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iticodontogenictumor,KCOT)开窗减压术后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对比观察22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开窗减压术前及二期刮治术后组织学的改变,内容包括上皮形态、上皮及纤维层厚度、纤维层炎症浸润程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5%的病例开窗后上皮层不全角化消失同时出现钉突状增生;开窗后衬里上皮及纤维囊壁层明显增厚(P〈0.05);纤维层内炎症浸润程度显著加重(P〈0.05)。结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在开窗减压术后表现出衬里上皮及纤维囊壁显著增厚和纤维层内炎症细胞浸润加重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其具体机制及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的牙(牙合)特征及其与颅面形态的关系.方法下颌偏斜患者31例(男9名,女22名),年龄12~26岁,平均年龄18岁.通过D.02-L3DSCANNER三维牙颌模型激光扫描仪获得牙(牙合)三维特征,测量下颌偏斜畸形患者的头颅后前位片获得颅面骨骼特征,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的上下颌牙弓不对称,下颌偏斜侧的spee曲线(2.06±1.05)mm明显大于非偏斜侧(1.76±0.82)mm,P=0.038,上颌牙冠偏斜侧相对与非偏斜侧更为颊倾,下颌偏斜侧牙冠要相对舌倾,颏点的偏斜是一能有效衡量牙弓后部牙冠倾斜度差异以及(牙合)平面倾斜度的骨骼测量指标.结论下颌偏斜患者表现出独特的骨骼和牙(牙合)特征,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
简介: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正畸治疗前病例8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一下颌平面角)大小为分组标准:FMA〉32°为高角型.FMA〈22°为低角型.FMA在22°-32°为均角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右侧上下尖牙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尖牙牙轴与腭侧骨皮质的夹角、上尖牙根尖至腭侧骨皮质的距离、上尖牙旋转角度以及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尖牙牙轴与骨皮质的夹角及距离、下尖牙颊腭侧牙槽骨高度、下尖牙腭侧旋转角度和总旋转角度、下尖牙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存在差异。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颌面部对称性,探讨颈部肌肉功能异常对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期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20例(男14,女6),拍摄头颅后前位定位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颌面结构形态、位置的对称性。结果面中部、面下部中线均偏向患侧(P〈0.01),患侧面部高度、上颌骨垂直高度、下颌骨体长度均较对侧小(P〈0.01),乳突发育优于对侧;患侧髁突、颧弓较对侧偏外(P〈0.01),颧弓相对于颞部塌陷(P〈0.01);同时发生下颌骨向患侧的旋转移位,加重了下颌骨的不对称畸形。结论先天性肌性斜颈可以导致儿童早期发生颌面部发育不对称,颈部结构与功能对儿童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简介:目的:研究江苏地区正常青少年上唇形态并建立上唇三维方向相关测量值。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受试者104例拍摄锥形束CT和正面相照片。上唇的厚度应用MIMICS10.0软件直接测量,上唇的高度、宽度及唇红高度用数码照相一计算机辅助测量法测量。选择30个测量标记点,对被研究者的18个线距进行测量。数据由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结果:上唇指标的三维正常参考值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大部分有统计学差别,且男性组的所有测量指标都高于女性组。不同年龄组相比表明上唇的高度、宽度及上唇基部厚度的测量指标有随年龄增加趋势,但上唇游离处的厚度却有变薄的趋势。对称性研究发现,左、右唇宽度的差值为2mm,唇峰处唇红高左右差别均值仅为0.4mm。按差值比例计算得到上唇在横向的不对称程度最大,其次为厚度,最小的为高度。结论:建立了上唇三维方向的正常参考指标,所有指标的均值男性大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除唇游离处的厚度有变薄趋势外,上唇的高度、宽度及上唇基部厚度均有增加趋势;上唇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水平向。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不同表面形态的种植体与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寻找一种更有利于种植义齿长期稳定性的种植体表面形态设计奠定基础。方法对2307例(3652枚)种植体进行追踪观察0.5~10年.分析比较不同表面形态种植体之间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种植体长度因素。结果发生种植体周围炎35例,发生率0.96%。