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2月到2013年1月64例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2年,所有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2个月。结论交锁髓内钉是一种较好的治疗下肢长管骨折的方法。

  • 标签: 创伤性 下肢长管骨 骨折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儿童性早熟采用龄指数(BAI)诊断,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临床诊断为性早熟的85例女童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女童均进行GnRH激发试验,进行左手腕正位X线摄影并用中国手腕骨龄评价方法(CHN法)对女童的龄进行测定,将患儿分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组和外周性性早熟(PPP)组,分析患儿的BAI和GnRH激发试验的相关指标。结果GnRH激发试验前后两组女童促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基础值数据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LH和FSH峰值均较基础值高,且两组LH峰、LH/FSH差异显著P<0.05。ICPP组龄较实际年龄有明显差异P<0.05,PPP组龄也提前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龄指数(BAI)可以有效诊断儿童性早熟,而BAI越大,则中枢性性早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BAI在儿童性早熟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骨龄指数 儿童性早熟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活检样品中矿密度分布、矿物/基质比、矿物结晶度/成熟、相对蛋白多糖和胶原交联比率。方法研究样本包括特发性骨折组(IOP,n=45)、特发性低骨密度组(腰椎和/或全髋Z-评分≤-2.0)但无骨折(ILBMD,n=19)、健康对照组(CONTROL,n=38)。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松质的BMDD显示IOP组和ILBMD组矿物质含量较低,而IOP组与ILBM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表面的拉曼光谱和FTIRM分析显示,IOP/ILBMD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矿物的含分析提示蛋白多糖含量增加和胶原交联比增加。结论IOP组/ILBMD组的绝经前妇女与正常组相比,前者存在的成骨细胞功能障碍可能在脆性中起一定作用。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量减少 骨密度 妇女 骨折危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标准大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标准大瓣治疗法和常规瓣开颅术治疗法,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第1、3、5天内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1、3、5天内颅内压分别为(22.99±3.23)mmHg、(19.11±1.99)mmHg、(13.99±2.99)mmHg;对照组治疗后第1、3、5天内颅内压分别为(28.77±3.99)mmHg、(25.99±2.69)mmHg、(20.44±2.98)mmHg。与治疗之前相比,治疗之后第1、3、5天两组患者颅内压都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后第1、3、5天内观察组颅内压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瓣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标准大骨瓣 常规骨瓣开颅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骨科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重建组和X线组,两组患者术前分别根据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和X线检查确定骨折情况和解剖位置。术后均进行CT三维重建检查,确定股骨截面位移比、颈干角复位程度、股骨颈前倾角,并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重建组患者术后股骨截面位移比、颈干角复位程度、股骨颈前倾角均较X线组恢复明显,差异显著(P<0.05)。且该组患者在术后恢复、固定物稳定性指标上显著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术前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重建检查确定骨折性质和解剖位是必要的,三维重建相较于常规X线检查更为准确,更有利于进一步的手术治疗,预后效果佳。

  • 标签: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重建锁定接骨板治疗复杂不稳定型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重建锁定接骨板治疗复杂不稳定型髋臼骨折25例,术后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随访6~12月,平均8.3月。结果本组所有25例骨折均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5月。髋关节功能均恢复正常。髋关节功能优23例,良2例。无断板、断钉、退钉及感染,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论重建锁定接骨板可塑形便于更好固定骨折,且固定牢靠。故重建锁定接骨板可应用于复杂不稳定型髋臼骨折的治疗。

  • 标签: 复杂不稳定型髋臼骨折 骨折内固定 重建锁定接骨板
  • 简介:摘要目的以HIV感染人群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ART前后内分泌代谢情况及对免疫重建的影响,探讨内分泌代谢障碍与免疫重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ART超过24个月HIV/AIDS患者100例(免疫重建不良组5和免疫重建良好组各50例),分析两组内分泌代谢相关指标。结果ART后,两个组CD4+T细胞计数水平较入组时升高,HIVRNA病毒载量水平较入组时降低(P<0.05);免疫重建不良组FPG水平(6.15±1.67)mmol/L较入组时升高(P<0.05);两个组TG、TC、HDL水平较入组时提高,且免疫重建不良组TG(2.23±1.55)mmol/L、HDL(1.92±0.94)mmol/L,高于同时期对照组。结论ART后免疫重建不良患者出现糖代谢和脂代谢异常的可能性比免疫重建良好患者大。

  • 标签: ART 免疫重建不良 内分泌代谢 HIV/AID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法重建伸肌腱中央束止点治疗纽孔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直径1.0毫米克氏针在中节指骨基底背侧中央束止点横向钻孔,用一根直径0.8mm克氏针斜行固定近指间关节于伸0°位。用金环2-0医用涤纶编织线穿过预钻孔后水平褥式缝合中央束断端,打外科结将断端压缝于止点处。用金环3-0医用锦纶单丝线作加强缝合。结果本组26例均获得随访,平均6.8个月。全部恢复近指间关节的主动伸、屈功能,未出现中央束止点再次断裂、纽孔畸形、指间关节僵硬。伤口一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皮肤坏死、钉道感染。按照中华医学会TAM评分标准,优良率100%。结论应用改良法重建中央束止点治疗纽孔畸形,手术方法简单,效果良好,易推广。

