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LP)与动力髋(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相容性、手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80例在本院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FI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PFLP组和DHS组,每组各40例;按常规手术方式进行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术后感染、术后出血及内固定材料失效率评价其生物相容性,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评价其安全性,以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8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①2组之间术后感染、术后出血及内固定材料失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PFL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短于或少于DHS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之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FLP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DHS组,术后1年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PLP组高于DHS组,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DHS组高于PF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FLP在治疗不稳定型FIF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面较DHS手术方式更具有一定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以及结核抗体在肺外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结核病诊断58例,作为观察组;最终确诊为非结核病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和观察组患者进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以及结核抗体两种检测,观察两种结果分别的阳性率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的T-SPOT.TB、结核抗体试验以及联合检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联合检验的阳性率高于T-SPOT.TB以及结核抗体试验的分别检验,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以及结核抗体的联合检测对于非外结核病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外按压心肺复苏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对存在窒息性心搏骤停复苏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呼吸指标影响。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本市某三甲医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收入50例行标准心肺复苏60min之后自主呼吸和呼吸末循环均为恢复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观察组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并对两组患者学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呼吸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心肺复苏后mvp、cpp、Vr、MV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初期患者早期使用腹部提压法比胸外按压心肺复发更具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流动力学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DP组)缺血前30min泵注右美托咪定;右美托咪定后处理组(DH组)再灌注即刻泵注右美托咪定30min。再灌注120min时,取血样,测定血清MDA含量、SOD活性,GSH-Px活性、TNF-α及IL-1β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IR组缺血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P<0.05),DP组在预处理后心率明显下降。再灌注120min时,DP组、DH组平均动脉压高于I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氧化应激参数的表达水平变化趋势相似。与S组比较,各组MDA、IL-1β、TNF-α明显上升,SOD及GSH-Px明显下降(P<0.05);与IR组比较,DP组及DH组的变化趋势有所延缓。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及后处理均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抗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TRUST)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验梅毒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接收的60例梅毒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对象,再将同期在本院接受检查的55例非梅毒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象,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TRUST检验和ELISA检验,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TRUST检验和ELISA检验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对TRUST检验和ELISA检验的特异度以及敏感度进行研究。结果ELISA检验的特异度和敏感度都要显著高于TRUST检验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并且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差异P<0.05,ELISA检验的假阳性率要比TRUST检验的假阳性率更低。结论ELISA检验梅毒的特异度、敏感度要比TRUST检验高,并且其假阴性率要低于TRUST检验,由此看出,ELISA检验更适用于临床检验梅毒。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期间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依那普利的应用效果以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情况。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诊治的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硝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硝苯地平和依那普利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以及肾功相关指标情况,并且对联合药物应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其血压以及血肌酐、尿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药代动力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硝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药代动力学指标显示其药物作用有一致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活动性及稳定型肺结核患者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及血清NP测定结果,探讨二者在活动性肺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4例活动性肺结核(活动组)和56例稳定型肺结核(稳定组)患者PPD皮肤试验及血清NP资料。结果两组患者PPD皮肤试验强度比较,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PPD皮肤试验判定活动性肺结核的敏感性为77.27%,特异性为85.71%。活动组患者血清NP测定值为(56.53±8.18)nmol/L,高于稳定组的(29.84±6.39)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P判断活动性肺结核的敏感性为86.70%,特异性为93.00%。二者联合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敏感性为93.18%,特异性为94.64%。结论血清NP可作为活动性肺结核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结合PPD皮肤试验,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的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是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和口服葡萄糖耐药糖耐量试验在2型糖尿病中的诊断研究。方法主要是选取某医院所收治的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60例作为实验的观察组,另外60例正常体检的人员为对照组。