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个伟大的诗人或作家,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为在他的心灵宇宙中涵纳着整个世界;同时,他也为世界所景仰、所包容.普希金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俄罗斯诗人和作家.最近读到张铁夫先生主编的《普希金与中国》(岳麓书社2000年9月出版),对这一点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

  • 标签: 普希金 诗人 作家 心灵 包容 民族
  • 简介:小时候爱看电影,那时候电影分两种,一种叫故事片,一种叫纪录片。故事片这种叫法很有意思,它说明了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看电影就是去看故事,而我们读小说不也就是为了读故事吗?电影与小说这两种艺术样式有太多的同类项,相互之间的转换很容易,电影艺术家从小说中寻找故事源头,将小说改编为电影,也就成了一种普遍的、有效的电影生产方式。我看到过一个美国人写的文章,他通过统计发现,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总是最有希望获得金像奖。我看好莱坞电影最突出的感觉也是:它的文学味道特别足。

  • 标签: 电影艺术家 小说改编 艺术哲学 故事片 好莱坞电影 艺术样式
  • 简介:从1954年到今天的六十五年,除去插队和徐州十年,王安忆在上海弄堂居住了五十多年。对一个作家来说,这个极其宝贵的生活素材宝库,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她小说创作的观念①。如此看,弄堂生活哲学不光涉及作品人物,还暧昧曲折地折射着作家看世界和生活的角度。

  • 标签: 生活哲学 小说人物 王安忆 弄堂 外观 1954年
  • 简介:在现实政治经济的背景下看哲学论争岑思80年代以来,主体性实践哲学和它的倡导者李泽厚先生关于文化、美学、近现代史、思想史以及现实政治问题的许多言论,在一部分人特别是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并且至今还在影响一些人。澄清它的不良影响,是思想...

  • 标签: 现实政治 李泽厚 实践哲学 文化问题 “七一讲话” 主体性哲学
  • 简介:美国著名生态文学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被公认为世界环保运动的奠基之作,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物进化思想、生态整体主义以及敬畏生命。这种生态哲学思想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对后世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巨大影响,即它帮助人类建立了新的生态观,还激发了环境保护运动,催生了环境保护立法,最终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史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 生态哲学思想 影响
  • 简介:一部《浮世》,一种文化隐喻;一个旗镇,一幅奇风异俗的画卷。这其中,神秘的意象、集体无意识的幽灵,愚昧的古今传说、宿命的人生归宿,以及奇风异俗、传奇人生遮蔽下的生命的虚无与荒谬、苦涩与忧郁、残酷与抗争、执着与张扬统统云集于旗镇,

  • 标签: 《浮世》 小说 生命哲学 葛均义 人生哲理 文化精神
  • 简介:<正>王愚在《现实主义的变化与界定》(《文艺报》88年3月5日)一文中指出:过去较长时期把现实主义和哲学上的反映论,和政治上的革命与进步等同起来。一旦在文学功能的认识上有了变化,更着重于文学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突出文学艺术的审美功能,一些作家和评论

  • 标签: 现实主义作家 创作方法 文学艺术 评论家 反映论 文学功能
  • 简介:“《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座谈会”在京举行闻礼萍谷方同志的新著《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对当今思想理论界关注的不少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1995年9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和平出...

  • 标签: 主体性哲学 文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真理 座谈会 人类学本体论 主观唯心主义
  • 简介:如何阐释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焦虑,即使对于中国中国人来说,这也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说清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感受息息相关。如果从长时段来看,我们可以将当下中国视为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中的一个阶段,这一转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仍然没有完成;同时这一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不断扩张、

  • 标签: 中国文学 阐释 “转型” 现代中国 传统中国 鸦片战争
  • 简介:研究一个画家作品背后的绘画理论,对于重新审视其作品,包括作品的创作手法及形式语言的运用等,都会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林风眠先生作为“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代表人物,其画作不但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养分,并且与中国传统的水墨和意境相结合。林风眠这种执著探求表现形式的背后,蕴涵着深厚的“道”家美学思想:以油画为主的绘画题材反映了人道主义精神,画面表现以一种平和发展的绵延方式进行,意中蕴理、理化于意。

  • 标签: 林风眠 哲学解析 艺术思想 博纳尔 生命 西方现代绘画
  • 简介:第一部分一、两个模式(一)以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为基本特征的物质实践是揭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文化演进以及人类精神、心理的一把钥匙.即揭示社会文化、人类心理的结构、特征、发展、变化的出发点、基础、根源、原因.

