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慢阻肺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协同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慢阻肺患者58例,分成常规护理组和协同护理组两个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后的治疗有效率、肺功能以及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其中肺功能用FEV1、VCmax和PEF三项指标评价,自我护理能力包括合理饮食、正确用药、适当锻炼等三方面内容。结果协同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以及肺功能都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并且各项评价指标数据间有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将协同护理模式应用在慢阻肺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效果显著,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9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入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SF-36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后6个月时,观察组生活质量SF-36各项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60例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半年后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水平、6min步行试验(6minutewalkingtest,6MWT)距离以及心脏彩超各项指标情况。结果出院半年后观察组患者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高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半年后观察组患者心脏彩超各项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尖瓣舒张期血流E峰与A峰速度比(E/A)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心力衰竭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促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草药敷帖协同川芎泽泻汤运用于对高血压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选择我院80例2017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西医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中医组则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草药敷帖和川芎泽泻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率;控制血压至正常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头晕症状积分、收缩压水平以及舒张压水平;药物安全性。结果中医组治疗效果、控制血压至正常时间、头晕症状积分、收缩压水平以及舒张压水平相比较西医组效果更好,差异显著(P<0.05)。两组未见严重药物不安全性。结论常规西药+中草药敷帖协同川芎泽泻汤治疗高血压可获得较好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120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氨氯地平5mg口服,每日1次;观察组在应用氨氯地平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如2周内血压仍高,将氨氯地平改为10mg/次。观察2组血压及LDL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前血压、LDL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2组收缩压均达标(135±7)mmHg,1mmHg=0.133kPa,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舒张压(80±4)mmHg,对照组(63±5)mmHg;观察组脉压(59±3)mmHg,对照组(69±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低密度胆固醇分别为(2.72±0.36)mmol/L和(1.9±0.4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少,均不影响治疗,观察组未见肌痛、肌炎、ALT升高、肌酸激酶升高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在降低血压的基础上能显著降低脉压差,不良反应轻微,有望成为高血压治疗的重要辅助药物。
简介:摘要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各种不同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引起的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病理生理特征和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发病率较高,容易误诊,漏诊,目前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疾病,收到遗传因素和获得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PTE病人大多数为不完全恢复,但无临床症状;少数解剖、血流动力学完全恢复正常;极少数发展为肺动脉高压。除血流动力学完全恢复病人,其余均伴有肺血管重建,但目前其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明了,深入研究对于临床的诊疗工作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