其中负重前发生种植体周围炎26例,负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9例。大颗粒喷砂酸蚀(SLA)表面、钛易耐(TiUnite)表面及可吸收性喷砂介质(RBM)表面形态的种植体其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光滑表面形态的种植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年龄和性别对于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7,P=0.08)。10~12mm种植体显示出了更高的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结论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粗糙表面形态的种植体;年龄、性别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目前的研究并不能认为种植体的长度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简介: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区根管横截面的形态。方法选择15个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牙11个,双根牙4个),利用Isomet低速金刚砂切片机,在距解剖根尖1、2、3、4、5、6mm处垂直牙体长轴切割。然后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利用PhotoshopCS8.0软件测量各截面根管的颊舌径和近远中径,按标准记录根管横截面的形态。结果共获得切片111个,根管共138个,其中长椭圆形根管发生率为42.0%。单根管牙的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以长椭圆形根管形态为主,其发生率向根尖降低;双根牙的颊根管颊舌径大多小于近远中径,但腭根管颊舌径均大于近远中径,长椭圆形根管发生情况更复杂。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区根管横截面形态复杂,可能影响根管治疗的质量。
简介:目的:评估边缘形态与粘接剂两种因素对全冠边缘适合性的影响,并探讨两种因素对全冠边缘适合性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制作预备体长6mm、直径10mm、聚合度12°的树脂模型60个,按不同边缘形态随机平均分为2组,每组模型进而被随机平均分为3个小组。每一模型进行四点标记,常规制作钴铬金属全冠,按标记点就位。边缘形态(因素A)选取2种:A1为凹面肩台,A2为直角肩台;粘接剂(因素B)选取3种:B1为聚羧酸锌水门汀粘接剂(ZPCC),B2为CX玻璃离子水门汀粘接剂(GIC),B3为RelyXUnicem树脂水门汀粘接剂(RC)。按照A1B1、A1B2、A1B3、A2B1、A2B2、A2B3分别对6组金属全冠进行粘接处理,每个金属全冠均采用10kg载荷加压至粘接剂完全固化。每个金属全冠在代型上粘接前后分别用SMZ745T体视显微镜于四个标志点处对边缘终止线到冠边缘外侧之间的垂直边缘缝隙进行拍照,用Image-ProPlus6.0软件系统进行测量,计算粘接前后冠边缘缝隙的浮升量,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粘接后A1B1、A1B2、A1B3、A2B1、A2B2、A2B3六组边缘浮升量分别为(64.84±35.62)、(47.47±28.27)、(107.78±56.91)、(69.68±39.44)、(58.44±38.39)、(131.90±66.18)μm。A1B2组边缘浮升量变化最小,A2B3组最大。边缘形态不变时,应用不同粘接剂粘接时的样本浮升量两两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同一种粘接剂时,不同边缘形态的样本浮升量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形态和粘接剂两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对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考虑到边缘适合性,边缘形态与粘接剂相互之间对边缘适合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临床上铸造金属全冠修复时,建议选择凹面肩台并选用CX玻璃离子水门汀粘接剂粘接。
简介:目的研究骨性Ⅲ类成人患者唇颏部软组织形态特点及不同手术方式后软组织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成年骨性Ⅲ类手术治疗患者94例,其中单纯下颌手术31例,单纯上颌手术10例,双颌手术53例.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对术前不同性别软组织形态及不同手术方式唇部软组织改变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男女骨性Ⅲ类成人患者在上唇长度、颏唇沟的深度及颏唇沟角度上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后退手术组患者下唇厚度、下唇长度、颏唇沟深度、下唇倾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均有显著性变化.上颌前徙手术组患者上唇部软组厚度、上唇长度、鼻唇沟深度、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也有显著性变化.双颌手术组上下唇软组织厚度、上下唇长度、颏唇沟深度、上唇倾角、鼻唇沟角、下唇倾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均有显著变化.结论男女骨性Ⅲ类成人手术患者唇部软组织厚度差异不大,在唇长度及颏唇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双颌手术较单颌手术而言,能同时对上下唇部软组织形态加以改善,适合鼻唇、颏唇形态均不佳的患者.
