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8 个结果
  • 简介:在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必须受到必要的限制。从《罗马条约》规定的收敛标准,到《马约》规定的财政趋同标准,再到《稳定与增长公约》制定的财政约束规则,核心都是为成员国设定财政赤字和公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不超过3%和60%的上限指标,以此保证欧元区的财政安全。财政约束规则还进一步完善了超过上限的豁免条款和过度赤字程序。然而,由于其惩罚措施的强制性不足,欧洲债务危机还是不期而至。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主要方案是提供财政救援,根本对策则是通过财政契约来加强财政纪律。

  • 标签: 财政约束规则 《稳定与增长公约》 欧洲债务危机 财政契约
  • 简介:宪法人之图像,系以'兼具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人之图像,以彰显'永续发展'之国家目标。能源税最主要的宪法界限在于绞杀税之禁止、寓禁于征之禁止,以及不得逾越比例原则。环境公课主要指规费、受益费及特别公课,虽与环境税同样具诱导管制目的,唯因其有对待给付,宪法上要求权限划分和基本权自与环境税不同。能源税宪法上的实质正当性,须有助于权衡诱导管制目的与量能原则,而在确保人性尊严之生存基准取得实质正当性。能源税制定首先须确立为中央税或地方税;若为中央税,立法之初宜予地方参与之权,其税捐收入宜予地方充分之保障。能源税之差别待遇,其节能减碳与手段间是否具实质关联,须具体判断,而不能以抽象之双重红利正当化。能源税如过苛致职业无法永续经营,有违职业自由。从财产权保障观点,亦要求课征能源税后,使企业仍得永续经营。

  • 标签: 环境国家 环境税 能源税 非税公课 宪法界限 生态理性
  • 简介:在精准扶贫战略下,旅游扶贫作为重要项目之一是农村资源整合和财政资金利用的有效途径.要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公共财政的参与具有重要性,财政资金提供公共产品能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开展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同时财政资金还具有良好的社会集聚效应.当前旅游精准扶贫发展中面临的财政困境是扶贫财政资金靶向不准,扶贫效益不高,监督不完善的问题.

  • 标签: 精准扶贫 精准瞄准 旅游精准扶贫 财政困境
  • 简介:"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是中国财政预算正当性的经济基础和法律基础。预算法制定的目的就在于保障并体现财政预算的正当性。财政预算实际执行时对法定预算的偏离,就是执行人对财政预算正当性的违反。目前中国的财政预算在收入的组织、增长的速度与方式、财政支出的结构与重点、对经济的调节与收入的分配,以及预算的结构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动摇了财政预算的正当性基础。反思财政预算的正当性,有利于全面落实预算法定的原则,规范预算的收入与支出,纠正财政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强化财政的公共职能和经济调节职能,提高公民的财税幸福指数,维护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真正实现财政"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的正当性目标。

  • 标签: 财政预算 预算效力 预算正当性
  • 简介:为了加强代理记账机构的管理,规范代理记账业务,促进代理记账行业的健康发展,财政部于2005年1月22日颁布了《代理记账管理办法》(财政部05年27号令),对设立代理记账机构,以及委托人委托代理记账机构办理代理记账业务做出了相关修订。该办法自2005年3月1日起执行。

  • 标签: 财政部 管理方法 代理记账业务 2005年 健康发展 管理办法
  • 简介:高校建立学术委员会旨在彰显学术本质,加强学术治理,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但是行政逻辑驱动下的高校学术委员会表现出严重的行政化趋势,偏离了学术逻辑。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潜在行政逻辑的诱导,更说明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自身缺乏学术规律自洽性。当前我国处于全面依法治国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常态背景下,只有基于高校组织内部学术逻辑,加强法制保障,以法治捍卫学术本性,实现依法治校与教授治学协同创新,才能使高校学术委员会发挥实质性作用,回归大学学术规律的内在诉求。

  • 标签: 学术委员会 行政驱动 学术自治
  • 简介:本文从历时性视角分析欧美大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等演变历程和法治规则建构。现代大学危机在于行政权力不断膨胀,学术力量式微,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变革必须基于大学的本质(学术)和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法治)相融合的路径,厘清教授治学和依法治校之耦合点和共生机理。只有彰显大学组织本质属性的'法治',才具有实质意义,教授治学才能真正实现。

  • 标签: 学术自治 依法治校 治理结构
  • 简介:公共财政不仅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一种经济收支活动,而且是宪法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和个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国家权力与个体权利之间的张力。从宪政视角考察其法律特征,民主性是公共财政的逻辑起点,法治性是其形式要求,公共性是其终极价值。

