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出版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大型工程,许多方面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如资料查检,文本编辑,索引编制,名词统一等,实现编辑工作计算机化已成为编纂好这部恢宏巨著的重要手段。“百科全书信息管理数据库”的作用,是在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帮助编辑人员建立原始资料卡片库或制作容纳整部百科全书要素的信息库,并可以对库中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及协助处理编务事项等。该数据库的特点是以管理为主,兼顾文字编辑。本文介绍了“百科全书信息管理数据库”的设计目的、设计方法、功能和使用等。

  • 标签: 百科全书 信息管理 数据库 设计方法 管理工具 功能设计
  • 简介:摘要作为非言语交际的要素之一,时间的使用及其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反映了许多文化差异。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其文化差异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从时间观念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时间观的差异。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念 文化维度
  • 简介:摘要互动合作,是现今为止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杀手锏,是进行赛课、公开课评比的一个必备要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使得“互动合作”变味了,变得更形式化了。前人对“互动合作”失真的原因探究了太多.在本文中,笔者重点探究在实际操作中“互动合作”的时间把控问题。

  • 标签:
  • 简介:一种语言的时间系统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时态助词、方位词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共同表现出来的。本文通过对汉族儿童习得时态助词、时间副词、时间名词、时序词及其相关句法结构的状况的考察,分析研究了儿童习得汉语时间系统的过程和机制。

  • 标签: 时间系统 时间名词 时间副词 时间关系 方位词
  • 简介:“永远”在一般的辞书中都被看作是时间副词,表示时间悠久,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是语言是发展的,在现今的语言事实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违背”规则的例子。本文就以网络新闻为语料来深入探析“永远”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另外,这些探析对该词的教学也会注入新的元素。

  • 标签: 永远 副词 区别意义 语法功能 教学
  • 简介:宋礼部尚书王应辟私修类书《玉海》二百卷,至元代才有《玉海》庆元路儒学新刊行于世。历元明至清,《玉海》有诸多印本。查诸刊本序或出版前言,皆记:《玉海》庆元路刊本刻成时间在“至元六年”。据此,“《玉海》庆元路刊本成书时间在至元六年”较可信。然而元代先后有两帝(世祖和顺帝)曾用年号“至元”,且元世祖和元顺帝又时隔甚远。

  • 标签: 《玉海》 成书时间 刊本 订正 误解 元顺帝
  • 简介:文章主要考察了时间连接成分在篇章中的非定位情况,重点辨析了四组或是语义比较复杂、或是功能比较特殊的非定位的时间连接成分,试图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 标签: 时间连接成分 非定位性
  • 简介:文本的时间向度是影响叙述体裁风格和文本意义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媒介技术的不断推进使时间因素被压缩变形,进而作用在体裁风格上。受时间向度与媒介技术影响较为显著的是电影,它在记录类体裁与演示类体裁两者间游移,或趋同于一端。不论呈现出何种运动趋势,时间向度与媒介技术二者始终会共同作用于体裁的特征,而体裁特征又反过来说明时间指向性的变化与媒介的属性作用。由此,本文将先从电影叙述文本的时间向度出发,来考察时间-媒介技术对电影体裁特征的影响作用。

  • 标签: 时间向度 演示性叙述 电影体裁
  • 简介:本文试图澄清文本被给予时间意识的基本方式.在柏格森和胡塞尔时间哲学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描绘时间意识的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根据柏格森的观点,对象在时间中的原初给予并非一些同质的、数学性的“点”在一个同质中介中的单纯并列,而是一些不同质的感知的整体,柏格森将这种整体称为“延续”.进一步讲,根据胡塞尔的观点,不同符号乃是在时间意识中被联结的:他把这种原初的时间意识描绘为一个由前瞻和后顾所组成的场域,而解释行为则主要是一种前瞻.本文的第二部分将着重描述这种作为前瞻的解释行为的诸种特质,包括以一种消极综合的方式作为其引导的过去经验,它在不同文本层面上的具体面貌,以及其“期待”落空的诸种可能.

