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比较具有相似特征的两故事,即女神——女仙降临故事和凡男遇女仙故事的“同”与“异”,总结了这两故事的文学特征,着重分析了道教的世俗化以及神仙观念的美学化对这两小说的重大影响。

  • 标签: 世俗化 故事 通俗小说 道教 恋情 文学特征
  • 简介:以周绍良副会长为团长,游骧副秘书长为副团长的中国佛教协会友好访朝团一行五人,应朝鲜佛教徒联盟中央委员会(以下简称“朝佛联”)的邀请,于7月2日至13日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受到“朝佛联”的热情接待,访问成功,我们满载着朝鲜人民的高义友谊而归。当7月2日下午代表团抵达朝鲜首都平壤时,就受到“朝佛联”黄副委员长、沈秘

  • 标签: 朝佛 周绍良 中国佛教协会 副团长 法门眷属 佛教界
  • 简介:哲人的多种面相是其政治哲学之所以复杂的深层原因,该文以孔子与《论语》中四人的关系为线索,通过分析孔子对四人的看法以及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定位,旨在呈现孔子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多重面相,并由此进而把握孔子式哲人与政治的关系。

  • 标签: 哲人 孔子 政治哲学
  • 简介: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高等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然选择。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虽有成效,但却未能完全解决实际"痛点"问题。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转型升级。

  • 标签: 实践工作坊 艺术设计 创新创业
  • 简介:明代岭南思想家湛若1537年途经滕县写下的《吊文公词》,既是一篇被作者的各种文集失收的佚文,有其自不待言的文献学价值;又是一篇罕见地高度评价滕文公的孟子学文献,在人们几乎不把评价滕文公当作问题意识的孟子解释史中,饱含耐人寻味的思想史价值。

  • 标签: 湛若水 滕文公 《吊文公词》 孟子学文献 孟子解释史
  • 简介:艺术创作是一种文化创作,更是一种心灵创作,"物与神游"让创作主体在这种虚静空灵的心灵状态中,体悟恒久延伸的时空和客观世界的奥妙;"天人合一"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与核心,当我们试图去探索从"物与神游"到"天人合一"的心灵状态时,创作也就翻开了新的一章。

  • 标签: 心灵状态 物与神游 静虚 本体论 天人合一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善利万物而有静”和“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
  • 简介:提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及其培养目标决定的;特殊地说,是提升中国未来承担更大国际责任所需要大规模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弥补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各自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两者的教育教学理念上存在反差的需要。两者'同向同行'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说,是不存在'价值中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而言,主动建构两者'同向同行'的可行路径,一是把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切入点,以找到两者'同向同行'的契合点;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互动,以共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发挥'协同效应'。

  • 标签: 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 同向同行
  • 简介:《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教学中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实现课程目标,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侧重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乡土地理极富地方特色,往往是绝无仅有。

  • 标签: 乡土地理 情感态度 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