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语言腐败是话语主体在重构事件的过程中滥用话语权而产生的一种语用现象。人类叙事的六类范式:①A=B;②AB;③BA;④A∩B≠Ф;⑤A∩B=Ф;⑥A=Ф,B≠Ф中,(2)(3)(4)(5)(6)式都可能孳生语言腐败。我们判断语言腐败的标准是:1.话语主体已知话语事件与原事件不一致;2.话语行为受利益驱动。语言腐败以两类语词(句)来表征:一是与现实表征不相符的褒贬词语;二是放弃明晰的语言表达式而选用模糊的表述法。这两类语言表征与修辞学界提及的“易色”及委婉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其语用结果为导致话语事件模糊不清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其语用目的为实现话语主体及其集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

  • 标签: 语言腐败 叙事 话语权 语言表征 易色 模糊表述法
  • 简介: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一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可及度”、“提高指别度”这些概念,并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对照来说明“之”的性质和功能。

  • 标签: 先秦汉语 NP之VP 指别度 可及度
  • 简介:<正>《史记》的史学价值向来是公认的,但对其文学价值的评介是有异议的。一方面,自班固以来,历代文人多推司马迁为大史学家和大文学家,普遍认为《史记》开后世散文文学之大源。宋洪迈《容斋五笔》卷五云:"太史公书不待称说,若云褒赞其高古简妙处,殆是摹写星日之光辉,多见其不知量。然予每展读至《魏世家》,苏秦、平原君、鲁仲连传,未尝不惊呼击节,不自知其

  • 标签: 修辞偶 修辞辨证 偶疏
  • 简介:<正>拜读了冯广艺先生的《形名错位》(见《修辞学习》94年第一期),获益匪浅,但某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特撰此小文,与冯先生商榷,并就教方家。在现代汉语里,偏正短语的一种典型结构是“形+名”,如“伟大的祖国”,但在文学作品中,却常出现“祖国的伟大”这类“名+形”式偏

  • 标签: 形名 形容词修饰名词 流星 偏正结构 偏正短语 语义中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论语·雍》“君子可逝”一句中的“逝”字,历来学者多从汉儒之说,训为“往”.清人俞樾持不同观点,认为“逝”当读为“折”,当代学者洪波赞成此说并为之论证.《论语》出土文献的发现与刊布,为正确揭示文本真义提供了契机.定州汉墓竹简中该句作“君子可選”,“選”对应于今本“逝”.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出土文献材料中“■”声字可读入月部(如“逝”、“噬”等)亦可读为元部(如“衍”、“遣”等)的用字现象,着重探讨“逝”、“選”异文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是,“君子可逝”之“逝”在早期底本中可能写作“”声字,后世不同的传抄者依据自身的阅读习惯将之转写成“逝”或“選”;“選”、“遣”音义关系颇为密切,在《论语》该句中当理解为“遣送”、“打发”之义.

  • 标签: 君子可逝 异文 古文字 用字
  • 简介:<正>现代修辞学的诞生如果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问世算起,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对于什么是修辞学的问题,修辞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几乎象一块难以消化的口香糖,被人们不停地咀嚼着,反复地品味着,这不能不发人深思。这里我想再把它抖落一番。我想还是从认识与存在的关系说起。世界是客观的存在,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认识必须通过表达才能进行社会交流,产生社会效果。存在于思维中的认识是潜性的认识,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认识是显性的认识。从客观存在到主观思维是一个由存在到认识的过程,即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由主观思维到社会交流是又一个过程,是认识由潜在到显在的过程,即由认识到表达的过程。表达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不是机械地简单复制的反映,而是经过主观筛选、模拟、评判,染上主

  • 标签: 修辞学 再思考 言语表达 逻辑学 语言学 主观思维
  • 简介:《说文》认为"柔"从矛声。但是,有学者认为柔、矛声母不类,《说文》将其分析为形声字不确。但是,出土文献中矛与柔相通、异文的例子可以证明《说文》的分析不误。通过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泥母与明母相通、异文、谐声、异读等材料的研究,可以看出泥母与明母在上古的交替可能与三等介音或高元音韵部有关。

  • 标签: 泥母 明母 上古音
  • 简介:去年《修辞学习》发表夏俊荣同志《古文今译的真善美》一文。以大量的语言现象,生动阐明了古文今译中的种种修辞问题,读后受益匪浅,启迪良多。然而,我国古代的文章,体裁众多。表现方式各异,今译的要求各有不同。夏文已从记叙性散文这一侧面进行探讨,本文将从另一侧面,即辞赋和骈文的今译问题作一些阐发。狗尾续貂。求教于大方之家。

  • 标签: 古文今译 《归去来辞》 《滕王阁序》 真善美 辞赋 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