简介:目的:探究多巴胺与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对成骨细胞MC3T3-E1初期粘附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多巴胺改性、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改性的玻片和空白玻片上培养MC3T3-E1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体式显微镜分别观察MC3T3-E1细胞早期粘附形态。结果:MC3T3-E1细胞在三组玻片上培养1、3、7d的增殖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空白玻片组,MC3T3-E1细胞在多巴胺以及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组上铺展、粘附形态更好。结论:多巴胺促进成骨细胞粘附,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同样是理想的促粘附手段。两者在骨组织工程中是良好的表面改性手段。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表面形态种植体周围炎症的病变程度,探讨种植体表面形态与种植体周围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将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和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植入Beagle犬下颌,并建立犬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3个月后测定各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观察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程度、组织切片分析其炎症程度。结果:临床检查见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周缺损深度大于螺纹圆柱形种植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周探诊深度小于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周探诊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组织形态学检查表明螺纹圆柱形组种植体颈部牙槽骨吸收不如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组明显。结论:种植体表面形态与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病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比螺纹圆柱形种植体的周围炎更明显。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牙本质肩领形态及纤维桩的长度对患牙抗折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0颗新近拔除的单根下颌前磨牙,经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8组,每组10颗.A1组:牙本质肩领-无纤维桩,A2组:牙本质肩领-5mm纤维桩,A3组:牙本质肩领-7mm纤维桩,A4组:牙本质肩领-9mm纤维桩;B1组:无牙本质肩领-无纤维桩,B2组:无牙本质肩领-5mm纤维桩,B3组:无牙本质肩领-7mm纤维桩,B4组:无牙本质肩领-9mm纤维桩;所有样本经复合树脂堆核后进行烤瓷冠修复.使用万能材料测试机对样本进行抗折强度测试,并采用SPSS13.0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牙本质肩领组的患牙抗折强度显著高于无牙本质肩领组(P.<0.05),牙本质肩领组患牙抗折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为A4>A3>A1>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牙本质肩领组患牙抗折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为B4>B3>B2>b1,B1-B2组,B3-B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量保留剩余牙体组织,来提高根管治疗后患牙的抗折强度.当无牙本质肩领存在时,可通过增加纤维桩的长度来增加修复体的固位力,并提高其抗折强度.
简介:目的:探讨即刻种植联合组织清理术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1只成年杂种犬,建立动物模型,行即刻种植。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3个月后进行烤瓷冠修复。修复后1个月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观察3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变化。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3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愈合情况均呈现良好水平,其中,唇侧黏骨膜滑行组修复效果较其余2组差,主要与生理解剖结构被破坏有关。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及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一次手术关闭创面,减少愈合负担,并对周围软组织形态不良影响较少。3组种植体龈沟探诊深度在修复前、后无显著差异;修复1个月后,3组牙龈指数均显著高于修复术前(P〈0.05),其中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附着龈宽度比修复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即刻种植联合周围组织清理技术对于周围软组织修复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取得明显的种植美学修复效果。
简介:目的通过三维测量CT的方法来研究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髁突的形态及位置特征。方法对6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17.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偏斜组偏斜侧髁突冠状面-CP、髁突水平面-CP、髁突矢状面-FH大于非偏斜侧,髁突水平面-FH、髁突矢状面-MSP、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外斜面长度小于非偏斜侧。结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的髁突形态与位置存在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偏斜侧髁突高度、内外径和外斜面长度小于偏斜对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