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判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中的应用效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有效判断提供相应的借鉴以及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的76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移植、骨髓移植、多种干细胞联合移植标本。收集标准为融合基因(BCR/ABL、AML1/ETO)阳性表达,受体的性别需要不一致,或者是满足上述两项条件的,将这些移植标本分为同性别间干细胞移植、不同性别间干细胞移植两个组。同性别间干细胞移植者使用相应的基因探针进行检查。不同性别间干细胞移植者检测需要使用基因探针或者是联合使用XY染色体探针。结果在53例异性allo-HSCT的受者中有,31例供、受者骨髓嵌合率≥99.00%,16例早期嵌合率偏低在81.32%到97.68%,经过随访,嵌合率有了明显的上升,上升到≥99.00%,微量残留病灶(MRD)呈阴性,在接受移植之后,之前的病不再复发。6例早期嵌合率偏低分为为99.00%至100.00%,但是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MRD比例呈上升趋势。23例供、受者性别相同allo-HSCT受者中有16例在进行移植之后没有检测到之前的基因异常情况。3例被检出有少量的残留病灶,在接受免疫抑制剂进行减量治疗或者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之后明显下降,现在还在缓解治疗中。4例在进行移植之后3个月左右出现原来的基因异常情况,在进行复查的时候发现为原病复发骨髓。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操作简单、快捷、准确性高并且还存在很强的特异性,在判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氧浓度对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s,HSCs)凋亡情况的影响,及HSCs诱导分化为人软骨细胞(Humanchondrocyte)的情况。方法将HSCs分别在不同氧浓度下培养分为4个组3%氧气浓度组、5%氧气浓度组、15%氧气浓度组、20%氧气浓度组(作为对照组)。分别培养6小时、12小时、24小时,观察HSCs细胞凋亡情况,并成功将H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结果HSCs培养6小时,5%氧气浓度组的HSCs凋亡率最低,3%和5%氧气浓度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s培养12小时,5%氧气浓度组的HSCs凋亡率最低,5%和15%氧气浓度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s培养24小时,5%氧气浓度组的HSCs凋亡率最低,3%和5%氧气浓度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6小时、12小时、24小时,氧浓度变化与流式细胞仪检测HSCs凋亡率均具有相关性(P﹤0.01)。HSCs在体外成功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结论不同氧浓度对HSCs的凋亡有影响。5%氧浓度能抑制HSCs的凋亡。在特定条件下,HSCs在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护理模式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口腔黏膜炎(OM)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口腔黏膜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程序化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炎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1/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0%(11/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口腔黏膜炎患者实施程序性护理,能够显著缩短患者口腔黏膜炎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当中运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恢复血小板的促进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进入本院施行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7例患者,将其随机划分成观察、对照两组,观察组40例从移植+1天起于皮下注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待血小板实际计数达100×109/L为止。对照组27例除常规用药外,不增用其他药物。经探究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开展成效,评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使用疗效。结果观察组病人移植+10天BPC的最大值是130×109/L,对照组的是40×109/L。两组病例BPC恢复到100×109/L时,观察组累计恢复率是88.3%;对照组的是68.7%;观察组恢复时间平均是(10±4)d,对照组的是(20±6)d。评估得知,观察组各项BPC恢复指标都优越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rhTPO用于治疗Allo-HSCT根治过程中出现血小板显著减少的病人,能改善病人BPC总体恢复情况,效果较突出。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大剂量化疗加手术并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IV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并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治疗方法,干细胞动员与采集是决定造血重建的重要因素,由于儿童本身个体的特殊性,在动员与采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使采集能顺利进行,降低不良反应,我们为采集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护理。方法使用德国费森尤斯公司COM.TEC连续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采集造血干细胞。结果30例患儿通过采集前给予家长和患儿对整个过程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在采集的全过程给予密切的监护,不需要镇静与麻醉,操作简单、损伤小,经医护配合,均顺利完成干细胞采集。采集效率均得到CD34+>2.0×106/kg患者体重的干细胞。所有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在移植后8~14d均植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干细胞脑移植治疗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具体手术方法。方法选取脑出血手术治疗后有神经功能障碍同时需要行颅骨修补的患者3例,在颅骨修补的同时打开硬脑膜,将患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生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原手术区脑软化灶与正常脑组织交界处靠近皮层动脉处和脑软化灶的中央部位并行颅骨修补,术后对患者进行肌力、肌张力测定和头颅MRI检查。结果接受治疗的3例患者语言功能和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都得到好转,尤其是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症状改善明显,行干细胞脑移植患者颅脑MRI图像也提示脑软化灶有缩小,未见干细胞移植区有细胞“成瘤”样征象。结论自体干细胞脑移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本组病例还存在标本数较小、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不能排除由于颅骨修补后颅腔物理环境稳定对恢复的有益作用和移植入脑损伤区的自体神经干细胞存活后与周围脑组织形成的关系无法提供组织学依据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脐血干细胞定向培养细胞免疫的意义。方法收集30例早产儿,留脐带血标记后进行分离、诱导、分化、扩增培养,培养前后监测早产儿脐血的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培养前CD3(60.32±5.67)%,CD4(24.88±5.02)%,CD8(18.43±4.07)%,CD4/CD8(1.25±0.25)%。培养后分别为(70.32±5.71)%,(58.88±5.21)%,(26.43±4.08)%,(2.01±0.25)%。t检验,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早产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脐血干细胞可定向培养细胞免疫体系,为干细胞移植作好准备。
简介:摘要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内存在一群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对抗放、化疗的根源。目前,鉴定肿瘤干细胞最权威的方法是确定肿瘤干细胞的特异细胞表面标志。CD133作为一种干细胞标记物在多种实体肿瘤,如肝癌、结肠癌、脑肿瘤、肺癌和前列腺癌及B16黑色素瘤等肿瘤中得到证实,大量研究发现,CD133+肿瘤细胞与肿瘤发生、侵袭、转移、耐药及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随着对肿瘤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胶质瘤、结肠癌等肿瘤中发现CD133-肿瘤细胞也具有致瘤性、耐药性等干细胞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