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应约写一篇事关文治先生创作的文字,也使得我再一次认真拜读这位近代中国山水名家的作品。文治先生是上世纪下半叶中国山水画坛上的一位重要画家,其与傅抱石、钱松苗、亚明等先生共同开创了“江苏画派(也称新金陵画派)”,他们变临习古人圭臬为直接师法自然,从描写与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发展成歌颂时代变化的新式山水画,故而创造出了一批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品。如傅抱石先生的《江山如此多娇》、钱松曲先生的《红岩》、文治先生的《运河新貌》等等。

  • 标签: 文治 杜甫草堂 《江山如此多娇》 中国山水画 新金陵画派
  • 简介:本文根据史料,封高宗书初学黄庭坚,既而学米芾,最後回追二王的转向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其书法审美转变、周围艺术环境影响,拥有法帖的多寡与品质的高低、工具的改善等因素在高宗书法艺术转型中的驱动作用。同时,帝王个人的书法审美转向封南宋内府的书法收藏和刻帖均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宋高宗 书学转向 南宋书法
  • 简介:守玉女史,湖州菱湖人,与大可夫人为同乡,甲午生。闻出身为小家碧玉,嫁于同里沈伯履。沈亦寒家子,曾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未卒业即任本市某小学教师。在甲子前后上海有人开一《商报》馆,注重商业新闻者,总主笔为陈布雷。沈与之为至好,遂入该馆任本埠新闻版主编了。同时冯君木丈长子都良,名贞胥,为布雷外甥,亦入该馆任编辑。在孙传芳任五省联军总司令时,蒋匪北伐,孙在《申报》宣传反共。

  • 标签: 该馆 本埠 卒业 菱湖 孙在
  • 简介:著名美术教育家、著名国画家、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浙江省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忠元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5月23日17时28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1岁。忠元先生1932年11月出生于上海市奉贤县分水墩。解放后,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深造,1953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先生初习油画,转而专攻中国人物绘画,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也是建国后浙派人物画的开创者和领军者之一。

  • 标签: 浙派人物画 浙江省 逝世 中国美术学院 杭州 中央美术学院
  • 简介:原画用泾县生产“镜片”创作。采用横构图,以“深远”法处理空间关系。在技巧上,这幅画吸收了前人“小青绿”山水画法,以墨线勾勒为主,笔根笔肚等卧笔皴擦运用较少,着重以色彩的轻重及色差变化,表现山川的体量感。这幅画的层次结构较为复杂,敷色技巧和画面收拾整理,与前面介绍的三幅相比,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先生创作时,收拾整理画面十分细致,他习惯对既成画面反复斟酌推敲,不断充实画面的内容,使作品更加苍润深厚,饶有趣味。他曾经说过:“一个高明的画家,收拾画面要能够加

  • 标签: 山水画 画面 空间关系 层次结构 解析 技法
  • 简介:文治山水画技法解析,由80岁高龄的著名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文治讲解,经郑伟建先生记录撰文。老从创作仿古山水画用纸墨色开始,到画树补石、置陈布势,讲解细致、深入浅出,并附画11幅。本刊将陆续刊发文治先生的山水画技法解析,供读者学习、借鉴。

  • 标签: 山水画 解析 技法 文治 松树 画面
  • 简介:文章讨论了章草体和元代章草的复苏、克《急就章》的几种版本以及克在草书中如何体现“章草意识”的,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克书风与明代中后期浪漫书风的关系。

  • 标签: 章草体《急就章》宋克
  • 简介:本文主要考察《采薇图》人物相关的问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画面中人谁为伯夷,谁为叔齐;第二,伯夷叔齐的头饰、衣裳、鞋履:第三,伯夷叔齐的容貌表情、手势、性格等。通过考察这三个方面,来透视李唐对于画中伯夷叔齐在时间、身份、地位上的定位,为我们更清晰地认知李唐为何要画此图打下基础。

  • 标签: 《采薇图》 服饰 人物画 宋画
  • 简介:比较五大名窑对釉色美单一的无限追求与登峰造极,磁州窑黒绘陶艺则表现为受众人群多、市场地域广、传播范围大、风格突出、鲜明多样等特点,尤其是化妆土剔刻工艺和铁锈花黑绘技法的创造并运用,直接把书画艺术移植到陶瓷立体器物上,拓展了绘画载体,丰富了视觉审美空间。两时期磁州窑陶艺作品上的绘画图式简约、空灵、潇散、大胆和奔放与文人画写意重韵的文学思潮相一致,同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整体文化气质。

  • 标签: 磁州窑 文人画 大写意 花鸟画 野逸美 托物比兴
  • 简介:引言:曹,明崇祯及清代顺治年间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江苏盐城人,崇祯时官至中书,入清后,则隐居不仕。工诗善书。书论《书法约言》是曹最重要的书论,也基本涵盖了氏书学思想,也是明末清初时期重要的书论之一。今简单的把《书法约言》中涵盖的曹基本书学观整理归纳,不足之处,不吝赐教。

