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把历年来对指示代词"这"、""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历时演变、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四大部分,并着重讨论了语法意义的虚化和语用意义的不对称性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把以往的"这"、""研究区分为三个阶段,并指出第三阶段研究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引进了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的理论成果,这一阶段的研究还方兴未艾.

  • 标签: 指示代词 功能语法 认知语法 述评
  • 简介:我走在雾气漫漫的细雨中,周围一切都是腻人的潮湿。路上冷冷清清,偶而几个人匆匆走过,但谁也不会注意到孤独的我,刹时我感觉到万念俱灰的悲哀。——八年寒窗难道就这么付诸东流?仅以二分之差而没能跨进重点中学大门。我的眼

  • 标签: 重点中学 孤独 文学社 潮湿 二分 大门
  • 简介:台湾作家王鼎钧的《树》是一篇优秀的散文,给人一种感动和温暖。本文从充沛坚忍的生命之力、渴望回归故土的愿望、抚慰历经苦难的中国这三个角度出发对这篇文章进行文本解读,期以对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王鼎钧 《那树》 文本解读
  • 简介: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公认宋代科举韵《礼部韵略》早已亡佚。未知日本真福还藏有北宋刊本。本文作者对这个宇内孤本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集韵》和《礼部韵略》的编纂工作是平行展开的,并详细考察了真福本《礼部韵略》跟《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等三种增订本以及《集韵》在韵目、小韵、反切和增字方面的异同,借此可以了解景祐原刊本《礼部韵略》的面貌。

  • 标签: 《礼部韵略》 真福寺
  • 简介:本文探讨了近代汉语中"你X"复指结构。"X"主要由名词性成分充当;"你X"在句中主要作独立句、主语和宾语及主题语;语义上,"你X"主要表示消极情感义和权势义;"你X"的存在主要和表达定性功能和话语距离有关,"你X"的消失是和"你这X"竞争的结果。

  • 标签: 你那X 句法功能 语义特征 存在与消失
  • 简介:有时,一件十分偶然的小事,会给人一生很大的影响。敏锐地感觉到它,捕捉住它写出来,就是一篇散文。《头上的把伞》,本来十分平常,但在“蒙蒙细雨”中,为“我”撑着伞的,竟是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大伯”,就有些不平常了,而此刻的“我”,又因两分之差没能考上重点中学,正感到悲哀,感到孤独,甚至感到“万念俱

  • 标签: 散文 重点中学 叶片 平常 孤独 偶然
  • 简介:敦煌变文的疑问代词“”(“那个”、“那里”)吴福祥现代汉语疑问代词“哪”,“五四”以前字作“”。在近代汉语里,“”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询问,二是在诘。我们把这两种功能形式分别记作,“”与“”。考察汉语历史文献,可以发现,“”、“”表现在...

  • 标签: “那” 疑问代词 《祖堂集》 敦煌变文 询问处 近代汉语
  • 简介:比较有名的批评家“看走眼”——不包括拿了红包书也不读就发奖票和哥儿们交互吹捧等文坛腐败风气——是近年文学批评界频繁出现的现象。李给《乌鸦》的赞语即是其一。赞语有三个要点:一、代表了全人类的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向整个男权社会和金钱社会发出的一声呐喊;二、可能会存留于文学史中;三、可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

  • 标签: 文学史 《乌鸦》 为文 呐喊 经典 文学批评
  • 简介:<正>疑问代词“”至迟在汉末已经出现,吕叔湘先生《近代汉语指代词》中列举了一些魏晋以后“”问事理的例子,并推断说“我们不妨假定它的起源在汉魏之际或更早”(216页)。吕先生所论甚是,这里补充几个汉魏时期的用例:(1)何等为无有?是亦无有,是素行殃福无有,死中亦无有。已无有中当得往?已不得生当得老病死?生死如流水,不行生死业便止。(东汉·安世高/道地经/大正藏15、235、2)

  • 标签: 大正藏 “那” 疑问代词 汉魏六朝 “所” 问事
  • 简介:《记承天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张怀民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无比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这两人都因被贬而得“闲”,再加上性情相投,志趣相投,于是两人时常相聚。本文则是他们相聚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寥寥数笔,便将一个人人熟悉、但又无法言说的情景,用极为简约、却生动传神的语言,将抒情融于叙事、写景之中,将文人的那份闲情逸致表达得洒脱至极,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罕见的经典名篇之一。

  • 标签: 闲情 情结 怡情 欣然
  • 简介:余光中的《听听冷雨》作为一篇当代美文,其美感主要来自于对古典美学元素的运用。无论是叠字叠词或错落句式造成的节奏感,还是古老的文学意象和传统的文学情感,都是古典美学元素的体现。一方面,这篇散文表现了余光中文学复古的倾向;另一方面,作者又对古典元素进行了再创造。由于作者调用的古典元素大多来自古典诗歌,这篇散文又具备了另外一个特点,即以诗为文。以诗为文能够为散文增添更多、更深刻的美学元素。

  • 标签: 余光中 古典元素 以诗为文 文学复古
  • 简介:《祖堂集》中“这(者)”“”不能单独使用,必须有连带成分。它们具有表指示的语义功能,表区别和连接的语用功能。《祖堂集》中“这(者)”“”最基本的语法意义是指示,还出现了从指示义虚化而来的语法义。“这(者)”“”的虚化一方面是它们自身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其”的类推作用分不开。

  • 标签: 《祖堂集》 这(者) 指示功能 虚化轨迹 类推作用
  • 简介:题目是送别诗,而诗歌的正文却是纯粹写景的文字,这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为什么诗歌正文一字不提与送别有关的事情?既然正文是写西湖六月的荷花,为什么题目不叫“荷花”或者“西湖荷花”呢?每当我想起这首写荷花的名诗,我心里总会产生上面的疑问。

  • 标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送别诗 荷花 正文 诗歌 西湖
  • 简介:《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6期上刊登了范学亮先生《(晓出净慈送林子方)主题探寻》一文。范先生在文中就杨万里这首诗的正文与标题的关系、诗的主题等方面以提问的方式发表了自己的许多见解。笔者读后深受启发,同时也激起了笔者作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笔者不才,就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在下面,以就教于学者方家。

  • 标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阅读与写作》 杨万里
  • 简介:杭约赫,这个诗人的名字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是有些陌生,但书籍装帧艺术家曹辛之,却是著名的。杭约赫就是曹辛之。他是四十年代末活跃在国统区诗坛的“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可是五十年代以后,这位诗人却在中国诗坛上消失了,以致于海外评论界对他曾有过种种

  • 标签: 人生之路 五十年代 中国现代文学史 四十年代 相册 九叶诗派
  • 简介: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语文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随着交流的加强,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以汉语为母语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教材。两岸同宗同源,教材研制方面应该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

  • 标签: 语文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 台湾地区 大陆 教育内容 教学目标
  • 简介: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写好作文首要的前提条件。背诵、生活体验、阅读、练笔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吟诵 关注 课外阅读 摘记
  • 简介:广元市人民政府:宝珠水电站于19××年×月开始蓄水,19××年年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水库已基本形成。据了解,目前库区有关部门正积极筹划在宝珠水电站库区发展旅游业和养殖业。为保障水库和大坝的安全运行,现将我局有关意见函告如下。一、宝珠水电站是由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四

  • 标签: 应用文 公文 写作方法 例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