肋软骨鼻整形患者资料。收集患者术前头面部CT数据及术前、术后6个月以上的三维扫描数据,采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拟合配准,建立头面部三维坐标系,计算术前和术后随访时鼻小柱下点(sn)和鼻面沟最外侧点(al)与冠状面的垂直距离、内眦点(en)与al连线投影至正中矢状平面后与冠状面夹角(en-al)、鼻唇角,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算鼻基底区域体积改善值,采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共纳入18例女性患者,年龄(27.30±4.41)岁。术后随访时间(10.61±3.53)个月,1例(5.6%)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鼻小柱偏斜,双侧鼻孔不对称。sn距冠状面距离由(74.30±1.97) mm变化为(77.67±2.37) mm,前移(3.36±0.96) mm;al距冠状面距离由(65.51±2.45) mm变化为(68.05±2.52) mm,前移(2.53±1.50) mm;鼻唇角由88.79°±11.21°变化为101.37°±5.53°,增大12.57°±7.57°;en-al由9.01°±3.24°变化为12.73°±3.27°,前旋3.72°±2.22°,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鼻基底区域体积改善值为(282.59±103.22)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肋软骨鼻整形术可使鼻基底邻近组织结构向前移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4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tBHQ干预组,每组15只;糖尿病模型组和tBHQ干预组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枸橼酸钠缓冲液;tBHQ干预组在STZ注射前2周喂食质量分数为1% tBHQ添加饲料,其余2个组大鼠喂食普通饲料;分别于造模后72 h、2周和4周尾静脉采血用于血糖检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于造模后4周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结构变化;采用TUNEL法观察视网膜组织各层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p-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p-eNOS的表达情况。另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系rMC-1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高糖组细胞分别在正常培养基、含5.5 mmol/L葡萄糖+24.5 mmol/L甘露醇的培养基、高糖培养基中培养72 h。tBHQ干预组细胞先于含5 μmol/L tBHQ的正常糖培养基中预处理24 h,然后于含5 μmol/L tBHQ的高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72 h;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组细胞先于含5 μmol/L LY294002的正常糖培养基中预处理6 h,然后于含5 μmol/L LY294002及5 μmol/L tBHQ的正常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24 h,最后于含5 μmol/L LY294002及5 μmol/L tBHQ的高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72 h,收集各组细胞提取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Akt、p-Akt、eNOS和p-eNOS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72 h、2周和4周,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血糖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造模后4周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暗适应ERG的a波、b波振幅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内丛状层水肿增厚,内核层及外核层变薄,结构疏松且排列紊乱,而tBHQ干预组各结构较糖尿病模型组有所改善。TUNEL染色结果显示,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指数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凋亡细胞主要存在于外核层。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tBHQ干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p-Akt/Ak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0.11、0.52±0.10和1.14±0.31,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3±0.06、0.52±0.08和1.03±0.13,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p-Akt/Akt、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高糖组、tBHQ干预组和PI3K抑制剂组细胞p-Akt/Ak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0.38、0.94±0.27、0.33±0.25、1.32±0.37和0.24±0.09,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6±0.11、0.74±0.29、0.45±0.29、1.28±0.22和0.73±0.29,高糖组细胞p-Akt/Akt、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3K抑制剂组p-Akt/Akt、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较tBHQ干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tBHQ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均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Akt/eNOS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137(CCDC137)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免疫印记及实时定量PCR实验用于检测CCDC137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小干扰RNA(siRNA)下调CCDC137后的沉默效率验证;噻唑蓝(MTT)及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用于检测CCDC137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及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用于检测CCDC137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免疫荧光实验检测CCDC137对骨肉瘤细胞极化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CCDC137在骨肉瘤组织(1.56±0.45)表达高于癌旁组织(0.99±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4,P<0.01);下调CCDC137后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两条siRNA抑制CCDC137表达后490 nm波长处吸光度值(0.22±0.18、0.23±0.16)低于对照组(0.46±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56,t2=3.025,P<0.01),CCK-8实验抑制CCDC137表达后吸光度值(0.16±0.12、0.18±0.14)低于对照组(0.37±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843,t2=2.361,P<0.01);下调CCDC137后抑制内皮细胞迁移,两条siRNA抑制CCDC137表达后迁移能力(62.67±7.51、54.67±2.52)低于对照组(81.33±6.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41,t2=6.990,P<0.01);两条siRNA沉默CCDC137后血管新生能力(2.33±0.40、2.63±0.32)低于对照组(5.73±0.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21,t2=8.420,P<0.01)。下调CCDC137后骨肉瘤细胞极化(52.67±4.04)细胞数目低于对照组(83.33±4.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72,P<0.01);角度(35.27±10.56)低于对照组(64.27±12.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12,P<0.01)。结论CCDC137能够促进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血管新生及细胞极化。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体温管理策略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血脑屏障(BBB)结构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96例,年龄44~78岁,体重45~104 kg,ASA分级Ⅰ~Ⅲ级,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3组(n=32):液体加温组(WBI组)、多模式加温组(AW组)和多模式加温联合选择性脑降温组(SBC组)。