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中低位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与腹腔全直肠系膜切除(laTME)的近期手术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首先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前瞻性登记数据库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连续登记的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直肠癌患者,分为taTME和laTME两组,进行疗效对比研究。提取数据库中患者人口学资料、肿瘤学一般资料、新辅助治疗情况、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病理资料及随访数据。主要结局指标为吻合口漏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3年无病生存率(DFS)和3年局部复发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范围)表示。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在进行疗效对比时,对性别、体质指数、术前核磁评估分期、核磁测量的肿瘤距肛缘的距离、新辅助放化疗与否5个变量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调整混杂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DFS,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收集上述数据库中自2017年2月至2021年3月连续登记的经肛操作由同一医师主刀完成的taTME手术病例,采用多维累积和(CUSUM)控制图绘制学习曲线。比较渡过学习曲线后taTME组与laTME组的疗效并分析这部分"成熟"病例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组243例患者,182例接受laTME,61例接受taTME。PSM后laTME组和taTME组分别为52例,这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肿瘤临床分期、肿瘤距肛缘的距离、核磁评估的环周切缘及壁外血管侵犯、新辅助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SM后,与laTME组比较,taTME组手术时间更长[(198.4±58.3)min比(147.9±47.3)min,t=-4.321,P<0.001],出血超过100 ml的比例更高[17.3%(9/52)比0,P=0.003]。taTME组术后吻合口漏[26.9%(14/52)比3.8%(2/52),χ2=10.636,P=0.001]及总并发症发生率[55.8%(29/52)比19.2%(10/52),χ2=14.810,P<0.001]均显著高于laTM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获取淋巴结数目及病理环周切缘阳性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中位随访24(1~72)个月,4例失访,随访率为98.4%(239/243)。laTME组3年DFS明显优于taTME组(83.9%比73.0%,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3年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比3.6%,P=0.42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aTME手术(HR=3.202,95%CI:1.592~6.441,P=0.001)及术后病理分期Ⅱ期(HR=13.862,95%CI:1.810~106.150,P=0.011)、Ⅲ期(HR=8.705,95%CI:1.104~68.670,P=0.040)为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学习曲线分析显示:taTME手术在第28例跨越学习曲线。跨越学习曲线后的taTME病例与laTME病例PSM后显示,两组吻合口漏[6.7%(1/15)比5.3%(2/38),P=1.000]及术后总并发症[33.3%(5/15)比26.3%(10/38),P=0.737]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跨越学习曲线后的"成熟"病例进行分析,taTME手术仍为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5.351,95%CI:1.666~17.192,P=0.005)。跨越学习曲线与否并不是taTME术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HR=0.954,95%CI:0.227~4.017,P=0.949)。结论taTME手术可能较传统laTME手术增加术后吻合口漏的风险且肿瘤学预后可能劣于传统手术。在学习曲线内行taTME手术更容易增加术后吻合口漏的风险。

  • 标签: 直肠肿瘤,中低位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吻合口漏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腹腔肾部分切除术前肾周脂肪粘连的评估方法。方法抽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潍坊市人民医院行后腹腔肾部分切除141例肾癌患者,其中肾周脂肪粘连者50例,非肾周脂肪粘连者91例。回顾性分析肾癌患者肾周脂肪粘连的影响因素。结果141例肾癌患者肾周脂肪粘连的发生率为35.3%(50/141),其中梅奥粘连风险(MAP)评分4分者占71.8%(28/39),5分者占82.4%(14/17)。肾周脂肪粘连者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肿瘤长径与非肾周脂肪粘连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体质指数、高MAP评分是肾周脂肪粘连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MAP评分高的肥胖男性肾癌患者更易出现肾周脂肪粘连,MAP评分可用于肾癌患者行后腹腔肾部分切除前评估肾周脂肪粘连情况。

  • 标签: 肾癌 肾部分切除术 肾周脂肪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保温干预对腹腔胆囊切除患者中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1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治疗的94例行腹腔胆囊切除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保温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开始、手术30 min、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的术后苏醒时间、术后6 h的肩部疼痛程度及术后6、12、24 h的躁动评分情况。结果手术30 min、手术结束时观察组的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肩部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胆囊切除患者中实施集束化保温干预措施有助于稳定中体温水平,缩短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减轻患者术后肩部疼痛及躁动程度。

