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以前,南传佛教音乐与“索”调这一对重要的布朗族传统音乐类型,曾经见证了传统社会里僧、俗文化长期的紧密联系及族群/宗教/地域认同原生文化格局。从历时性角度看,半个多世纪以来,上述关系经历了多重社会与文化转型:“解构”——前三十年,紧密联系遭致解体,佛教音乐在艺术形态和基本内容上大体恢复原有的状态,“索”调则有了异常明显的变化;“重构”——其后二十年,两个乐(文)种之间产生了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对立意义,新“索”传遍各布朗族地区,滋生出新的社会关系以及区域/民族认同因素;“建构”——新世纪以来,官方与民间合力,“布朗弹唱”进入国家“非遗”,起到进一步强化和建构民族/国家认同及民族自治区域文化体系的作用。共时性层面上,则出现了宗教认同与族群、区域、民族、国家等多个认同层面之间并存、冲突和调适的状况。

  • 标签: 音乐与认同 布朗族 佛教音乐 布朗弹唱
  • 简介:宗教与艺术自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艺术因此在许多文化中成为显学,而中国文化虽以人间性见长,但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仍然既深且大,绘画、雕塑中的仙佛人物、建筑里的佛寺道观,乃至文学中的志怪传奇、音乐里的梵呗禅诵,固为其直接的表现,隐逸哲学、禅宗思想更时时渗透于各门艺术中,因此,离开了宗教,想深刻了解中国艺术的全貌乃不可能。

  • 标签: 《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 宗教文化 演出活动 文化交流 中国大陆 台湾省
  • 简介:音乐剧《三峡石》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散文化的诗化结构、浪漫的舞台写意美学以及歌、舞、剧三者的水乳交融构成了该剧的主要艺术特色。

  • 标签: 音乐剧 《三峡石》 诗化结构 舞台写意
  • 简介: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是视听艺术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电视与音乐两门科学的“交叉学科”,电视音乐源于电影音乐,但是在近40年的电视制作与播出实践中,电视音乐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在电视屏幕上愈发鲜明地体现出自身的表现力与规律性。

  • 标签: 电视音乐 音乐结构 电视节目 有机结合 形象传播 相对独立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前后是上海近代文化历史中最富有活力的时期,不仅体现了上海市民“海派”生活方式和文化中的“殖民化”、“租界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典型地反映了这种“文化商贸”的都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特征。

  • 标签: 近代上海 海派音乐文化 媚俗与时尚
  • 简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三题──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总结发言中国音协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研究队伍日渐壮大,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六届学术研讨...

  • 标签: 中国少数民族 音乐史 宗教祭祀 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 学术研讨会
  • 简介:艺术展演是通过复制、拼贴、炒作的方式,使民间艺术在保持其原有的特点基础上进行的结构和风格的重建。这种重建,是一种对源自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转换、锻造,满足了当今大众审美的需要。乡村旅游对优化和调整地区旅游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民族民间艺术展演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弘扬、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作用。同时,还能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

  • 标签: 民间音乐 艺术展演 乡村旅游
  • 简介:怎样让民乐融入新时代,是张音悦思考和探索方向。二胡,是她努力实践的第一步。从《指尖上的心弦》音乐会曲目演奏的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到:二胡的独奏、齐奏,以及它与小提琴、吉他、钢琴、大提琴,乃至庞大的交响乐队的合奏,既让二胡享受荣光,也让传统走向当代。

  • 标签: 张音悦 二胡
  • 简介:近年来,职业伦理与道德,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对音乐伦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成果既有对先秦时期儒家音乐伦理思想的探讨(孙家栋,2003;陈榕2010;孙孝良,2013),也有对西方伦理思想的系统梳理和阐释(吴华山,龙玉兰,2007;凌羡初,2010;王小琴,2011),还有对音乐伦理教化功能的阐释(张密丽,2008;马力,丁庆,2008;王小琴,2011)。音乐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契合在国内已有学者进行了学科体系综合上的研究,但对音乐伦理的研究多局限在道德影响领域,同时倾向于欣赏者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伦理现象研究,对于音乐教师的职业伦理研究先对较少。在西方,DavidElliott,StephanBladh,KevinKorsyn等人更多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一定基础和重要借鉴,同时也给本文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即如何看待音乐教师,尤其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如何借鉴社会批评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伦理,从而发现其职业实践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音乐在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文艺建设中的重要性从来没有被人怀疑过。然而,近年来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地遭到质疑和挑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如何从理论上分析这些原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提升音乐教育与教师的社会地位?

