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汤在气虚血瘀型慢性功能便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慢性功能便秘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0)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n=40)使用黄芪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和每周排便次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7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积分为5.72±2.71分,对照组为11.39±4.19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每周排便2.27±0.36次,对照组为1.59±0.62次,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黄芪汤可有效提高气虚血瘀型慢性功能便秘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便秘症状,增加每周排便次数均具有积极作用,且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通脉降浊汤加减治疗痰浊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脉降浊方加减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血清TC、TG和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降浊汤治疗痰浊血瘀型冠心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降低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推拿结合艾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以推拿结合艾灸治疗,对照组予以消炎痛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愈及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可提高治愈率,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值得临床大力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在湿热瘀结型盆腔炎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104例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对上述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52例患者。在对两组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常规组给予常规中医护理,而实验组则给予优化中医护理方案,最后对两组患者经相应护理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后得到,实验组患者经相应护理的治疗效果较常规组高,并且盆腔疼痛程度的改善效果较常规组更好,各对比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采用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后的护理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普及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病例90例,经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均属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康复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选用针灸治疗,观察组选用温针灸治疗,研究两组疗效差异性。结果经过每周一疗程的4个疗程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病残程度及肌力评估等方面分析,比较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1.11%)高于对照组(84.44%),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意义(χ2=11.06,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为提高临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病例的疗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妇炎汤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88例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CG组(n=44)以及ZY组(n=44),CG组进行常规治疗,ZY组进行妇炎汤治疗。结果:治疗后,ZY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CG组(p<0.05);ZY组的健康状况评分、日常活动评分、自我感觉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均要高于CG组(p<0.05);ZY组的中医症状积分要优于CG组(p<0.05);ZY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要优于CG组(p<0.05)。结论:对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妇炎汤治疗治疗,可帮助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其治疗总效率,优化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气虚血瘀型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78.57%,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为(4.96±1.54)分,低于对照组的(9.23±1.78)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冠心病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发挥两种疗法的优势,起到协同作用,对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及中医证候的改善均有良好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1~2021.10我院收治的86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其中对照组采取缬沙坦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益气活血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脂指标及心功能指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8.37%)比对照组(60.47%)高,P<0.05;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ESD)比对照组低,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20年2月到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患者,共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其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参照组44例并对其采用电针治疗, 其余44例为研究组例采用温针灸治疗,比较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的疗效极为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必要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抽样调查法从2019年到2021年我院收治的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抽选6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VAS疼痛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且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身体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带下证湿热瘀结型患者腹痛治疗中采取穴位埋针的效果。方法:加入到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本院在2021年1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带下证(湿热瘀结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实验组(50例,穴位埋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00%,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可见实验组较高(P<0.05)。实验组疼痛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在带下证湿热瘀结型患者腹痛治疗中采取穴位埋针的效果较为凸显,可提升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穴位埋针中医适宜技术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气滞血瘀型神经性耳鸣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的应用价值,分析疗效并观察患者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气滞血瘀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编号均分2组,对照组(n=40)为其提供药物+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疗法,研究组(n=40)在此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对比总体疗效、耳鸣严重程度评分、平均听阈值及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研究组THI量表评分更低;研究组平均听阈值及疼痛评分均更低;研究组SF-36量表评分更高,P<0.05。结论:对气滞血瘀型神经性耳鸣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可改善耳鸣症状,降低平均听阈值,改善生活质量,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