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辐合促进了水汽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处出现最大暴雨中心,逆风区和弱辐合区与较强降水相吻合。邢台次云区形成与发展和北部主云区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邢台北部低于-42云区范围扩大,邢台狭窄强对流回波带形成。地面加密风场变化以及中尺度辐合线形成均对短时暴雨发生有较好指示作用,带状回波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快速强烈发展,而且随着河北中南部地面辐合线消失而原地减弱。

  • 标签: 短时暴雨 强对流 地面辐合线 带状回波 冀中南
  • 简介:利用江苏南京、安徽宣城水稻田间试验数据和气象资料,对ORYZA2000模型基本作物参数进行调整,包括不同发育阶段发育速率、干物质分配系数、比叶面积等。试验点作物营养生长参数(DVRJ)和生殖生长参数(DVRR)差异很大,反应了模型区域差异性。模拟效果均能准确反应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动态变化过程,在地上部生物量模拟准确度最高。试验点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绿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穗生物量化均方根NSMSE值分别为9%、19%、18%、13%、25%和16%、25%、17%、19%、24%,因而南京试验点模拟效果比宣城好,参数更具区域适应性。

  • 标签: ORYZA2000模型 田间试验 区域化 参数调整
  • 简介: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三种方法,对比分析了1953~2002年北京单站以及中国区域地表气温传统距平与以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频-幅调制年循环(MAC)为参照"距平",同时还比较了用传统距平描述"年际及更长尺度变率"和以MAC为参照年以上尺度低频分量。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传统距平和用传统距平所描述"年际及更长尺度变率"仍然包含有年周期,而且还包含有小于年尺度波动;而去除MAC距平则更好地去除了准年周期,而且以MAC为参照年以上尺度低频分量只包含有1年以上尺度波动,因而更适合用来描述"年际及更长尺度变率"。

  • 标签: 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 频-幅调制年循环(MAC) 传统距平 年际变率
  • 简介:文章详细介绍了乌海要素自动气象站数据接收系统总体设计思路,宏观地描绘了该系统基本框架、功能组成以及应用软件开发与设计。

  • 标签: 两要素 自动气象站 数据接收
  • 简介:1引言福建省现有714SD,714、713等三种型号天气雷达。由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生产部CINRAD/A即将投入业务试运行。这样福建省将拥有四型号天气雷达,在全国有定代表性。

  • 标签: 天气雷达 雷达探测 D/A 性能比较 福建省 试运行
  • 简介:使用探空、地面和张掖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30日发生在河西走廊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雷暴大风沙尘天气是对流层低层冷平流作用下,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β、γ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雷暴下击暴流辐散流和密度流是引发地面强风和沙尘暴直接因素。高层干、中层相对湿和低层干层结,易产生雷暴大风天气。1h正变压和负变温演变能很好地反映雷暴下击暴流形成雷暴高压和冷池强弱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下击暴流辐散气流和冷池密度流造成地面大风及沙尘天气变化。

  • 标签: 河西走廊 雷暴 下击暴流 沙尘暴
  • 简介:1概况2015年10月12-16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电涌保护器(SPD)分委会(SC37A)工作组成员、上海市气象局赵洋同志和上海市防雷中心周歧斌博士赴意大利锡耶纳市参加了IEC电涌保护器(SPD)分委会(SC37A)第3、4、5工作(WG3、WG4和WG5)会议。

  • 标签: 分委会 工作组 会议总结 国际电工委员会 电涌保护器 上海市
  • 简介:对1998年7月12日发生在呼和浩特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湿位涡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位涡在暴雨预报中具有较好指示性,当对流层低层MPVl〈0,同时MPV2〉0时,暴雨易发生。从500hPa到对流层中高层,在切变线附近有个大湿位涡正值中心,各层中心位置基本相对应,从中层到高层略向北倾,越到高层中心值越大。强降水位于低层湿位涡高值区东北侧正位涡较小地区,并与位涡斜压部分负值中心相对应,随着斜压负值中心强度增强,暴雨加强。

  • 标签: 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 简介:极端干旱事件模拟和诊断是检验区域气候模式性能、研究其发生机制重要途径。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1995年我国西北地区典型春季极端干旱事件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和西北地区137个测站降水量资料对模拟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波—流理论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能够较好模拟出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干旱等级空间分布特征,但不同区域模拟误差有差异;对造成此次极端干旱事件主要天气气候影响系统模拟非常准确,表明该模式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过程具有很好再现能力。由于1995年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蒙古低压偏强,使得我国西北地区辐散下沉气流增强,加之低层强西风气流阻碍水汽输送,从而使得西北地区水汽通量较常年显著偏小。波—流理论分析表明,300hPa存在自西向东传波列,且4月瞬变波能量在乌拉尔山区域达到最大,中层乌拉尔山高压脊以北区域辐散E-P通量导致该区域西风急流增强,是乌拉尔山高压得以发展和维持原因,从而造成了此次极端干旱事件。

  • 标签: 极端干旱事件 数值模拟 波—流作用
  • 简介:为了探索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对2005-2009年能见度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能见度年均值为10.17km,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69km·a-1(决定系数R2=0.99,显著性水平p〈0.01),同时霾天数则逐年下降,细颗粒物浓度降低是能见度好转主要原因。能见度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相关和偏相关关系表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地面风速相关关系时正时负,表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具有面性。大气颗粒物(PM2.5)快速累积增长是造成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重要原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者之间存在显著幂指数关系(R2=0.93,p〈0.01);要保持较高能见度(〉10km),北京需将PM2.5控制在30μg·m-3以内,而PM2.5质量浓度步降低将大幅度提高能见度。天气形势分析显示当华北地区处于锋后高压控制时,北京地区受偏北风影响,地面风速较大,大气扩散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稀释和扩散,致使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大气能见度较高;而当华北地区处于高压均压场时,地面风速较小,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局地源累积以及区域输送共同影响,PM2.5逐渐累积,浓度持续上升,导致大气能见度持续降低。研究结果提示提高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需要控制首要污染物为PM2.5。

