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血常规检验中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检测的效果。方法自我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的健康体检者中选取80例充当试验对象,根据规程对其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采集和检验,通过对比两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及血小板(PLT)几项指标验证样本的重复性与不同时点的检测情况。结果①研究显示,静脉血2次检验结果的重复性较接近,而末梢血2次检验差异性较大,重复性较静脉血略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0h比较,末梢血1h时的WBC、RBC等数值明显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血未见显著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检验中采集静脉血行血常规检验,相比末梢血检测更利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肝胆外科进行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10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形成率为7.00%,对照组患者的深静脉形成率为30.00%,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指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胆外科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改善医患关系,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以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平均分为干预组与参照组,各60例。其中,围产期,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比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参照组为18.4%,干预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护理满意度,干预组为96.7%,参照组为78.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产妇,围产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增加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激酶和肝素在深静脉置管堵管方面的解除效果,并总结相关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11月到2016年11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深静脉置管堵管患者80例,随机分为例数均等的两组,即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为研究组患者使用尿激酶解除堵管,为对照组患者使用肝素。两组患者在接受堵管解除的同时辅以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堵管解除效果及其他指标。结果就再通率而言,研究组为92.5%(37/40),对照组为72.5%(29/40);就再通时间而言,研究组完全堵塞的再通时间为(14.29±4.58)分钟,部分堵塞的再通时间为(9.81±4.28)分钟,对照组则分别为(19.11±6.41)分钟和(15.88±5.04)分钟,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与肝素相比,尿激酶在解除深静脉置管堵管上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而辅以临床护理可以加快堵管的解除速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全麻在急危重病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急危重病腹部手术患者40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200例,给予常规盲探或是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改良组患者200例,给予快速诱导后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对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改良组患者成功救治比例、各项生命体征、完全清醒比例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而插管时间、死亡比例少于常规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插管喉水肿的比例显著高于改良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危重患者需要进行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应用可视喉镜下插管,能够明显的缩短插管时间、明显增加插管成功比例、有效降低插管喉水肿的比例,明显缩短术后清醒时间和平稳各项生命体征,安全性较高,适宜临床应用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本院在2016年12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诊断下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价值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检查进行比较,并对所得结果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和DSA检查结果是一致的,在临床上的诊断符合率是95.4%,还要对两者实施Kappa一次性的检验,其值是0.669>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快捷和安全与费用低廉以及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同时,在检查过程中的操作非常简单,患者的依从性比较高,能够直观地显示图像,有助于疾病诊治效果的提升,对于疾病发生和发展与转归判定的价值都比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妇科临床中收治的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实施护理处置的有效方法,为临床实践中有效改善优化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处置效果,构筑和提供基础支持表障条件。方法择取2013年4月-2015年6月时间阶段,我院妇产科临床实践过程中收治的46例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均严格来源于同一时间阶段之内到我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处置的1633例患者群体之中,在综合性考量关注患者的发病引致因素和基本临床表现指征背景之下,为患者具体实施系统有效的溶栓治疗干预和抗凝治疗干预,同时为患者组织实施系统有效的护理处置干预过程,以支持和促进患者能够有效且顺利地获取到最优化的治疗护理处置效果。结果引致妇产科产后患者发生静脉内膜组织损伤结果的主要原因,涉及了注射抗癌药物、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使用包含高渗透性液体的刺激性药物等。在具备血栓栓塞性疾病既往病史的妇科临床患者群体之中,其静脉血栓疾病在整个妊娠生理期过程中的发生可能性介于4.00%~15.000%之间。在针对临床妇产科收治的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实施系统有效的治疗护理处置背景之下,能够促进患者的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临床症状表现特征完全消除,且在后续组织实施的持续2个月~6个月的跟踪随随机访问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复发病理和临床并发疾病报告病例。结论针对临床中收治的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组织实施系统科学有效的治疗护理处置,对于保障和支持患者切实获取到良好优质的治疗护理处置效果,优化提升患者的整体性生存质量,具备不容忽视的支持保障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剖宫产分娩的12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0例),两组均接受本科常规护理,仅观察组接受围产期护理干预,分析干预后的DVT发生率,同时调查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DVT发生率为1.84%,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78.67%(472/600),低于观察组的57.83%(34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中实施围产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DVT,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舒芬太尼和地佐辛在术后静脉镇痛中的应用和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1例手术治疗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实验组37例患者采取地佐辛的应用,对照组34例患者选择舒芬太尼的应用,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1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1%,对照组为20.59%。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患者采用地佐辛的静脉镇痛,效果显著,明显缓解患者的身体疼痛,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可在临床广泛应用,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县上报的静脉留置针应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本县基层医院上报的浅静脉留置针应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出现的原因。结果2018年本县总共上报19例浅静脉留置针应用不良反应,其中包括8例局部渗漏肿胀、5例静脉炎、4例套管针阻塞、2例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浅静脉留置针的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操作不当、穿刺部位或选择血管不当、留置针封管、冲管方法不当、使用留置针后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不当。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其掌握正确的穿刺技能和封管方法,并做好日常观察及预防护理,可大大减少浅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摘要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的临床问题,传统的手术治疗手术创伤大,术后易复发。而血管腔内治疗因其具有微创、高效等优点日益取代传统手术,目前导管溶栓结合球囊扩张,被广泛应用于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DVT的治疗中,同时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通畅率仍存在争议。就血管腔内治疗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前景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