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孕症患者血清性激素6项检测的应用与临床意义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不孕症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年10月17日到2017年3月17日期间),其中月经正常者为A组,月经不正常者为B组,各30例,另选取同期的3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C组,并将3组受检人员的P(孕酮)、T(睾酮)、PRL(垂体泌乳素)、E2(雌二醇)、LH(促黄体生成素)及FSH(促卵泡雌激素)等水平进行对比。结果A、C组受检人员的6项血清性激素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B组患者的PRL、FSH及LH等指标与A、C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RL、FSH及LH等指标可将不孕症患者内环境情况进行反映,临床中可依据血清性激素指标制定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病情痊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C)联合检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4例CHD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hs-CRP、TC、HDL-C测定及分析。结果CAD患者TC/HDL-C比值和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应用TC/HDL-C比值和hs-CRP的诊断阳性率(95.4%)高于分别应用hs-CRP(84.9%)、和TC/HDL-C(76.4%)的诊断阳性率(P<0.05)。结论联合应用TC/HDL-C比值和hs-CRP更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11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实验中设置良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20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三种糖类抗原(CA153、CA199、CA125)、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水平,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AFP、CEA及CA199分别在肝癌、大肠癌及胰腺癌中表达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主要对肝癌敏感,检出率是84.2%;CEA主要对大肠癌与胃癌敏感,检出率分别是60%与28%。另外,食管癌中也有11.1%的检出率;CA199主要对胰腺癌敏感,检出率是80%。五种肿瘤标志物在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及胰腺癌中的联合检出率分别是16.7%、44%、70%、89.5%及90%。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检测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能够有效的提高肿瘤的早期检出率。对诊断及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脂肪肝患者血脂、丙基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把脂肪肝患者作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脂蛋白胆固醇(HDL-C)、ALT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TC、TO[(4.94±0.94)mmol/L、(2.23±1.55)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4.69±0.85)mmol/L、(1.46±0.73)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验组的HDL-C[(1.24±0.22)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46±0.36)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ALT的异常检出率(12.3%)明显高于对照组(1.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肪肝患者既存在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也存在着肝细胞病理损伤。检测TC、TG、HDL-C、ALT对脂肪肝患者监测病情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中共选择疑似乙肝患者121例参与试验,安排所有患者在早晨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血液标本采集工作,将血液标本离心处理后,分别采用ECLIA和ELISA检测方式对其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结果经过对比研究,ECLIA和ELISA在检测HBsAg、HBsAb、HBeAg和HBcAb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ECLIA在检测HBeAb方面明显优于ELISA检测方式(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ECLIA和ELISA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ECLIA在HBeAb检测中具有更高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手术室专科护理路径在提高剖宫产手术护理质量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随机在某市妇产医院当中抽取100例剖宫产产妇,将其分为常规组和专科组两个类别,每组产妇50例,对于常规组的产妇实时剖宫产手术的常规护理,对于专科组的产妇实施手术室专科护理,通过对比两组产妇的满意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从而对于手术室专科护理路径在提高剖宫产手术护理质量过程中的效果应用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对于常规组产妇以及专科组产妇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专科组剖宫产手术术后的恢复情况更为良好,且产妇的满意度更高,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两组对比所存在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手术室专科护理可以为剖宫产手术的成功起到一份推动性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措施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96例脑卒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与临床效果,进一步分析院前急救转运及护理的意义,指导临床院前护理实践。结果通过细致、周密的转运前准备,96例脑卒中患者在院前综合急救护理路径实施后,治愈好转92例,死亡4例.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实施前后,NIHSS、GCS评分比较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病情凶险危急,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拓展了护理范畴,综合性的急救护理措施能为治疗赢得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护理路径在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护理配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患者例数共计80例,所有患者均是在2015年4月~2017年1月入院治疗,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手术护理路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12.50%,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17.5%,p<0.05。结论护理路径干预应用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中,可以提高手术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采用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样本选自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60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遵循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护理中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状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6.7%与53.3%,组间差异显著(P<0.05),②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与53.3%,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护理中采用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改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在临床大范围内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甲状腺手术认知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对甲状腺手术的认知情况。结果观察组中45例非常满意,13例满意,2例一般,无不满意病例,护理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中26例非常满意,18例满意,10例一般,6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3.33%,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甲状腺手术的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护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对甲状腺手术的认知程度,护理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路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路径组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日常各项护理工作,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日常各项护理工作,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结果路径组患者在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促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康复,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PCI绿色通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6例2012年~2014年间于我院急诊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依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观察组患者在行PCI前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而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将两组患者在护理后在30min进入介入室的患者以及60min进入导管室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30min以及60min进入导管室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中,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入PCI绿色通道的过程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以减少患者送入介入室的时间,使患者可以尽早接受PCI介入手术治疗,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使患者可以更好的接受治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Tn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和35例对照组儿童血清CK-MB及cTnI检测对比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VMC)组CK-MB及cTnI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肌炎组cTnI阳性率为86.84%,对照组为8.57%,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肌炎组CK一MB阳性率为71.05%,对照组为25.7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肌炎组cTnI阳性率高于CK一MB阳性率。结论cTnl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优于CK-MB,CK-MB联合cTnl在临床上可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阳性诊断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HBsAg进行检测,探讨3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今后临床选择检测乙型肝炎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72例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258例各项检查指标排除乙型肝炎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分别用化学发光分析法(CM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胶体金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完成后,对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合三种方法的试剂成本,检测时间及操作过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三种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化学发光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三种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化学发光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发光分析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且灵敏度、特异度高,是临床术前、有创检查前、血透前及孕产妇筛查的首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检测意义,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动脉内膜增厚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动脉超声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比较两组动脉硬化检出率,进一步对观察组中颈动脉内膜厚度与MRA脑动脉硬化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3例,对照组检出2例,观察组颅内动脉硬化检出率4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观察组患者中,内-中膜厚度1.1mm患者5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例,检出率20.0%;内-中膜厚度1.2mm患者12,检出动脉硬化4例,检出率33.3%;内-中膜厚度1.3mm患者10例,检出动脉硬化5例,检出率50.0%;内-中膜厚度大于1.4mm患者3例,检出动脉硬化3例,检出率100.0%。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临床中颈动脉内膜增厚检测对于颅内动脉硬化的早期预测、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