  • 标签: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术中保温 集束化护理 麻醉苏醒
  • 简介:摘要全腹腔脾脏切除联合断流目前已成为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重要手段。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手术具有操作精细、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显著优势。精准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手术操作及精致的围手术期管理仍是腹腔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术前合理精准的个体化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是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及手术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中规范化个体化的精细手术操作是精准断流、减少中出血及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术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有利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快速恢复,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加强多学科间协作是未来推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重要任务。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腹腔镜 脾切除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脾功能亢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区域NePhRO评分系统在腹腔肾部分切除(LPN)治疗T1期肾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LPN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肾癌的T1期肾癌患者98例。根据术前影像资料对患者行区域NePhRO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4~6分)、中风险组(7~9分)、高风险组(10~12分),分析各组间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出血量、术后第1天较术前血肌酐变化、围手术并发症等的关系。结果共98例患者纳入研究,低、中、高风险组患者分别为51、34、13例,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并发症4例,低风险组2例(1例术后出血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肺部感染);中等风险组1例(尿漏经积极引流后好转),高风险组1例(术后出血经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术后病理:92例为透明细胞癌,4例为乳头状癌,2例嫌色细胞癌。各组在性别(χ2=4.154,P>0.05)、年龄[(50.14±12.04)岁比(53.44±15.59)岁比(52.46±12.05)岁,F=0.653,P>0.05]、BMI[(26.14±2.38) kg/m2比(25.02±2.62) kg/m2比(25.87±2.66) kg/m2,F=2.079,P>0.05]、出血量[(68.04±47.16) ml比(84.71±59.61) ml比(103.08±80.04) ml,F=2.293,P>0.05]、术后住院天数[(7.29±1.10) d比(7.76±1.37) d比(7.92±1.70) d,F=2.0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101.57±22.09) min比(107.53±20.34) min比(141.85±33.48) min,F=15.593,P<0.05]、热缺血时间[(18.78±4.97) min比(20.74±5.38) min比(22.46±5.47) min,F=3.208,P<0.05]、血肌酐变化[(6.19±7.96)比(15.21±9.92)比(17.69±9.60),F=14.8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分级的肾肿瘤在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血肌酐变化等重要的手术和功能参数有明显差异。

  • 标签: 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肾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膜后腹腔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室护理配合对手术结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到2019年1月在荣成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的5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手术室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下床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分数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HAD分数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腹膜后腹腔肾上腺肿瘤切除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配合,缩短患者下床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手术结局 不良情绪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经腹途径腹腔右肾肾周筋膜的分层结构,为腹腔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国内外学者对肾周筋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CT肾周筋膜的呈现,对经腹途径腹腔肾周筋膜分层结构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好手术的筋膜入路及分离途径并应用于指导经腹腹腔右肾切除,记录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来自阳江市中医医院和人民医院的45例患者的中肾周筋膜观察结果及手术时间、出血及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腹途径腹腔肾周间隙周围存在一个潜在连续的由疏松纤维条索填充的无血管层面,这个无血管层面存在于相邻的两层肾周筋膜之间,45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的手术路径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2例患者可以很好或较好的保持筋膜完整性的情况下完成分离,2例脓肾患者及1例无功能肾患者由于粘连明显未能保持分离面筋膜完整性,平均手术时间73 min,平均出血50 ml,术后引流管时间2.7 d,中无肠管及腔静脉损伤病例,术后无肠漏及严重的继发出血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肾周筋膜的分层结构及肾周间隙周围存在的连续的潜在无血管层面为经腹途径腹腔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有效的解剖依据,经腹腹腔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可以让手术更加安全及出血更少。

