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32例不典型硬下积液病例的诊治经过,探讨心得体会、并结合文献复习,对于硬下积液的诊治进展和新认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选取我科自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总计32份不典型硬下积液病例,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41.2±2.5岁);纳入标准有头痛头晕、偏瘫或意识障碍等等神经功能影响症状,并且CT示有颅内硬下积液,量>20ml,可伴有或不伴有侧脑室、第三四脑室扩大,除外标准原发性脑萎缩硬下腔隙扩大者、生理性脑叶缺失、蛛网膜囊肿、单侧无症状性硬下积液。回顾性分析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别有加压包扎、体位和药物治疗、腰穿及腰大池引流、颅骨修补并硬下-腹腔分流术、钻孔外引流等措施。结果17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好转,15例行手术治疗。有1例患者术后迟发硬下积液,二次手术后行脑室外引流并外侧裂积液处穿刺外引流术,预后欠佳。结论不典型硬下积液成因复杂,发展及转归情况不规律,临床治疗措施及效果个体差异性亦很大,诊断后需尽量明确发生原因,研究其形成机制,评估后根据个体性差异具体制定治疗措施,而不拘泥于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 标签: 颅内积液 硬膜下积液 钻孔引流 硬膜下-腹腔分流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营养条件对大肠埃希菌生物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3株大肠埃希菌(25922),均对其实施血平板培养。在分别在复温30min、1h以及6h的营养条件下对其生长情况,尤其是生物形成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复温30min后,大肠埃希菌菌落有所生长,在复温1h后的菌落数量最多,在复温6h后菌落数量有所下降。并且在使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查后显示,在复温1h后的生物厚度明显高于复温30min以及复温6h,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复温1h的营养条件下,更有利于大肠埃希菌生物形成。

  • 标签: 不同营养条件 大肠埃希菌 生物膜形成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聚乳酸脂对于防止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皮瓣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间在院具有去骨瓣减压术适应症的患者82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原则将上述82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于颅骨缺损处的硬脑膜和皮瓣之间放置聚乳酸脂,用于防止手术后的皮瓣和硬脑膜发生粘连。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不放置聚乳酸脂。6个月后均再行颅骨修补术,观察两组患者发生皮瓣粘连的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皮瓣粘连率显著小于对照组(12.5%vs71.4.%),并且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也较对照组短,同时术后并发症也较对照组少,上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的患者放置聚乳酸脂,术后无排斥反应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结论研究表明,在进行去骨瓣减压术时,放置聚乳酸脂于皮瓣和颅骨缺损处的硬脑膜之间,可以有效的防止再行颅骨修补术时发生皮瓣粘连的情况,同时还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聚乳酸脂膜 颅骨修补术 术后皮瓣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口腔修复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9月收治的28例牙种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1组和A2组各14例,在对患者施以牙种植术期间以及完成植骨治疗后,A2组患者利用Bio-Guid生物对患者完成口腔修复材料引导骨再生工作;A1组患者利用海奥口腔修复材料对患者完成口腔修复材料引导骨再生工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2组牙种植患者平均植骨厚度为(2.32±0.42)毫米,平均骨厚度为(2.12±0.13)毫米;A1组牙种植患者平均植骨厚度为(2.69±0.79)毫米,平均骨厚度为(2.50±0.59)毫米;A1组同A2组牙种植患者在平均植骨厚度以及骨厚度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合理采用海奥口腔修复材料施以引导骨再生治疗,在将植骨厚度和骨厚度加以理想修复的基础上,可以显著降低修复不良反应的现象,从而优化牙种植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口腔修复膜材料 牙种植 骨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术后发生硬下积液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我院外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例由于颅骨损伤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并在术后检查为硬下积液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影像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恢复良好,有3例患者处于中残,有2例患者处于重残,有1例患者处于植物生存状态。结论对于颅骨损伤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并在术后检查为硬下积液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并给予适当的处理,防止其发展为脑积水。

  • 标签: 颅脑外伤 去骨瓣减压术 硬膜下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吗替麦考酚酯对原发性性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80例的原发性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环磷酰胺、强的松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吗替麦考酚酯、强的松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原发性性肾病有很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吗替麦考酚酯 原发性膜性肾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人工破引产与气囊扩张助产术的手术步骤和手术方法。方法阅读相关的文献、书籍,总结人工破引产与气囊扩张助产术的手术步骤和手术方法。结论在分娩过程中实施正确的引产和助产术对分娩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引产 助产 步骤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已选定本院诊治的98例特发性黄斑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时不同的方案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前者56例行玻璃体手术,后者42例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视力恢复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视力恢复总有效率96.43%比对照组78.57%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19.05%(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可促进患者视力恢复,且安全性高,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玻璃体手术 效果 特发性黄斑前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慢性硬下血肿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行慢性硬下血肿术的30例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结果低于对照组13.33%,相对比,P<0.05。结论给予老年慢性硬下血肿术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将并发症发生情况减少,促使患者早期康复,值得应用。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冲洗引流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孕酮及β-HGG在早期胚胎停育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因早期胚胎停育就诊的患者91例及该期间在我院行正常产检的健康妊娠者91例,分别在两组受试者停经后5周、7周、9周及11周清晨空腹抽血检测其体内的孕酮及β-HGG含量,比较两组指标统计学差异。结果随着孕周增加,健康组体内的孕酮及β-HGG含量显著增加,明显高于早期停育组,此外早期停育组的孕酮在停育后体内含量下降。结论孕酮及β-HGG的检测,能在早期停育时及时作出诊断,避免不必要的保胎治疗,并及时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调理及治疗,为其日后妊娠做准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血清孕酮 &beta -HGG 早期胚胎 停育 诊断价值
  • 简介:(楚雄州武定县人民医院云南楚雄651600)摘要目的观察缩宫素引产与人工破加缩宫素引产在晚期妊娠引产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8例孕晚期未临产因某种原因需终止妊娠者,随机分为两组,I组单纯静脉使用缩宫素;II组人工破,半小时后加用缩宫素。观察两组用药后规律宫缩出现的时间及分娩结局。结果II组出现规律宫缩时间平均1.5小时。阴道分娩81例,剖宫产3例;I组出现规律宫缩时间平均24小时。阴道分娩68例,剖宫产16例。结论人工破加缩宫素引产可以增加产妇对缩宫素的敏感度,缩短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 标签: 晚期妊娠 缩宫素引产 人工破膜Artificial broken membrane Canada shrinks the palace element to induce labor in the later period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半椎板入路切除髓外硬下肿瘤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2013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100例髓外硬下肿瘤病例进行分析,基于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通过半椎以及全椎板开窗入路方式进行肿瘤全切除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以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以及住院之后的时间、下床时间、术后术疗效以及术后脊柱稳定性均要高于对照组,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椎板入路切除髓外硬下肿瘤的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具有效果良好、创生小且康复快的特征,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半椎板入路切除 髓外硬膜下肿瘤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穿刺引流加尿激酶血肿腔灌洗治疗亚急性硬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22例亚急性硬下血肿进行穿刺引流加尿激酶血肿腔灌洗治疗。结果22例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1d。随访0.5~2年,复发1例。结论穿刺引流加尿激酶血肿腔灌洗治疗亚急性硬下血肿简单有效,较传统钻孔引流术疗效更加优越。

