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建立大鼠下坡跑运动损伤模型,研究运动损伤后骨骼肌超微损伤和恢复发生的机制。主要结果:运动后大鼠肱三头肌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电镜下可见肌纤维排列紊乱,Z线异常(包括Z线流、Z线模糊、Z线扭曲和Z线消失),肌细胞膜模糊、溶解,线粒体肿胀、空泡样改变等。这些现象随运动时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运动后24h表现最为明显,而后逐渐恢复;运动后72h恢复明显,但没有完全恢复。运动后即刻血清CK活性(2035.42±426.49)U/L与对照组血清CK活性(293.66±76.07)U/L相比,非常显著增高(P〈0.01),达到了峰值,而后逐渐恢复。运动后72h组血清CK活性(425.51±143.34)U/L与即刻组血清CK活性相比已显著恢复(P〈0.01)。结论:运动后24h骨骼肌的损伤程度最为严重,72h后可明显恢复;大强度运动对CK的活性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血清CK活性的变化能够反映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的状况。
简介: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他们的体质健康如何,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和民族的盛衰,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及相关理念,研究他们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辽宁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和相关理念的调查分析,结果为:1)身高、体重、胸围3项指标程上升趋势。2)肺活量程下降趋势。2003年下降幅度最大。3)身体素质总体指标下降,特别是耐力项目出现了持续性的负增长。4)大学生价值观念、健康理念较以往有了变化。对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强身健体的功能与意义认识趋同。在体育消费方面由过去的时尚型、追星型向实用型、理性化发展。选择锻炼的内容上呈多元化,影响体育活动的因素是运动场地不足、学习负担重、无时间等。
简介:问卷调查及理论测试研究表明,高校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反映了高校体育基础理论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使学生把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看的一样重要,就必须从思想认识抓起,使体育理论服务于实践教学。
简介: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4所初中学校40名肥胖学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运动处方干预实验,包括速度、上下肢和腰腹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以及营养、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等。通过对实验前、中、后三次测试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结果显示:身高、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1000米、坐位体前屈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处方干预有效可行;通过个案调查分析,实验对肥胖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产生了积极的变化,营养、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也收到良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体质健康运动处方效果明显且有较强的推广应用前景;2.形成了实验验证与评价的操作流程;3.验证了运动处方对肥胖学生的锻炼效果和积极影响。建议:1.各部门应提高对肥胖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2.建议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开设相关训练专业,弥补我国训练人才的空缺;3.学校和家庭应对肥胖学生提供运动干预方案,使肥胖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运动形成常态化。
简介:最大摄氧量是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运动的重要指标,最大摄氧量分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通过对PWC170法、12min跑法和Astrand列线图法三种间接测量方法所测得最大摄氧量的数据,同用跑台直接法测得最大摄氧量的数据的相关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比较分析,选出一种大规模适合间接测量体育院校女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的方法。选取吉林体育学院2010级体育系17名女生,分别用三种间接测量方法和跑台直接测定法测得最大摄氧量数值,同一受试者至少间隔24h后才能进行另一种测量方法。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三种间接测量方法与跑台直接法所测得的数据均不具有相关性,12min跑法的平均值与跑台法所测的平均值最为接近,所以12min跑法可以用来作为简便测量体育院校女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的方法。
简介: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沈阳市青春期各阶段中小学生的日常活动、生活习惯和体质健康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沈阳市处于青春期前后的学生每天喝饮料的达到28%,身体处于久坐的平均时间是6.35±0.78h/d,而学生进行户外游戏活动的平均时间不足1.5h。中学生在过去一周上3节以上体育课占73%;去课间操次数2次以下(包括2次)占7%。在自由活动时,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等项目上,但运动强度不高。初中生平均每天用于做作业的时间超出了教育部的规定,仅27%的中学生睡眠时间达到9h。沈阳市处于青春期前后的学生学习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并不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体重、血压整体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学生身体素质与起其他省市相比相对较差,肥胖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