  • 标签: 肾周筋膜 肾周间隙 肾筋膜 腹腔镜 肾切除术 层面外科学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全胃联合体尾脾切除治疗T4b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的侵犯体尾部原发性T4b期胃癌并行腹腔或开放根治性全胃联合体尾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入组标准:(1)原发性胃癌,病理活检确诊为T4b期腺癌;(2)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提示肿瘤侵犯体尾部,未见远处转移病灶,术前评估潜在R0切除可能;(3)体力状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ECOG)0~2分,身体一般状况可耐受手术。排除中发现腹膜种植转移和肿瘤侵犯其他器官、或因其他原因改变手术方式者。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外科团队完成,手术团队已有超过100例腹腔和100例开放胃癌根治加D2淋巴结清扫的经验。手术方式的选择由手术医师与患者共同讨论并根据患者本人意愿决定。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和围手术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3年无病生存率的比较。结果共纳入37例患者,腹腔手术组21例,开放手术组16例,无腹腔中转开腹手术病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均P>0.05)。腹腔手术组较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长[(264.0±35.1)min比(226.6±49.9)min,t=2.685,P=0.011],中失血少[(65.7±37.4)ml比(182.2±94.6)ml,t=-4.658,P<0.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缩短[(2.8±0.7)d比(4.1±0.7)d,t=-5.776,P<0.001],术后住院天数短[(13.3±2.8)d比(16.6±4.3)d,t=-2.822,P=0.008]。腹腔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漏、腹腔脓肿、腹腔内出血和十二指肠残端漏)发生率分别为19.0%(4/21)和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无术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病例。腹腔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术后30 d病死率分别为0和1/16(P=0.432);两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8.1%和37.5%(P=0.7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团队开展腹腔全胃联合体尾脾切除治疗T4b期胃癌安全有效。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分期,T4b 全胃切除术,腹腔镜 胰体尾脾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同理心护理在腹腔袖状胃切除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于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行腹腔袖状胃切除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50)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n=5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同理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BMI、体脂率、腹围、积极情感量表、消极情感量表和中文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得分。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BMI、体脂率、腹围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BMI、体脂率、腹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消极、积极情感量表得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患者消极情感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积极情感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中文版SF-36各维度得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袖状胃切除后患者接受同理心护理可以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减重效果和其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 标签: 胃切除术 腹腔镜 生活质量 心理状态 同理心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完全腹腔远端胃癌根治(TLDG)和腹腔辅助远端胃癌根治(LADG)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38例,按照手术方案将其分为TLDG组和LADG组,每组69例。LADG组予以LADG,TLDG组予以TLDG。比较两组围期情况、胃肠功能指标(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视觉模拟评法(VAS)评分、并发症、复发率。结果TLDG组切口长度、肠蠕动恢复时间、失血量少于LADG组(P<0.05)。术后,TLDG组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高于LADG组(P<0.05)。术后,TLDG组KPS评分高于LADG组(P<0.05)、VAS评分低于LADG组(P<0.05)。TLDG组并发症发生率(2.90%,2/69)低于LADG组(11.59%,8/69),P<0.05。两组复发率、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LADG比较,TLDG治疗胃癌切口小,失血量少,术后肠蠕动和胃肠动力恢复快,术后疼痛程度较轻。

