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地黄止痉汤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 ~2018年 12月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 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地黄止痉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痊愈 10例,显效 15例,治疗有效率 100.0%,对照组痊愈 3例,显效 8例,治疗有效率 46.7%( P< 0.05)。②观察组 洼田饮水试验分级 1级 22.2%,2级 33.3%, 3级 44.4%,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 1级 6.7%,2级 17.8%, 3级 22.2%( P< 0.05)。 ③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未见显著变化,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地黄止痉汤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可靠,能有效调节患者吞咽功能,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舌咽局部深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对85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舌咽局部深刺法,先快速点刺舌面(以舌瘫侧为主)、舌下金津、玉液,次取75mm长度毫针点刺患侧咽后壁约3-4次后快速出针。再取廉泉穴,以75mm长度毫针向舌根方向直刺,针刺得气后,向舌根方向推进留针,深度约60-70mm,此时可令患者做吞咽动作,有障碍感但不疼痛为度,留针30min,期间施捻转补法2次。以上操作每日1次,6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后进入第2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以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第2周及第4周结束后各评价1次。结果:治疗初期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为5.08±2.28分,采用舌咽局部深刺法治疗第2周后评分为4.56±2.32分,总有效率为89.4%,第4周后评分为2.80±2.12分,总有效率为95.3%,治疗2周、4周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舌咽局部深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加用噻奈普汀与单纯应用镇静类药物对脑出血后睡眠障碍患者脑电图异常率改善效果。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噻奈普汀组、常规治疗组各31例。噻奈普汀组给予口服噻奈普汀片,12.5mg/次,3次/d。常规治疗组采用三环类药物、苯二卓氮类药物和水合氯醛等治疗,治疗均1次/d,睡前服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患者睡眠改善及脑电图检查情况。结果噻奈普汀组睡眠障碍积分(2.65±0.19)与治疗前(5.97±0.44)比较(t=66.3,P<0.05),脑电图总异常率12.4%。常规治疗组睡眠障碍积分(2.58±0.52)与治疗前(6.54±0.54)比较(t=37.40,P<0.01),脑电图总异常率45.2%,两组治疗后睡眠障碍积分比较(t=1.0,P>0.05),脑电图总异常率比较(x2=4.72,P<0.05)。结论加用噻奈普汀能改善患者睡眠情况,且较常规镇静治疗对患者脑电图的改善作用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34例患者采用吞咽功能训练护理干预,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4.1%,对照组70.6%,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8%,对照组17.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组 脑神经损伤致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筛选患者的时间选择为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10月,对筛选后纳入本次研究的 73例患者进行研究时,将患者接受康复护理之前的吞咽能力情况作为对照组,接受康复护理之后的吞咽能力情况作为观察组,随后采用组间对比来开展本次研究。结果:临床上,在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之后,患者的吞咽能力和护理满意度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组间对比结果十分显著(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治疗后组 脑神经损伤患者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开展康复护理,有效的促进 患者吞咽障碍的恢复,同时提升患者对于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