WBI组患者采用医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将术中静脉输注液体加热至37 ℃;AW组患者采用液体加温联合体表加温毯,保持加温直至手术结束,加温毯目标温度设在38 ℃;SBC组患者采用AW组患者相同加温方案,并联合使用设定温度为4 ℃的电子冰帽进行选择性脑降温。术毕时抽取患者肘正中静脉血样,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计数;术后第1天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分别在术前1和术后7 d时采用视觉词语学习测试、数字符号测试、连线试验和Stroop色词命名测试进行POCD发生评估。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热舒适度评分、PACU寒颤、躁动及术后发热的发生情况;术后第7天采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估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WBI组比较,AW组和SBC组患者POCD发生率、PACU寒颤发生率、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和血清CRP浓度降低,热舒适度评分和QoR-40评分升高(P<0.05);与AW组比较,SBC组外周血BMECs计数降低(P<0.05)。结论多模式加温不明显损伤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BBB结构,可降低POCD发生;多模式加温联合选择性脑降温可改善BBB结构完整性,但未降低POCD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E)技术评价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左心室结构与收缩功能早期改变,并分析其与跑量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杭州地区招募业余马拉松运动员84例,根据参加马拉松运动时限分为短期(ST)组(首次参加马拉松运动且时间≤6个月)和稍长期(MET)组(参加马拉松运动时间>6个月~2年);另选取同一时期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体检健康受试者39例(对照组)。记录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跑量,使用常规超声心动图结合3D-STE技术获取所有受检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舒张末期质量(LVM)、左室射血分数(LVEF)、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面积应变(GAS)、左室扭转角度(Twist)及左室扭力(Torsion)。比较三组间常规超声心动图、心肌应变及扭转参数的差异,并分析与跑量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T组EDV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及ST组比较,MET组EDV、ESV、LVM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比较,MET组GLS显著增高(P<0.05)。三组间LVEF、GCS、GRS、GAS、Twist、Torsi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业余马拉松运动员EDV、ESV、LVM与平均周跑量及总跑量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跑量是业余马拉松运动员EDV的独立相关因子(β=0.618,P<0.01)。结论短期参加马拉松的业余运动员以EDV增加为主要表现,马拉松运动早期可使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增强。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分娩和年龄对正常女性尿道括约肌复合体及肛提肌结构的影响变化,为分析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客观依据。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103例无盆底功能障碍的女性志愿者,根据有无分娩史分为正常对照组24例和经产妇组79例,然后再将经产妇组按年龄段分为≤30岁组(19例)、31~44岁组(22例)、45~59岁组(27例)和≥60岁组(11例)四个亚组。采用二维扩散加权横断自旋梯度回波(spin-echo-gradient-recalled echo,SE-GRE)脉冲序列对所有受试者行盆底DTI检查,测量尿道中段环形括约肌、纵行肌、耻骨直肠肌及髂尾肌肌纤维的DTI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三个特征值(λ1,λ2,λ3),分析分娩史及不同年龄对尿道及肛提肌的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1)经产妇组中≤30岁组耻骨直肠肌FA值较正常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6,P=0.030);(2)经产妇组中不同年龄组间尿道中段环形括约肌ADC值、λ2值及λ3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47、4.105、3.596,P=0.018、0.009、0.017),尿道中段纵行肌DTI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产妇组中不同年龄组间耻骨直肠肌FA值、ADC值、λ1值及λ2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071、6.051、6.672、3.688,P<0.001、P=0.001、P<0.001、P=0.013);(4)经产妇组中不同年龄组间髂尾肌FA值、ADC值及λ3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76、3.110、5.175,P=0.001、0.028、0.002)。结论分娩史主要影响耻骨直肠肌的微观结构,年龄因素对尿道环形括约肌及肛提肌微观结构的改变有一定的影响,DTI技术对观察盆底肌结构和评估微结构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能量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对糠秕马拉色菌的细胞活性、蛋白酶活性及菌体结构的影响。方法选用糠秕马拉色菌标准株,分别予以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0(对照组)、500、600、700、800、900 mJ能量照射,培养7 d后测量各组菌落直径及菌落数,评估菌体细胞活性,采用全脂牛奶平板法测定蛋白酶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菌体超微结构。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激光能量与菌落直径、菌落数及蛋白酶活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及500、600、700、800、900 mJ组菌落直径[(4.05 ± 0.69)、(3.76 ± 0.51)、(3.28 ± 0.41)、(3.09 ± 0.72)、(2.54 ± 0.64)、(2.43 ± 0.41)mm]、菌落数(4 787 ± 597、4 287 ± 761、1 879 ± 275、1 082 ± 248、209 ± 42、72 ± 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83、231.85,P < 0.05),600、700、800、900 mJ组菌落直径、菌落数均小于对照组(均P < 0.05)。激光能量与菌落直径和菌落数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0.91,P < 0.05)。对照组、500 mJ组、700 mJ组、900 mJ组蛋白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46.60,P < 0.05),700 mJ、900 mJ组蛋白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 < 0.05)。激光能量与蛋白酶活性呈负相关(r = -0.94,P < 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对照组菌体结构完整,500 mJ组菌体结构较完整,600 ~ 900 mJ组结构明显受破坏,且激光能量越大菌体结构破坏越严重。结论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可影响糠秕马拉色菌细胞及蛋白酶活性,破坏菌体结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构式心理护理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心境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4月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106例,应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结构式心理护理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分析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心境状态(抑郁、焦虑)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自我效能(GSES)评分、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情感职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日常生活行为管理、认知症状管理、疾病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4.34%)高于对照组(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结构式心理护理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实施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心境状态及自我效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对护理工作具有较高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