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病原微生物检验应用于细菌性腹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细菌性腹泻患者60例,均采集粪便标本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与耐药性试验,就检验结果与诊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病原微生物检验示检出率为100%,志贺菌的检出率最高达48.33%,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占比为20.00%,弧菌、气单胞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也有发生,其中志贺菌对头孢哌酮的耐药性最高,达20.69%,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高,达25.00%,弧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性最高,达25.00%,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高,达28.57%。本组患者腹泻、发热等症状停止时间分别为(4.10±1.23)d及(1.55±0.30)d,粪便检查恢复正常时间为(2.38±0.56)d。结论:病原微生物检验应用于细菌性腹泻患者中能够明确病原菌种类,联合耐药性试验能够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为疾病治疗与控制提供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用于泌尿系统病原菌检测中的效果。方法:采集我院2556例疑似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液进行检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结果:746例检测阳性,阳性率29.18%,共检出789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比最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酶分别为53.87%和50%,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耐药性较高,对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低;肠球菌对左氧氟沙星、青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及克林霉素等耐药性较高,对替考拉宁耐药率低,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都具有较高敏感性。结论:对疑似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行微生物检验,能了解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有助于积极制定科学有效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严重爆炸致烧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同时探讨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6月13日—9月1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3例严重爆炸致烧伤患者,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64±5)岁,烧伤总面积(86±14)%体表总面积。统计入院时,患者的简明烧伤严重指数(ABSI)评分、修订Baux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记录患者入院后≤7 d、8~20 d、21~30 d并发症及病原微生物感染来源分布情况,统计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并比较微生物培养法与mNGS检测效能的差异。统计患者入院后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来源分布总体情况并比较微生物培养法与mNGS检测效能差异。对数据行McNemar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入院时,患者ABSI评分、修订Baux评分、APACHE Ⅱ评分和SOFA评分分别为(12.6±2.4)、(91±22)、(26±4)和(10.3±2.3)分。入院后≤7 d,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吸入性损伤、脓毒症休克和低蛋白血症;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来源主要为创面、血流和肺部。入院后8~20 d,患者脓毒症休克的发生率最高,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病原微生物感染来源仍然以创面、肺部和血流为主,其中创面和血流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入院后21~30 d,患者仅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存在且发生率低,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脓毒症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和入院后8~20 d(P<0.01);仅存在较低的血流感染,创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和入院后8~20 d(P<0.05),肺部和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入院后≤7 d,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真菌中仅含念珠菌。入院后8~20 d,革兰阳性菌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肠球菌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且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入院后≤7 d(P<0.01);新检出了镰刀菌。入院后21~30 d,革兰阳性菌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肠球菌和芽孢杆菌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革兰阴性菌仍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且随呈时间依赖性增高趋势,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入院后≤7 d(P<0.01)和入院后8~20 d(P<0.01),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入院后≤7 d(P<0.01),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和入院后8~20 d(P<0.01);念珠菌、霉菌、镰刀菌均有检出。在入院后≤7 d和入院后8~20 d,mNGS和微生物培养法检出病原微生物的一致性较高(κ=0.659、0.596);而在入院后21~30 d,mNGS和微生物培养法检出病原微生物的一致性为中度(κ=0.407)。不同时间段,mNGS的病原微生物阳性检验率是基本恒定的,而微生物培养法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入院后,创面、血液、痰液和留置导管中共分离出506株病原微生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创面标本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多见,血液标本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在痰液标本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留置导管标本中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多见。铜绿假单胞菌在创面和痰液中的检出率均分别显著高于血液(P<0.05或P<0.01)和留置导管(P<0.01)。mNGS和微生物培养法检测病原微生物总体结果的一致性为中度(κ=0.556),其中血液和留置导管标本的mNGS与微生物培养法检测病原微生物结果的一致性为高度(κ=0.631、0.619);而痰液和创面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中度(κ=0.558、0.528)。结论该研究中的严重爆炸致烧伤患者最常见的感染是创面感染和血流感染。随入院时间的延长,患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转为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mNGS检测与微生物培养法相比,表现出更高的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殖道微生物菌群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抽取郑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有生殖道感染症状的患者126例,按照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分为A组52例(高危型HPV感染阳性)与B组74例(高危型HPV感染阴性)。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殖道微生物菌群,对高危型HP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高危型HPV感染者52例中最多的为HPV16亚型30例(57.69%),其次为HPV18亚型9例(17.31%)。A组乳酸杆菌、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脲原体阳性率均高于B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解脲脲原体、衣原体为高危型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生殖道微生物菌群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其中解脲脲原体、衣原体为高危型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面修复门诊患者创面病原微生物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创面专科规范化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65例门诊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0例,女145例;年龄18~98岁[(58.8±18.9)岁]。首诊患者92例,复诊患者273例。对其创面分泌物的培养结果(病原微生物阳性率、细菌种类及分布)和药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65例创面分泌物标本中,病原微生物阳性198例,阳性率为54.2%,其中革兰阳性菌检出107株(51.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共70株(33.3%);革兰阴性菌检出95株(45.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20株(95%),铜绿假单胞菌17株(8.1%)次之;真菌检出8株(3.8%)。(2)首诊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26例(28.2%),复诊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172例(63.0%);首诊和复诊患者微生物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首诊患者检出2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55.2%),革兰阴性菌11株(37.9%),真菌2株(6.9%);复诊患者检出18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1株(50.3%),革兰阴性菌84株(46.4%),真菌6株(3.3%);首诊和复诊患者微生物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诊患者分离得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环丙沙星、四环素、克林霉素、莫西沙星、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首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创面存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具有较高敏感性。结论创面修复门诊患者创面分泌物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复诊患者创面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首诊患者,首诊和复诊患者微生物分布差异显著。复诊患者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更高。及时进行门诊患者病原微生物检测,同时有效进行门诊感染的控制和监管是创面修复门诊的重要环节。
简介:摘要:目的:判断感染性疾病中联用微生物培养、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85例样本资料(即:我院2019.11-2020.11收治感染性疾病患者),皆给予其微生物培养、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辅助诊断,分析对比监测结果。结果:85例患者中有43.53%(37/85)感染G- 菌,有17.65%(15/85)感染G+ 菌,前者血清PCT阳性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微生物快速检验中,选择免疫荧光法进行检验的价值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对145例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予以选取,就诊区间为2018年05月-2020年05月。采用免疫荧光法对纳入病例鼻、咽、喉部分泌物标本展开微生物快速检验,对纳入患者的病毒感染率及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检出病毒感染共计132例,病毒感染率为91.03%;其中腺病毒感染所占比率为30.30%;流感病毒A、B所占比率依次对应为19.69%、15.15%;呼吸道合胞病毒所占比率为12.12%;副流感病毒1、2、3例所占比率依次对应为6.06%、7.57%、9.09%。结论:免疫荧光法可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毒感染情况及种类分布特点进行快速检验,有利于临床医师为患者疾病进展与预后判断提供可靠性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生物形态学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1例)及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不开展微生物形态学检验,由临床医师开展经验性抗生素给药干预,对照组患者则基于微生物形态学检验开展针对性抗生素给药干预,就两组患者抗生素干预后感染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比,同时就研究组患者病原菌菌株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轻度感染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度、重度感染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白杆菌,均为单一病原菌感染。结论: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开展微生物形态学检验能够有效提升抗生素干预的效果,提升感染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