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洛西林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我院2021年3月份到2022年3月份收治的60例肺炎链球菌肺炎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抽签方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患儿采用美洛西林治疗方法,实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之上,联合阿奇霉素,针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成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咳嗽和咳痰彻底消失,以及其胸片的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肺炎链球菌肺炎小儿患者来讲,采用美洛西林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方式,可明显改善患儿病情,治疗效果突出,故此种治疗方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孕晚期产前抗生素治疗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GBS)感染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70例孕晚期孕妇为例,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对症分娩干预,观察组另加用抗生素治疗,对比两组新生儿症状异常反应发生情况及两组不同时间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临床症状异常反应发生率8.57%低于对照组28.57%(P<0.05)。出生后24h、48h,两组WBC、CRP水平对比(P<0.05)。结论:孕晚期生殖道GBS感染可能与生殖道感染史、阴道清洁度等相关,检测WBC、CRP水平可作为GBS感染状态的有效指标,且给予抗生素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感染。
简介:摘要:B群链球菌(GBS)属于条件致病菌。围产期孕妇免疫力低,容易感染B族链球菌,诱发新生儿感染。通过对2019年1月-2023年12月33-42周孕妇感染GBS情况调查发现,孕产妇阳性感染率约1.8%,其中孕产妇持续感染者可达26.2%,25岁-35岁感染率最高。今后,我们要加强孕产妇的宣教工作,进一步推进GBS的普及筛查,争取感染者尽早接受规范化诊疗,提高孕产妇转阴率,降低新生儿感染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洛西林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疗效。方法:从本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小儿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中,随机抽选8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美洛西林治疗,实验组给予美洛西林联合阿奇霉素治疗,两组各40例,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的退热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治疗中,应用美洛西林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链球菌肺炎的早期鉴别诊断中应用胸部CT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肺炎患儿,研究入选时间为2021年1月——2023年1月,研究共入选50例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血培养,其中25例对照组患者肺炎支原体培养结果呈现阳性,而肺炎链球菌结果为阴性;其余25例患儿的肺炎支原体和链球菌培养均为阳性,即为观察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实施胸部CT检查,对比两组的CT表现、各项检查指标以及肺内病变影像。结果:经对比,观察组胸腔积液厚度与淋巴结横径大于对照组,两组胸腔积液发生率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T表现中,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充气相、支气管血管束、网状影和磨玻璃影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P<0.05;对比肺内病变,对照组无规律肺内实变影发生率较低,扇形薄片影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经胸部CT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链球菌炎与小儿支原体炎的各项检查指标存在明显差异,CT表现以及肺内实变均呈现明显区别,因此,在临床早期诊断鉴别中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的影响因素。方法用微柱凝胶卡对AIHA患者进行常规血型鉴定及磷酸氯喹放散实验后定型,同时进行抗体筛查、抗体鉴定和吸收试验。结果血型鉴定受干扰者7例,正反定不符,磷酸氯喹放散后能正确定型。直抗均为阳性,抗体筛查阳性12例,经吸收自身抗体后检出抗-E抗体2例。结论AIHA患者的自身抗体会干扰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准确定型及抗体筛查和鉴定对安全输血十分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行输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入我院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所接收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患者共66例,通过双盲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为33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输血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总有效率分析中,研究组总有效率87.9%优于对照组69.7%,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输血前各项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以及红细胞压积率)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输血后,其中研究组上述指标为(87.22±6.09)、(2.85±0.64)以及(27.46±2.36),对照组上述指标为(83.60±5.88)、(2.50±0.53)、(25.46±2.92),临床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通过输血疗法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症治疗的效果显著,临床总有效率有所提升,同时临床指标显著改善,推广价值存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367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与多次输血、多次妊娠有关,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明显降低了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P<0.01)。结论通过明确病因、了解高发人群,积极治疗和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等预防措施,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方法的选择。方法 :选择自 2018年 10月至次年 10月一年期间在我院接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80 例 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 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悬浮红细胞输血方式,实验组使用洗涤红细胞输血方式,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 :实验组胆红素、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指数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 P<0.05);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 ( P<0.05)。结论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应用洗涤红细胞输血方式 ,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 ,安全性较高, 具有推广和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