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氨溴索经超声雾化和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自2011年6月~2011年11月收治的500例小儿肺炎患者进行氨溴索雾化治疗,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50例;A组氨溴索采用超声雾化方式,B组氨溴索采用氧气雾化方式,观察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和消失时间,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显效130例,有效50例,无效70例,总有效率为72.O%;B组显效160例,有效55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86.0%;B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患者的咳痰消失时间、气促缓解时间以及治疗时间均比A组显著缩短,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经氧气雾化治疗小儿肺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利用筛检试验的方法评价心电图P波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性及临床应用潜力。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应用筛检试验的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将心电图定位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X线片进行比较,计算其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实用性指标,并计算P波高度和P/R比值的平均数及95%的置信区间,从而对导管尖端位置作出较准确地判断。结果:利用心电图技术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灵敏度98.95%,特异度71.43%,约登指数0.70,假阴性率1.05%,假阳性率28.57%,粗符合率为97.06%,阳性似然比3.46,阴性似然比0.01,阳性预测值为97.92%,阴性预测值为83.33%,心电图定位技术前后两次结果的Kappa指数值为0.90,P波高度为(0.92±0.37)cm,95%置信区间为0.84~0.99,P/R比值为(0.78±0.45)cm,95%置信区间为0.69~0.87,通过对指标的量化为P波的判断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客观依据。结论:心电图技术可以较精确的定位三向瓣膜导管尖端位置,可靠性和实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21年2月开始,对80例确诊的PICC置管患者建档并展开实验,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穿刺定位措施,研究于2022年2月结束。实验期间,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中接受超声下PICC置管;而另外40例患者则接受的是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记录为观察组。结合观察两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并对患者的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中出现脱管、移位、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中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分别是95.0%和5.0%,对照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则分别是70.0%和30.0%,进行组间比较的差异显著(P<0.05)。随访显示,在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有3例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对照组中4例导管移位,4例导管脱落,还有5例导管堵塞,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PICC置管的患者采取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避免出现尖端异位的情况,避免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的情况,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推广价值高。
简介:目的探讨索拉非尼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方法对10例使用索拉非尼口服化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护理,尤其是手足综合征、皮肤反应的预防与护理及高血压的护理和消化系统症状的观察与护理。结果治疗期间,仅1例前列腺癌患者在服药8个月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足综合征8例,消化道症状7例,疲劳7例,血压升高6例,皮肤反应3例。结论索拉非尼除具有与其他化疗药物相似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全身反应等,还包括手足综合征、皮肤反应、血压升高及腹泻等;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胃溃疡应用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对比和记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1年2月到2022年1月期间确诊并且收治的138例胃溃疡患者,依据对照研究分析性原则,将其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分组依据为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每组各自69例胃溃疡患者。对照组患者对其采取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对于其应用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进行观察、对比和记录。结果;本文观察组中胃溃疡患者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治疗后取得了更好效果,症状积分显著降低,优于本文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相对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胃溃疡应用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的效果比较研究中发现,埃索美拉唑的应用治疗效果显著更好,值得在临床中持续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内心电图引导 PICC尖端定位在血液肿瘤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接受 PICC置管治疗的 82例血液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41例,通过心电图引导 PICC实行尖端定位;对照组 41例,实施 B超引导 PICC实行尖端定位传统穿刺法。对比两组尖端定位的费用、操作时间、导管尖端位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率为 2.4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12.20%;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导管尖端位置到上腔静脉下 1/3处占 95.12%远高于对照组的 31.71%;观察组置管准确率 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 80.49%, PICC尖端定位平均费用( 3.82±1.47)元低于对照组( 84.56±3.93)元,平均操作时间( 15.87±1.94)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 29.13±2.38) min,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静脉内心电图引导 PICC尖端定位应用在血液肿瘤患儿时,可有效提高置管精确度和安全性,降低置管时间和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角色定位以及误区分析对门诊导诊分诊护士工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门诊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间门诊导医分诊护士的工作展开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法、自我评估法等记录工作现状,统计角色定位的问题与误区;同时于2020年6月开始对门诊导医分诊护士工作进行创新,总结实施前后门诊导医分诊护士的工作质量情况。结果:门诊导医分诊护士的角色定位问题与误区主要包括:就诊秩序管理角色问题、协调角色不到位等。在实施新的工作模式之后,门诊导医分诊护士的工作质量有显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就诊时间缩短、就医环境满意,实施前后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阶段门诊导医分诊护士在角色定位管理上还存在一定不足,在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诊环境,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