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开术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的早期效果。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青少年型青光眼共22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进行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开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手术前后视力(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4,P=0.590)。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眼压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只眼(61.76%)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6个月完全成功者34只眼,占79.41%,部分成功者4只眼,占11.76%,手术成功率为91.18%(31/34)。术后1天,34只眼眼压均≤21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个月,3只眼眼压升高,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正常;术后6个月,7只眼眼压升高,应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正常,其中3只眼有进一步视野及杯盘比损害。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开术可有效控制青少年型青光眼的眼压,保护视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年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内压、视力情况、滤过泡形成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眼内压上,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上,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微小型、缺如型、包裹型、弥漫扁平型滤过泡形成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切口相比,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更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眼内压,促进视力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良小梁切除术在高眼压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2006年6月—2012年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91眼)高眼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连续高眼压情况下急性闭角型的改良式小梁切除术的治疗。利用百分之二的利多卡因棉片和表面麻醉进行麻醉。并使用11号刀做板层巩膜缩短术;实施小梁切除术切除之前,要做前房穿刺实现房水慢放;术中散瞳,在手术之后睫状肌麻痹应用。结果手术过程中和手术结束之后都未出现失败现象,手术效果反映良好。随访时间在3~6个月不等,眼压控制情况良好,未出现视力下降的现象。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在高眼压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良好,手术安全有效,对视力功能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心理护理、眼球按摩的效果。方法:2017.6-2019.12,医院收治60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基于奇偶数法分组,分别实施眼球按摩(对照组)、眼球按摩+心理护理(试验组),对比两组结局。结果:手术前,两组负面情绪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手术后,两组负面情绪均有改善,试验组负面情绪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眼痛、眼压高、眼内感染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眼球按摩可辅助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 心理护理联合眼球按摩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医院纳入的72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实行心理护理练车眼球按摩,对照组只实施眼球按摩,比较两组应用成效。结果 术后观察组焦虑及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联合眼球按摩的实行,患者焦虑评分显著降低,睡眠质量提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分析研究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一年内(2021.05-2022.05)治疗的8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均采取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较之对照组(慢性闭角型),观察组(急性闭角型)手术治疗后的裸眼视力(0.78±0.05Vs0.63±0.07)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眼压(24.84±6.09Vs23.02±6.63)下降幅度更为明显(P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静吸复合与全静脉复合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18-54岁,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30)异氟烷复合麻醉组(Y组)以及丙泊酚麻醉组(B组)。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3-5mg,丙泊酚60-80mg,舒芬太尼15-20g,顺苯磺酸阿曲库胺8-12mg,完成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Y组吸入异氟烷,呼气末浓度1.2%-2.5%,B组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2-4g/ml。两组舒芬太尼均为单次追加10-15m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05mg/kg/h,两组均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60,平均动脉压、心率波动不超过基础值的30%。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观察基础值(T0)、气腹后5min(T1)、拔管后(T2)、拔管后5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比较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结果两组T1及T3期的MAP和HR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Y组血管活性药物较B组使用量减少,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减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与全静脉全麻相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效果更佳,麻醉复苏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