主要是采用氢化酶的方法去测定血糖,硼酸盐亲和层析高压液相分离的方法检验其糖化血红蛋白,然后分别比较这两组糖化血红蛋白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观察组当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和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关联性。结果其观察组的HbALc、空腹血糖和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分别是(7.62±1.65)%、(9.04±0.27)mmol/L、(17.25±0.56)、mmol/L;而其对照组的HbALc、空腹血糖和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分别是(4.86±0.58)%、(4.62±0.32)mmol/L、(5.36±0.86)mmol/L,很显然,观察组的明显的比对照组的要高很多,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其观察组当中的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正性相关(P<0.01)。结论其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和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与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定的HbAlc都很明显的比正常体检人员的要高的多,而且其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正性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奥曲肽、普纳洛尔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本次选择的6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0例患者给予奥曲肽常规治疗,为常规组,另外30例患者采用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为联合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机体内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门静脉、脾静脉内镜变化情况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变化情况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给予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情况,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奥曲肽、普萘洛尔用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对于其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内科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9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临床输血、补液治疗及相关护理。在此基础上,按药物治疗方式差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46例,接受奥曲肽治疗,后者44例,接受奥曲肽基础上的普萘洛尔药物治疗。经过相同治疗周期,对于患者总体治疗有效性,以及其机体血流动力学方面情况展开统计,借以进行综合临床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相对较高43(97.7%)>38(82.6%),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4,8.70%)>实验组(2,4.54%),P<0.05;另一方面,奥曲肽、普萘洛尔对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具有止血效果;同时,实验组经治疗后脾静脉血流量及门静脉血流量相对于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用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方面效果较好,止血效果理想,在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被动抬腿试验(PLR)联合无创心排血量监测系统(USCOM)预测65岁以上单肺叶切除的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法,入组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南京市胸科医院ICU收治的65岁以上单肺叶切除术后的患者共42例。在PLR期间和进行扩容后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用无创心排出量监测技术测量每搏输出量(SV),心排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持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CVP),根据对容量负荷试验的反应(△SV≥15%者为有反应)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观察试验后SV的变化(△SV)及其相关性。结果入组的43例患者中,有反应组22例次,无反应组21例次;反应组在PLR后的SV、CO、FTc和CVP均明显增加(P<0.05);上述指标在第三阶段后有所下降,第四阶段后又明显增加(P<0.05);反应组患者SV的变化((△SV)高于无反应组(P<0.05)。结论被动抬腿试验联合无创心排出量监测△SV对65岁以上单肺叶切除的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有预测作用。可用以指导患者的液体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疑似乙肝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用ECLIA、ELISA法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ELISA方式检验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结果与ECLIA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乙肝e抗体(HBeAb)检验结果比较上,ELISA与ECLIA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ECLIA、ELISA两种检测方法的重复性,除高浓度乙肝表面抗原(HBsAg)含量差异不明显外(P>0.05),ECLIA检测到低浓度、中浓度乙肝表面抗原(HBsAg)含量的重复性与ELISA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CLIA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使用推广。
简介:摘要系统评价腹腔镜胃袖套状切除术(LSG)与腹腔镜Roux-en-Y胃肠短路术(LRYGB)两种术式对肥胖患者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通过Pubmed、Embase、Springerlink、万方和CNKI数据库检索LSG与LRYGB两种术式治疗肥胖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4月。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两术式对术后患者体重指数、额外体重丢失、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bA1c、空腹血糖、胰岛素和HOMA-IR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SG与LRYGB作为外科治疗肥胖的两种常用术式,两者在术后体重、血糖、血脂的控制效果相当,提示LSG可作为外科治疗肥胖的主要术式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在一个随机Ⅲ期临床试验中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化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被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多西他赛75mg/m2,d1;卡培他滨1000mg/m2,bid,d1~14)或对照组(多西他赛75mg/m2,d1)。化疗每3周重复,不超过6个周期。每2周期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评估客观疗效,安全性评价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NCI3.0)。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时间(OS),次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疾病控制率(DCR)及安全性。结果自2007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一科共入组5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可比性良好。试验组与对照组中位化疗周期数分别为2.5和3.0(P=0.553)。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12.0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位OS分别为8.9个月和5.8个月(P=0.158),中位PFS分别为5.2个月和1.8个月(P=0.021),疾病控制率(CR+PR+SD)分别为61.54%和66.67%(P=0.706)。非鳞癌患者试验组的疾病控制率更高(76.47%比14.29%,P=0.00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试验组有3例发生轻度手足综合征。结论初步分析显示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较多西他赛单药有相似的安全性,更长的PFS,OS有延长趋势,值得继续增加样本进一步研究,或寻找预测疗效的临床特征或生物标志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