  • 标签: 胃癌 腹腔镜 根治术 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行内切除治疗易发非治愈性切除的内特征,并尝试以此构建一项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度的评估工具以量化非治愈性切除风险。方法2006年8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切除治疗,病理为早期胃癌的378处病变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其中78处(20.6%)为非治愈性切除纳入观察组,剩余300处治愈性切除病变中按操作年份相差±1年以1∶3的比例匹配纳入对照组(共234处)。采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非治愈性切除易发因素,将最小β系数对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赋1分,其余因素按其β系数与该最小β系数的比值进行赋分,以此建立非治愈性切除预测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观察各评分段的非治愈性切除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位置、发红、溃疡或溃疡瘢痕、皱襞中断、皱襞纠集和超声内提示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病变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5),而接触或自发出血可能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68)。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US提示累及黏膜下层(VS局限于黏膜内:β=0.901,P=0.011,OR=2.46,95%CI:1.23~4.92)、病变直径3~<5 cm(VS <3 cm:β=0.723,P=0.038,OR=2.06,95%CI:1.04~4.09)、病变直径≥5 cm(VS <3 cm:β=2.078,P=0.003,OR=7.99,95%CI:2.02~31.66)、病变位于胃上1/3(VS胃1/3:β=1.540,P<0.001,OR=4.66,95%CI:2.30~9.45)、有皱襞中断(β=2.287,P=0.008,OR=1.93,95%CI:0.95~3.93)均是早期胃癌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因素直径3~<5 cm赋1分,超声内提示累及SM层赋1分,病变位于胃上1/3赋2分,直径≥5 cm和有皱襞中断各赋3分,其他因素均赋0分,再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后发现,评分≥2分时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概率达41.9%(37/93),约是评分0分时[11.5%(25/217)]的4倍。结论直径≥3 cm、位于胃上1/3、有皱襞中断和超声内提示累及黏膜下层是早期胃癌行内切除治疗易发生非治愈性切除,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还需积累病例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危险因素 早期胃癌 内镜下切除术 非治愈性切除
  • 简介:摘要患者因右下腹转移性腹痛1 d就诊并考虑阑尾炎入院,行阑尾切除后3 d内反复发热,血液学检查提示感染;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肝周脓肿,十二指肠肝周见一棒状强光带,一端位于十二指肠腔内。追问病史,患者入院前8 d曾误吞棉签,结合病史诊断为因误食细长型棉签致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穿孔并发肝周脓肿。行胃镜异物取出、穿孔封闭、空肠营养管置入,联合超声引导经皮肝周脓肿置管引流,术后予补充营养、抗感染等治疗,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 标签: 胃镜 超声 十二指肠异物 穿孔 肝周脓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GD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6例GDU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临床特征。结果男性3例,女性3例;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年龄32.1(20.0~51.0)岁,GDUC的发病年龄36.5(25.0~51.0)岁;UC发病至累及上消化道的时间为4.4(0~12.0)年。UC发病时病变范围E2型(左半结肠)2例,E3型(广泛结肠)4例,改良Mayo评分9.2(8.0~12.0)分。出现GDUC时,改良Mayo评分9.8(8.0~12.0)分,病变累及胃3例,十二指肠受累6例,未见食管受累。2例患者在肠道手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受累表现。5例患者存在至少1种肠外表现。超敏C-反应蛋白43.2(15.9~77.0)mg/L,红细胞沉降率41.7(12.0~74.0)mm/1 h,血红蛋白108.2(80.0~117.0)g/L。胃镜下表现为胃弥漫性充血、水肿;十二指肠弥漫性充血、点状糜烂等。结肠显示,病变范围E2型1例,E3型4例,Mayo内评分3分。1例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回肠造口术后经结肠提示储袋炎。6例患者均应用糖皮质激素诱导缓解,其中2例病情反复后应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诱导缓解并维持治疗,4例缓解期接受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6例患者随访2.5(0.5~3.5)年,上消化道病变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例;改良Mayo评分2.8(0~7.0)分。上消化道病变与结肠炎活动度均下降,两者活动度平行。结论GDUC患者具有起病年龄轻、病情重度活动、广泛结肠炎、伴随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升级治疗后上消化道炎症程度与结肠炎活动度均下降。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 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DGP)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加强对DGP的认识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0月诊断的8例DG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DGP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37~57岁,中位年龄52岁。5例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在健康查体或术前查体时偶然发现;3例患者因黑便就诊。CT影像学检查均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限性结节样增厚,增强扫描呈明显渐进性强化。超声内下表现为十二指肠黏膜低回声病变。组织学上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和神经节样细胞三种成分,梭形细胞表达神经丝蛋白(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上皮样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NSE、突触素(Syn)、嗜铬素(CgA),神经节样细胞表达NSE、Syn、CgA及NF。2例行内黏膜剥离,6例行外科手术切除。结论DGP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十二指肠降段的良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学及内检查提示黏膜病变,治疗以内切除和外科手术局部切除为主,预后良好。

  • 标签: 十二指肠 诊断,鉴别 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危重症之一,尤其是疑难或危重患者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诊治。本文讨论了1例反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经多学科协作诊治最终诊断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累及十二指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并进一步对患者行腹腔动脉造影和胃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治疗,患者出血停止,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 消化道出血 十二指肠 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起源于消化系统和呼吸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与原发部位的恶性肿瘤同时发生,形成复合性混合癌。原发于十二指肠乳头的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仅见4例报道。本文回顾了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十二指肠乳头MANEC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了该病特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直肠癌的疗效。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太原市中心医院汾东院区收治的直肠癌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全直肠系膜切除且不保留左结肠动脉,观察组采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全直肠系膜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恢复情况、并发症、随访2年复发率与转移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肠道开放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3%,4/48)低于对照组(29.17%,14/48),P<0.05,但随访复发率与转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不保留左结肠动脉,腹腔全直肠系膜切除期间保留左结肠动脉,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较少。

  • 标签: 直肠癌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左结肠动脉 保留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