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拟采用迁移范式,以事件相关电位(ERP)成分N2、P3作为主要指标,结合不同迁移方式和不同学习“方式”探讨学习者的知识表征方式的差异。结果发现:内隐组和外显组被试在习得了一定的序列知识后,相对于标准序列的反应时,效应器迁移序列的反应时明显变慢;在脑电数据中,以N2的平均波幅作为指标,不管是内隐组还是外显组,标准序列与刺激迁移序列不存在区别,而与效应器迁移序列却差异显著。对于P3的平均波幅的分析得出:在内隐组,标准序列与效应器迁移序列不存在区别;而在外显组,两者却差异显著。该结果说明:效应器水平的编码机制是参与序列知识的学习的;且相对于知觉编码,不管以何种“方式”学习,效应器编码起的作用都要更大。
简介:"速度障碍"是指当运动员速度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其运动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不同训练层次的短跑运动员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在训练条件较差、训练时间稍长的基层青少年运动员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正确认识其实质以及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对广大教练员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一、速度障碍的实质速度障碍最早由前苏联训练理论专家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一开始是针对短跑中的"成绩平台"而言的,但后来其意义有所扩大。1971年,前苏联的训练专家发现一种现象:即运动员依循当时的训练实践经验和训练理论在一定时间内不断循环加大训练负荷,但运动员的成绩却像"黏"住了似的,不见有好的突破,他们在仔细分析研究后依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运动训练领域中的"速度障碍"理论。它的中心理论,即速度障碍的实质是"步幅和步频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