  • 标签: 现象学 时间意识 解释 胡塞尔 柏格森 符号学
  • 简介:体义相交是体标记在独立语境下具备"时间指向"功能的深层动因.本文以体义相交理论为基础,阐述在独立语境下汉语的完整体标记为什么具有"过去时间指向"的功能,而非完整体标记在独立语境下具有"现在时间指向"的功能.这项功能的揭示,可消除汉语"无时"说所带来的困扰,树立汉语体范畴突显的类型学特点,同时简化汉语语法体系,使汉语中的部分时间概念问题在语法体范畴内部得到解决.

  • 标签: 体义相交 体标记 独立语境 时间指向
  • 简介:本文对罗兰·巴尔特的著作《小说的准备》进行了讨论,该书是他1978-1980年间任教于法兰西学院时两门课程的讲义集.这两门课程为作者在这部最后的文集中提出的小说的新视角勾勒出了大致的轮廓,这种视角和以往的文学批评,以及传统文本分析的视角都不同.传统的文本分析将小说视为既定的、已经写成的文本:从这一视角而言,小说是已成的“事实”;它也由此被置放在历史或结构的框架下加以检视和分类,并且被认为是旨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构成文本的能指的真正所指”?与此不同的是,巴尔特的看法为文本的新关系打开了可能:文本的核心问题不再是“作者”,而是书写欲望的主体.

  • 标签: 欲望 事件 界限 小说 主体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依据新疆大学70万字的维汉中介语语料库,着重检索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时间副词关于“还”的掌握和使用偏误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产生这类偏误的原因,以期能对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学过程中关于时间副词的教学提供些许思路。

  • 标签: 中介语语料库 时间副词&ldquo 还&rdquo 偏误
  • 简介:文章以“还”、“向”为例,分别考察“持续义”和“追溯义”的时间范畴向条件范畴的语义演变。在语义演变过程中,两者既具有时间范畴向条件范畴演变的跨语言反复出现的共性特征;同时由于“输入端”语义和功能的差异,也导致了在演变过程中各自的差异,并最终导致“输出端”即条件连词功能的不同。这个语义演变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扩展这两个机制而实现的,其动因是基于“不过量原则”(即R原则)推理。

  • 标签: 时间范畴 条件连词 语义演变
  • 简介:由于分配性全称量化词“每”是通过逐指个体关涉全体的,因此当“每”修饰时间词语作叙述性语句的句首状语时,必须得到表示相对恒常状态的复数性事件的允准。句子层面的允准有两种情况:显性标记允准和隐性方式允准。如果句子未能或无法满足允准的要求,就必须结合上下文从语篇中寻求解释,量化问题由此就成了语篇现象,可围绕量化时间词语的辖域进行章法分析。研究显示,探讨句首时间词语的加“每”量化运作,有助于加深对句法和语篇之间界面关系的认识。

  • 标签: “每” 量化 允准 句子 语篇
  • 简介:当位于“来”之后表达时段概念的名词短语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后,方位词“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逐渐向事态助词演变。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到隋代已经正式确立。唐代以后,动态助词“来”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某些语境中它也可以转化为事态助词“来”,这加速了事态助词“来”的语法化进程。

  • 标签: “来” 方位词 事态助词
  • 简介:我们身处一个讲求效率与实用的时代,学术研究似乎也有了可以“取巧”的理由。很多人不再认真考虑选题的意义,大家忙于在“热学问”中发掘“冷角落”,而不再追问真正的意义所在,目的为手段鸠占鹊巢。然而,当翻阅伏飞雄这本《保罗·利科的叙述哲学》时,我们分明能感到例外。他称自己这本书为“小书”,然而却是一本颇具分量的“小书”。赵毅衡先生的评价为:此书是国内介绍、梳理、推进利科叙述哲学的第一本书。欲理解利科叙述哲学者,须从此书开始。

  • 标签: 叙述 哲学 保罗 时间 学术研究 赵毅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