  • 标签: 书法家 书学观 意义 明末清初时期 书法理论家
  • 简介:北宋中晚期两京地区的墓葬装饰盛行以“祝寿”场景为中心的图像配置形式,其图像元素可与宋代寿诗词相呼应,为我们还原出当时的祝寿仪式。它的形成与传统“寿堂。即生墓的营造有着密切联系,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宋代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这其中既有国家意识的理性对待,也有家族意识的眷念回归,还有情感归宿的根本诉求。因此,中原地区墓“祝寿模式”图像不仅是我国古代墓葬艺术世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宋代士人阶层个体价值、思想观念进步的具体表现。

  • 标签: 宋墓图像 祝寿 寿堂 个体意识
  • 简介:本论文试图通过中国思想与绘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现存最早、流传有绪的刊《梅花喜神谱》为案例探索宋人格物思想对花鸟画的影响,通过对作者伯仁在画梅花过程中格致思想的还原,揭示理学家通过常识外推认识世界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绘画从花鸟、人物到山水用格物来写生并指导绘画实践的过程。

  • 标签: 格致 花鸟画 梅花喜神谱 格物谱
  • 简介:山水画论最早人们推崇的是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此处的云台山,有人以为指的是四川省苍溪县的天柱山。但文中所描述的都出自理想化的构想,与任何真山无关联,其用心主要是以云台山作为道家超度故事的背景,并不在于云台山自身的意味。因此,这并不能算真正的山水画论。而中国真正的山水画论者,不能不推至南朝宋元嘉时期的炳。

  • 标签: 山水画论 《画山水序》 云台山 顾恺之 天柱山 苍溪县
  • 简介:彦军是我看好的青年国画家。近年来,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上,他屡获重要奖项,影响渐广,这和他的颖悟与勤奋是分不开的。他将繁华都市中的时尚女性作为自己的主要描绘对象,造型严谨而又不乏生动,笔墨技法细腻熟稔,设色淡雅冲和,有着清新、雅逸、蓬勃的生活气息与时代特色,

  • 标签: 工笔人物画 笔墨技法 生活气息 国画家 设色
  • 简介:彦军1976年出生,河南人。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攻工笔人物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画院专职画家,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2002年《回音》获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优秀奖;2003年《花样年华》获全国第二届"金彩奖"优秀奖;2004年《新装》参加第二届全国人物画展(纪念蒋兆和诞辰100周年);2005年《暗香》参加第二届"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心曲》获第十六届国际造型展美术特展优秀奖;《第二课堂》参加"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2006年《都市丽影》获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金奖;2007年获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2008年参加全国政协主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河南十人作品展;"京城风韵"邀请展;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展(特邀);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2010年"时代画风"当代工笔画二十家作品展;首届现代工笔画展(特邀)、《重彩画获奖画家作品展》(邀请)。出版有《中国画名家精品粹编——彦军》、《名家名画彦军》、《彦军工笔画精品集》、《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技法丛书》、《唯美新势力——彦军工笔人物画》、《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彦军工笔人物画》、《都市丽影——彦军作品集》等多部画集。

  • 标签: 工笔人物画 都市 唯美 天津美术学院 中国画展 诞辰100周年
  • 简介:一"章草"名称由来章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把带有隶书意味的草书统称为章草,与今草相区别,其中包括汉代刚出现的不带隶书波磔的草书;狭义的说法是指带有隶书波磔的草书。宋人黄伯思则明确指出章草的特点:"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可谓之草。"1章草约在西汉中晚期形成,

  • 标签: 黄伯思 皇象 邓文原 饶介 壮游 分波
  • 简介: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的文史经典,为后世的文化继承与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支撑。这些经典在各个文化艺术领域都有辉煌的表现,工艺美术也不例外。历代工艺美术既有宫廷、官府的大力支持,又有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参与,在这两者的支持下,工匠尽心打造了无数精品,为社会生活提供了艺术享受的美好空间。本期刊发韩倩“清隽·典雅——两工艺美术造型的重要潮流》,文章以宋代工艺美术造作为中心。

  • 标签: 工艺美术 美术造型 两宋 典雅 文化艺术 继承与创新
  • 简介:本文转引自《中国书法会集·秦汉刻石卷》中《秦汉时代的字体》之一节。著名古文字学专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裘锡圭先生的这篇新作,是在研究秦汉字体演进中有关石刻资料部份。(标题是编辑后加的)对《秦泰山刻石》这一书法史上煊赫名作作了实事求是的论证,观点新颖,论据宏富,堪称佳作。特先刊出,以飨读者。

  • 标签: 秦泰山刻石 秦汉时代 书法史 历史系教授 中国书法 裘锡圭先生
  • 简介:本文从"趣时贵书"风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初短暂的"崇王"现象,主要是指从太宗到李宗谔主文之前,在"趣时贵书"的风气下,形成了一个短暂的"崇王"时期。由于太宗个人对于"二王"书法的喜好,导致了仕子们为借书法达到自己做官的目的,利用科举考试之誊录制度尚未实行,吏部铨选之"书判拔萃"的设置等制度漏洞,通过初泛滥的"行卷"途径,来取悦公卿大臣及帝王的审美。最终在李宗谔主文之前的一个时期形成了短暂的"崇王"现象。

  • 标签: 宋初 崇王 趣时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