  • 标签: 伸肌腱中央束 改良 纽孔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关节骨折在螺旋CT多平面(MPR)和三维重建(3D)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2例肘关节损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和三维重建。结果32例中检出30例55处骨折7例关节脱位。轴位平扫CT(2D)发现45处骨折,MPR显示骨折52处,3D发现骨折49处。结论螺旋CT多平面及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多方位、直观地显示肘关节骨折形态,有助于骨折的分型,在肘关节的骨折与脱位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肘关节 MPR 3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12月期间接收的78例膝关节交叉韧带受损患者7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关节镜组,每组39例,常规组运用常规治疗,关节镜组运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状况与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IKDC、Tengner评分与Lyrshohn评分,关节镜组治疗后改善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满意率,关节镜组为94.87%,常规组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整体恢复效果相对较好。

  • 标签: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12月期间接收的78例膝关节交叉韧带受损患者7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关节镜组,每组39例,常规组运用常规治疗,关节镜组运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状况与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IKDC、Tengner评分与Lyrshohn评分,关节镜组治疗后改善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满意率,关节镜组为94.87%,常规组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整体恢复效果相对较好。

  • 标签: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行MD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后对其诊断、治疗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X线摄片检测,观察组为MDCT三维重建技术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错误率(2.00%)与对照组患者的(28.00%)相比明显较低,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4.00%)、医务人员满意度(98.00%)、护理人员满意度(96.00%)与对照组患者的(58.00%)、(64.00%)、(60.00%)相比明显较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患者行MD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后对其诊断、治疗的影响显著,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MDCT三维重建技术 X线摄片 踝关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分辨螺旋CT(HRCT)及三维重建(3D)成像技术在小肺癌(直径<3.0c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小肺癌(直径<3.0cm)进行HRCT扫描,然后在工作站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处理,以最大程度显示病灶特征,并对病变内部结构、边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邻近胸膜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出现率较高,而支气管气像、磨玻璃样改变出现率较低。结论经HRCT及三维容积重建清楚直观、立体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边缘及邻近改变,对小肺癌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高分辨率CT 三维重建 小肺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快速维护循环与重建呼吸在重症胸外伤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重症胸外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采用快速维护循环与重建护理来进行抢救的成功率和死亡率,以及患者后期的住院时间。结果抢救成功的患者有58例,占96.67%;死亡的患者有2例,死亡率为3.33%;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42±1.08)d。结论采用快速维护循环与重建呼吸来对重症外伤患者进行抢救,具有较好的效果,抢救成功率较高,并且患者的住院时间也较少,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为患者减轻痛苦,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快速维护循环 重建呼吸 重症胸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DCT脑血管造影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LightSpeedVCT64排CT机对3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将原始数据导入ADW4.4工作站利用MPR、MIP、CPR和V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脑动脉成像,并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64排CT脑血管成像发现动脉瘤20例按发生部位颈内动脉12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椎基底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2例。无动脉瘤者11例。病变患者均得到DSA或手术证实。结论MDCT(64排CT)头部CTA检查无创、安全,可以实时快速动态成像,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能逼真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同时在出血后病情十分危重的患者中也同样可以进行。可取代DSA作为自发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技术。

  • 标签: 动脉瘤 数字减影 64排CT三维成像技术 CT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联合神经康复重建疗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肌患儿张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通过WOND2000F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形成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综合联合神经康复重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腓肠肌肌张力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肌张力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远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痉挛性脑瘫患儿应用中医综合联合神经康复重建疗法,可以显著降低肌张力,减轻运动功能障碍,改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康复重建疗法 痉挛型脑瘫 肌张力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的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观察期骨折的恢复情况。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使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患者的关节功能,其中优秀23例,良好12例,差5例,优良率为88.89%。结论给予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患者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可促进骨折愈合,且切口小,恢复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重建型交锁髓内钉 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 髋关节
  • 简介:摘要总结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应用Prolife网片进行女性前盆底重建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年龄40岁以上,诊断为阴道前壁脱垂III-IV°(POP-Q分类)伴或不伴子宫脱垂患者共70例采用改良的Prolife网片进行前盆修补和结构重建手术,系阴道内通过前后路螺旋穿刺引导器放置不可吸收的聚丙烯网片的微创手术。术前做好护理评估及心理护理,术后注意病情观察,加强会阴创口护理,做好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重视出院指导,建立随访。结果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治愈出院。术后5~18个月随访,患者的盆底结构基本正常,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全面、专业、细致的护理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保障了手术效果。

  • 标签: 盆腔器官脱垂 前盆底重建手术 聚丙烯网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接诊的PE病患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用螺旋CT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螺旋CT造影组和螺旋CT三维重建组,并以病理学结果做参照,分析两组方式诊断PE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的效果。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组直接征象检出率(88.89%)较螺旋CT组(72.22%)占明显优势(P<0.05)。螺旋CT三维重建组间接征象检出率(86.11%)较螺旋CT组(63.89%)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在PE的诊断中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及时、无创、较为准确的检查方式。

  • 标签: 螺旋CT 三维重建 临床价值 肺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