  • 标签: 中小学音乐教师 伦理问题 职业实践 功能主义理论 社会地位 职业伦理
  • 简介: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我国音乐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全国性高水平学术会议的举办,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的出版和发表,都意味着我国音乐美学研究逐渐向系统、深入、专业的轨道上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更加繁荣。笔者将2000年以后发表的(主要是核心期刊)相关学术论文(包括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整理,从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进行初步梳理,同时也对此阶段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思考。

  • 标签: 21世纪 音乐美学 研究现状 学科发展
  • 简介:应朋友之邀,今年4月28日晚到广州文化假日酒店蓝宝石剧院观看了锦龙音乐工作室策划的“唐人乐韵绕羊城”音乐会。我对音乐并无特别偏爱。虽然学生时代在广州中学生管乐团受过一些基本训练,平时兴奋之余,偶尔也哼一二句歌曲,但总属于休闲自乐。所以,赴约之时,抱着听听音乐,松弛一下也无妨的平常心,去欣赏这场音乐会。

  • 标签: 音乐会 欣赏 乐团 歌曲 基本训练 观看
  • 简介:纵观我国1981~2011年的音乐审美心理的相关文献,其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起步阶段和21世纪以来的飞速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见证了我国音乐审美心理研究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重大成就。但由于我国把音乐审美心理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历史并不长,我国音乐审美心理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应用研究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 标签: 音乐审美心理 中国 发展历程 阶段特征
  • 简介:非洲音乐是非洲文化的一部分.以一种音乐的形式呈现出非洲文化的一个侧面。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非洲音乐主要是指撒哈拉以南以黑人居民为主的黑非洲。非洲的音乐绝不是作为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而存在的,它时刻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兼收并蓄融入了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文化中,这些构成了非洲音乐独有的风格特征。

  • 标签: 非洲音乐 非洲文化 黑人 燃烧 激情 土地
  • 简介:王小波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黄金时代》是其小说代表作。从文学与音乐两种艺术作为表现对象、形式本体等方面的类同性来看,《黄金时代》具有与音乐深层的共性与联系。《黄金时代》倡扬自由、本真,采用了类似“多重复调”的叙述方式和一部曲式的整体结构。王小波的小说不受形式的束缚,各种技术手段的存在如同音乐中的和声、曲式等一样,都没有成为约束创作的枷锁。在寓庄于谐、幽默独特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王小波自由真我的精神。

  • 标签: 《黄金时代》 王小波 文学与音乐 复调 曲式 自由
  • 简介: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所占比例很少,不管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风格引入上,高校钢琴教育更偏向西方音乐体系,这样的教育形式对我国音乐教育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目前钢琴教育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过于重视西洋文化,对民族音乐中的钢琴作品抱有一种偏见,导致民族音乐在钢琴教学中产生脱节,另一方面是当前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钢琴教学中,有关民族音乐的研究较少,即使弹奏也是机械性练习。

  • 标签: 民族音乐 音乐 民族民间 教学 高校 钢琴
  • 简介:尽管直到5月初,中演公司还信誓旦旦地说一定会如期进入北京天桥剧场,然而在凶猛的疫情面前还是不得不止步于上海.猜测假如没有非典,在北京的演出行情将会如何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我们确实难以断定,这出声名赫赫的音乐剧因为非典推迟了北京演出,对北京的演出市场究竟是幸事还是不幸?

  • 标签: 中国演出 演出市场 猫中国
  • 简介:自钢琴出现之后,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重视钢琴在音乐方面的成果,随着不断地探索,钢琴自身鲜明的音乐形象使其在和不同乐器组合时,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本文就钢琴在音乐演奏中如何增加管弦音乐对节奏的掌控,提出一些浅显的见解,期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简单的帮助。

  • 标签: 钢琴伴奏 音乐节奏 演奏效果 音乐主题
  • 简介:自古以来,湘西地区巫风犹盛,人们一直崇尚巫祭淫祀,保留着较多原始巫祀的仪式。巫觋乐人是湘西历史上以演绎祭祀歌舞为职业的群体。清代雍乾时期,湘西巫觋乐人制度对湘西官庙祭祀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文献记载,湘西官庙祭祀音乐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雏形,并一直延续至清代雍乾时期。清雍乾年间,清王朝在湘西重新修缮官庙,继续实行巫覡乐人制度,主要是为了贯彻"以庙治民、以庙治蛮"的教化主张,从而达到加强对湘西少数民族统治的目的。湘西巫觋乐人制度的延续实施与官庙祭祀礼仪重新建立后,中央王朝对巫觋乐人和官庙祭祀进行了系统的规范,特别是对巫觋乐人以及官庙中的音乐舞蹈活动进行了严格规范。

  • 标签: 清代 湘西官庙 地方音乐 祭祀音乐 巫觋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