  • 标签: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穿刺引流 尿激酶血肿腔灌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局麻下直切口开小骨窗治疗慢性硬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3月到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硬下血肿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麻下直切口开小骨窗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中56例治愈,并且手术后复查结果显示血肿量明显减少,患者经后续治疗出院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并且各项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手术后对患者进行1~3个月随访复查并未发生复发的情况。剩余4例患者中2例在出院后3个月左右出现复发的情况,另外2例患者手术后脑组织膨出回位较差,临床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局麻下直切口开小骨窗治疗慢性硬下血肿的效果较好,患者手术后治愈率较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直切口开小骨窗 慢性硬膜下血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雷公藤多甙、环磷酰胺治疗性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0年至2016年前来就诊的性肾病患者中抽取6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两组(n=30),研究组采用雷公藤多甙治疗,参考组使用环磷酰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所有指标的数据情况以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所有指标数据以及总有效率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尿总蛋白(0.20±0.13)血清白蛋白(42.20±1.30)、参考组尿总蛋白(0.79±0.42)血清白蛋白(40.03±5.11),研究组所有指标恢复情况与参考组相比效果更为显著,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87%>63%)。结论雷公藤多甙和环磷酰胺治疗性肾病患者疗效情况相比较,雷公藤多甙治疗效果更好,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雷公藤多甙 环磷酰胺 膜性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亚急性、慢性硬下血肿治疗的过程中,使用YL-1型针穿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40例亚急性、慢性硬下血肿患者采用YL-1型针穿刺治疗,针对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持续观察,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本次纳入研究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40例患者经过治疗1次引流治疗得到恢复,患者的引流治疗时间为2.5~5.0天,经过治疗患者均顺利恢复,且恢复良好。结论YL-1型针穿刺治疗亚急性、慢性硬下血肿临床分析发现,其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情况,治疗操作相对简单,同时对于患者创伤较小,利于患者恢复,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YL-1型针 穿刺治疗 亚急性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下血肿的影像特点,评估CT复查或MRI检查在特殊部位硬下血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大脑镰、小脑幕硬下血肿CT或(和)MRI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38例通过CT复查或MRI检查确诊的大脑镰、小脑幕硬下血肿中CT初诊有18例未作出准确诊断。CT复查或MRI检查共诊断大脑镰硬下血肿22例,影像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波浪形或弧形的带状密度(或信号)影;小脑幕硬下血肿16例,影像表现为新月状影4例、U形影3例、片状影4例,部分累及大脑镰后部5例,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下血肿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初诊有一定局限及误诊可能,CT复查或MRI检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 标签: 血肿 硬膜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期更换贴对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方法将6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每周更换2次贴,对照组每周更换1次贴,比较两组置管病例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仅1例发生Ⅰ度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Ⅰ度6例,Ⅱ度3例,Ⅲ度1例。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观察发现定期更换贴对预防机械性静脉炎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可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PICC置管 贴膜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预防慢性硬下血肿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行慢性硬下血肿手术的3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有2例患者出现颅内血肿,癫痫、脑脊液漏及肺部感染均为1例,观察组患者出现颅内血肿、脑脊液漏及肺部感染者均为1例,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相对比,P<0.05。结论给予慢性硬下血肿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会出现并发症,但给予循证护理,可降低发生率,值得借鉴。

  • 标签: 循证护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预测脑梗塞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和病人对该病的警惕性,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方法对年龄在5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病人,均对其做颈动脉彩超检查,发现颈动脉内中增厚≥1.3mm者为阳性组,并与颈动脉彩超检查无阳性发现者比较,追踪观察3年脑梗塞的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彩超检查阳性组共68例,3年内发生脑梗塞21例,发生率为30.9%,颈动脉彩超检查阴性组198例,3年内发生脑梗塞12例,发生率6.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年龄在50岁以上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病人,颈动脉彩超检查对预测脑梗塞的发生有帮助,且方法简便易行,为无创性,可在基层医院推广,更能广泛地接触社会群体,有利于脑梗塞的预防。

  • 标签: 脑梗塞 高血压 颈动脉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