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产程中胎儿头位不正与产程进展的关系,探讨使用导乐球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加速产程进展,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将139例单胎头位,分娩过程中发生持续性枕后(横)位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在活跃早期使用导乐球,适时联合手转胎头术;对照组69例未加以干预。结果观察组产妇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产程进展时间、分娩方式、产妇的耐受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诊断头位不正,适时使用导乐球并行徒手旋转胎头,对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痛苦,减少母儿损伤,降低剖宫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得出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符合生理解剖特点和美容要求,远期效果良好,是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的有效方法;对于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缩短术后患者反应轻,眼睑弧度自然流畅,没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亦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影响牙列拥挤矫正后稳定性相关因素的探究与分析。方法从近年来在我院进行牙列矫正的患者100名。采用牙弓测量和头颅测位片方法进行测量,并用PAR指数的数据评估分析。结果上前牙不齐指数平均值由治疗前(11.2±5.03)mm减至为(2.25±1.32)mm,随访增至为(3.45±1.52),下前牙不齐指数治疗前平均值为(7.24±4.02)mm,治疗后为(1.70±1.08)mm,随访又增值为(3.92±1.80)mm。治疗后加权PAR值减少83.98%,保持后减少69.98%。1结论上前牙矫正后的稳定性相对于下前牙稳定性较低,且在随访时尤为明显。影响牙列拥挤矫正后稳定因素与性别、下切牙的宽度、位置以及颌骨矢状向都有显著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13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9例。观察组在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照组行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并在术后半年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48%,对照组62.3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鼻腔粘连,3例发生鼻中隔穿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临床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对胎方位进行矫正,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120例来我院进行产检的初产妇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不进行体位指导,观察组对产妇进行体位指导,观察两组产妇生产情况、生产方式以及产程、新生儿状况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根据所记录数据可以得出,观察组中有47例产妇进行自然分娩,阴道分娩率为78.33%,对照组中仅有19例,阴道分娩率仅为31.67%,P<0.01;两组进行剖宫产产妇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各指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产程比较,观察组整体情况更佳(P<0.01);两组新生儿评分比较,P>0.05。结论在产程中通过指导产妇改变体位以对胎方位进行矫正,可有效帮助产妇顺利生产,减少难产情况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法矫正与星状神经阻滞在治疗交感型颈椎病过程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对象为交感型神经病患者86例,病例收治时间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之间,按照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接受手法矫正治疗的矫正组(n=43)和接受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的阻滞组(n=43)。结果矫正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后颈椎功能评分与阻滞组患相比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手法矫正的运用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颈椎功能,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星状神经阻滞治疗,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