  • 标签: 大气能见度 气象要素 PM2.5 天气形势
  • 简介:利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7年3月1日江苏北部出现次罕见冷空气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发生背景、地面要素和云团演变特征,同时从大气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出发分析了午后对流成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前,江苏地区位于高空槽前,对流层中低层有冷式切变线伴随股冷空气南下,受江苏省北部地面气旋阻挡,冷空气在上游堆积,当气旋东移入海冷空气爆发式南下时,造成严重大风灾害。此次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大气降温而低层回温使大气温度直减率增大,为对流发生提供不稳定条件,但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低层,且高层大气无明显抽吸作用,导致此次过程未发生强对流性降水,主要以大风灾害性天气为主。

  • 标签: 雷雨大风 冷空气 环流形势 温度直减率 水汽条件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CEP)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早春郑州地区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此次雷暴天气过程成因。结果表明:地面冷垫、850hPa和700hPa强盛暖湿急流及500hPa高空槽为此次郑州地区高架雷暴天气过程产生提供了有利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850—700hPa之间强垂直风切变和700—500hPa之间较大温差均表明逆温层以上对流不稳定度增大,有利于高架雷暴天气产生。低空强比湿平流和负水汽通量散度为高架雷暴天气提供了丰富水汽条件。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前,700hPa与500hPaθse差值Δθse大于0℃,表明700hPa以上大气为对流不稳定,低层湿位涡分量(MPV1)为负值又表明大气为湿对称不稳定,强雷暴落在对流不稳定区和MPV1负值区,因而此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是由对流不稳定和湿对称不稳定共同作用产生。地面冷垫以上暖湿气团逐步加强,进步加剧了逆温层以上大气层结不稳定度。通过与历史个例对比分析可知,郑州地区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共同之处为:500hPa高空槽前辐散气流抽吸作用、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左侧辐合上升运动、地面冷垫抬升作用均为高架雷暴天气预报着眼点。

  • 标签: 高架雷暴 冷垫 低空急流 对流不稳定 湿对称不稳定
  • 简介:利用NECP1°×1°间隔6h再分析资料、卫星TBB资料、榆林多普勒雷达以及本地加密观测资料,对2017年7月23日榆林城区短时突发性暴雨成因及中尺度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产生,副高外围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带来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卫星云图和雷达上表现为中β尺度对流雨团和多个γ尺度强对流雨团;0~6km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对流不稳定能量和中低层强辐合,为短时暴雨产生提供有利环境场;地面图上干线触发了暴雨产生.中尺度辐合维持,使得飑线附近不断触发新对流雨团,tBB〈-60℃区域与短时暴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关系.分级最优Z-I反演降水估测产品能更好地反映中尺度对流性降水量级,对预报员判别短时强降水具有指示作用.

  • 标签: 环流背景 中小尺度 干冷侵入 降水估测
  • 简介:利用趋势分析、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42a辽宁南部(大连)和北部(沈阳)第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2a,辽宁第对流层顶高度除冬季外其他三季和年呈下降趋势,南部地区降幅明显大于北部;多年平均值年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各个季节南部高度值普遍高于北部;年际变化幅度为夏季最大,除冬季外,南部大于北部;发生气候突变时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周期变化特征时空差异较大。

  • 标签: 第一对流层顶 高度变化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小波分析
  • 简介:1引言从2005年6月17日傍晚起到22日闽北地区(本文闽北地区包括南平市及三明北部三县,下同)出现了历史罕见连续五天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有17个站次出现大暴雨、1个站出现特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达到460毫米,强降水中心在建宁(雨情详见表1);南平下里庵站最大三天洪水流量为历年洪水总量第,超过“98.6”洪水。由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降水范围大、强度强、

  • 标签: 闽北地区 演变分析 暴雨过程 持续性 “98.6”洪水 暴雨天气过程
  • 简介:针对2009年9月5日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常牧镇上岗查村次雷击灾害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此次雷电天气是在高纬度低槽与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下,冷空气下滑造成。过程期间地面有风辐合存在,卫星云图上有对流云系发展东移。同时分析发现动力条件、能量条件和水汽条件都有利于雷电天气产生,同时提出了预防建议。

  • 标签: 贵德县 雷电 成因分析
  • 简介:利用气象探测资料和环境监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环流演变分析、物理量诊断以及后向轨迹法分析了长春市浮尘发生气候特征和2011年5月12日长春市出现次持续时间较长、污染程度较重浮尘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长春地区浮尘天气整体上呈波动性减少趋势,3—5月是主要发生时期;本次浮尘天气过程沙源来自蒙古国中部和内蒙古中东部,并随高空急流输送影响东北地区,本地沙源没有补充;高空急流明显、地面风速较小、温度露点差较大、内蒙古东部辽宁省北部存在弱风区、整层大气稳定是该区域未出现沙尘暴而出现浮尘主要原因。

  • 标签: 浮尘 沙源 后向轨迹
  • 简介:本文分析了2003年5月13日21时青海省东部地区降雹天气过程大尺度环流背景、成雹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成雹物理机制、云图资料等方面的特征,从冰雹所具备三个条件入手,计算了些表征大气大气稳定度等物理量参数,绘制成图。总结出了几点降雹过程预报技术要点。对自动站资料应用,得出这次降雹过程影响系统为中β尺度系统。

  • 标签: 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成雹物理机制 动力学 大尺度环流 热力学 卫星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