  • 标签: 公共财政 民主 法治 公共性
  • 简介:税款课征方式历经二十余年发展,税务机关的推定权限被逐步放大,推定课税渐变为课税推定。基于减轻执法强度和规避执法风险等考虑,课税推定以一种更简便易行的"估"形式在实践中自发生成,值得警惕。纵如此,亦不能否认课税推定对税收构成要件修正和对"效率与公平"整合的独有贡献。如若课税推定可控制,则课税推定方式值得期待。为此,可以考虑根据纳税人被推定的情由所形成的主观心态,并结合外在效果意思,选择适用财政中心主义抑或纳税人中心主义,使两者在课税推定中兼容并蓄。

  • 标签: 财政中心主义 推定课税 课税推定 纳税人中心主义
  • 简介:<正>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计划体系的历史、现状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十年"文革"时期,我国的科技事业也出现了失误、严重挫折。在"文革"结束后,

  • 标签: 财政科技投入 计划体系 产业共性技术 不可诉补贴 载人航天 严重挫折
  • 简介:我国农业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基础行业,解决了几亿人的就业问题,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因此说农业是我国的生命产业。目前我国农业的现状是小农经济普遍,难以应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无法形成现代化、产业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有些地区甚至还是靠天吃饭,一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就歉收甚至绝收,农业生产极不稳定。因此单靠农业本身积累资金发展是相当困难的必须由国家进行大规模投入。为了实现我国财政对农业投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建议应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来加以保障。

  • 标签: 财政 农业 投入政策
  • 简介:<正>财政转移支付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为转移支付制度的规模和分配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政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不同层级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法学的研究则重在实现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遗憾的是,从现有成果来看,学者们较多地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研究,偶尔涉及政治的分析,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

  • 标签: 财政转移支付 政府间财政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下级政府 上级政府 政府间关系
  • 简介:同步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受益于冷战后全球化发展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成功地经受住了由西方发起并主导的全球化与民主化的双重冲击,而且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既与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又深受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其在转型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主动性和渐进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将以契合法治中国建设为动力,在不断地向法治型政治文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力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这种主动性与渐进性的法治型政治文化的转型,既是维护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 标签: 中国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 法治文化 政治信任 政治参与
  • 简介:财政存量资金由各预算单位占有和使用,具有反公地财产的属性,表现为所有权“权利束”与决策权的分散.财政存量资金反公地属性导致存量资金使用不足,归集和盘活遇到诸多阻力.从理论角度,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为财政存量资金出现反公地属性原因提供了很好的解说;从制度角度,宏观财政制度和微观预算法律制度都是财政存量资金形成的直接原因.法律治理措施为:通过弱化预算单位控制权实现从权利上避免反公地悲剧的出现,通过取缔违规财政专户实现从物理上避免反公地悲剧的出现,通过调整预算周期实现从技术上避免反公地悲剧的出现.

  • 标签: 财政存量资金 反公地财产 法律治理
  • 简介:<正>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999年国家首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中央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中央发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我国已形成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内的东、

  • 标签: 区域合作 汇总纳税 财政转移支付 老工业基地 财政平衡 企业所得税
  • 简介:<正>前不久,我在北京大学附近的风人松书店买到一本《当代国际法论》。该书的前言有这样一句话,"(本书)在和平解决争端、难民、人权、国际组织等等问题上也都反映了作者的新成果。"由于我对人权问题比较感兴趣,便想先浏览一下第十二章,即"国际法上的人权"这一章。当我翻开一看,立刻就非常吃惊地发现,这一章中竟有大段大段的内容与我在一本《国际法》教科书中所撰写的有

  • 标签: 学术论著 治学态度 注释 奥本海国际法 学术论文 治学方法
  • 简介:人权话语避免沦落为政治足球的关键在于去除其政治色彩而使其趋于公平,为了达成此目标,笔者创设了一套合法性测试,以确定谴责人权侵害适当的公平程度。本测试以一个合法性论断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向度的内容:第一向度用来确定与合法性的实质调查更具相关性的人权诉求的四个核心要素,即"领土选择"、"议题选择"、"受害者选择"和"时间选择"。第二向度"相称的肇事者选择"是本项合法性测试的关键,肇事者选择必须与确凿的人权侵犯事实相称,即按照贯穿整个领土选择的议题、受害者和时间框架来对其进行确定。第三向度"非党派主义"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以确定何时实质上不相称的肇事者选择是可能的。笔者主张当一项政治、社会、文化冲突与人权的内容无关,而对于人权侵害的谴责实质上只是重述了冲突中一方的立场,则此时肇事者选择违法。

  • 标签: 人权侵害 谴责 公平 合法性测试
  • 简介:律师、法律与政治这三个名词在形式上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它们在本质上却是紧密联系、一脉相承的。律师,顾名思义,乃“法律之师”。没有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就没有律师职业的出现。同样,没有律师职业的存在和发展,就没有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法律。不懂得法律,如何称得上律师?不懂得法律,又如何事律师工作?这个道理浅显易懂,无须赘述。法律与政治更是一母同胞,同为上层建筑,无论专制社会还是法治社会,它们都是唇齿相依。法律是国家政治高度发展的产物和表

  • 标签: 律师职业 法律 律师工作 国家政治 法治社会 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