  • 标签: 文艺学 质实 揭示 人类精神 出发点 心理
  • 简介:因为爱这个世界,而痛绝其恶;因为憎恶恶的私人幽闭,而深情地探寻人的公共条件。行动者超出“制作”之上的德艺绽现,是阿伦特对现代性政治处境的药方。超出物质“制作”的命意在于使臻于美的政治交往具备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的本体意义;“绽现”即颠覆善良意志、排除物质私欲的现代性(即审美)体认。判断力的生发,即反思的判断力、想象、审美共通感等等的生成,是我们交往共聚的生成,也是私我开放向整体的自由安顿。‘行动和判断始终一贯,投身者和旁观者不应分判,这是阿伦特的交往政治美学对现代孤立世界的意义。

  • 标签: 行动 判断力 交往 政治美学 阿伦特
  • 简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近年来成为一个国内的热门研究主题。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却主要集中于泛思想史的视角,这非但没有激发出其真切的现代意义,反而造成一种庸俗化的不良影响。本文尝试严谨地从现代哲学学术方式入手,来解析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认为王阳明心学思想本质上具有深刻的精神哲学理论内涵:其精神哲学的现实起点是其基于对其时代现实近乎绝望之下的可能的'理想国'思想,先验理论起点是其'一'之'心'的思想,其双重真切意义在于定规'伯术'于'圣—心'的思想。在'多元主义'泛滥的今天,王阳明的心学精神哲学具有深刻而普遍的跨越时空的意义,不论对中国还是对现代世界。

  • 标签: 王阳明 心学 精神哲学 先验
  • 简介:作为心学的完成,阳明对孟子道德哲学中的几个基本论题做出了深化。(1)将致良知与必有事焉统一起来,突出了具体行事活动本身是道德生存之基;(2)通过见性与说性的区分,在心学立场上肯定了"生之谓性"作为见性的真义;(3)以整体性的至善融摄彼此二分的善恶。通过分析阐释阳明对孟子道德哲学的发展,可以避免对心学道德哲学的许多误解。

  • 标签: 致良知 必有事焉 具体行事活动 见性 说性 至善
  • 简介:<正>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写成或纂成以来,至今至少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它在印度、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之巨大、之深入,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对中国的影响,过去学者们多半强调《罗摩衍那》没有译成汉文,言外之意就是说,它对中国影响不大,至少对汉族影响不大。实际上

  • 标签: 罗摩衍那中国
  • 简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专门著作。作者运用比较文学传播研究的理念和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对近百年来巴氏在中国的翻译、评论、

  • 标签: 巴尔扎克 中国 传播研究 比较文学 文献资料
  • 简介:迄今,冯小刚已导演了五部电影,其中的三部贺岁片都雄居当年票房纪录之首。无论其它方面如何,这都是一个不易取得的成绩。从整体来看,五部影片虽各有风味,但仍然存在着不少一以贯之的东西。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冯小刚电影的创作特征。一都市风情与“反英雄”从《永失我爱》到《一声叹息》,冯小刚的电影一直没有离开过都市人物与都市生活。这种特点,甚至可以追溯到其早期的电影生涯。忙忙碌碌的都市人与复杂多变的都市风景,似乎总是冯小刚用摄影机不停地捕捉与追逐的对象。从青春的极度浪漫《永失我爱》到中年的情感危机《一声叹息》;从跨越大洋的爱情之旅《不见不散》到惊险奇特的感情游戏《没完没了》;当然还有生活在钢铁丛林中

  • 标签: 冯小刚 反英雄 中庸哲学 电影 小人物 都市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