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从18株黑曲霉菌株中,筛选得到产内切菊粉酶酶活最高的一株菌株,编号为08013,酶活为3.01U/mL。用低能离子束N~+对选育出的黑曲霉菌株进行诱变研究,当N~+注入能量为10Kev,注入靶室的真空度为10~(-3)Pa,脉冲剂量为10~(14)N~+/cm~2s,N~+注入剂量为60×2.6×10~(13)N~+/cm~2时,筛选出一株内切菊粉酶酶活最高的菌株,编号为08-DT-60-09,酶活为4.20U/mL,比出发菌株的酶活提高了39.53%。

  • 标签: 内切型菊粉酶 黑曲霉 低能离子束 诱变
  • 简介:目的了解山东地区肉鸡养殖环节大肠杆菌的分布情况,初步揭示山东地区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规律和特征,为该菌的分子溯源及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山东地区2000—2012年肉鸡养殖场分离的42株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用13种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及多位点序列分(MLST)两种分方法对菌株进行分析。结果PFGE方法可分为34个带型,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60%~100%,带型比较分散,未发现绝对优势的带型;MLST方法得到18个序列(ST),菌株的7个管家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耐药性结果显示,42株菌均为多重耐药,对氨苄西林(AM)、复方新诺明(SXT)和氧氟沙星(NOR)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7.62%、92.86%和90.48%。结论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中大肠杆菌耐药谱较广,耐药现象比较严重,菌株基因呈多态性,菌株分布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区性。

  • 标签: 大肠杆菌 耐药性 脉冲场凝胶电泳 多位点序列分型 食源性致病菌
  • 简介:目的采用PCR法扩增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肠毒素基因以了解该菌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比较食物中毒和食品监测来源菌株中肠毒素基因检出率差异。方法合成sea、seb、sec、sed和see五种肠毒素基因特异性引物,用常规PCR方法扩增食物中毒和食品监测来源菌株中各自肠毒素基因,同时采用mini-VIDAS检测食物中毒来源菌株中肠毒素。结果110株菌株中有30株检出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27.3%,肠毒素基因阳性菌株均只检出1种肠毒素基因。其中来自2起食物中毒的14株菌株均检出seb肠毒素和相关基因,检出率为100%。来源于食品监测样本的96株菌株中有16株检出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16.7%,包括sea4株、seb2株、sec4株、sed6株。结论在宁波市食品监测中所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携带的肠毒素基因主要有sea、seb、sec和sed四,而seb肠毒素是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所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基因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安全
  • 简介:利用溶胶-凝胶法,将磷钨酸(Keggin)负载于SiO2上,制备出负载催化剂PW(12)/SiO2,并采用XRD、N2吸附-脱附、FT-IR、TG-DTA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将其用于催化合成尼泊金丁酯,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表明:催化剂具有较大的孔径、孔容及比表面积,且负载后PW(12)的Keggin结构不变。当醇酸摩尔比为3∶1,PW(12)负载量为30%,催化剂用量为4%,反应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3h,酯收率可达85.6%。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催化性能稳定。

  • 标签: 溶胶-凝胶法 磷钨酸 SIO2 负载型催化剂 尼泊金丁酯
  • 简介:目的探讨香港海鸥菌分子分方法,了解广西水产品监测所分离的香港海鸥菌的相关性。方法以NotⅠ限制性内切酶对2005年分离的香港海鸥菌酶切后进行脉冲电泳,用BioNumerics5.1聚类分析获得电泳图谱。结果7株香港海鸥菌分为6个分子,其中从南宁分离的与从河池分离的2株香港海鸥菌高度同源,相似度达100%。结论PFGE可应用于香港海鸥菌分子分,有助于发现香港海鸥菌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水鸟可能是香港海鸥菌传播环节的一种重要媒介。

  • 标签: 香港海鸥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分子分型 食源性病原菌 媒介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酒精暴露下对人原代培养肝细胞中CYP2E1依赖的毒性作用和氧化损伤.方法分离培养人原代肝细胞,以25~100mmol/L乙醇作用于人原代肝细胞9h及100mmol/L乙醇作用于人原代肝细胞0~24h后,检测人原代肝细胞中CYP2E1的含量,并研究100mmol/L乙醇作用于人原代肝细胞0~24h后,天冬氨酸转胺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的释放量及肝细胞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急性酒精暴露导致人原代肝细胞中CYP2E1的释放增加,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在100mmol/L乙醇作用下,AST和MDA明显升高,在0~24h内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而GSH含量在6h后明显降低.结论100mmol/L乙醇急性暴露可导致人原代培养肝细胞明显的氧化损伤,这种损伤与CYP2E1活性的变化直接相关.

  • 标签: 酒精 人原代培养肝细胞 氧化损伤 CYP 2E1 毒性作用
  • 简介:[目的]寻求一种天然澄清剂用于罗汉果甜苷提取液澄清的最佳工艺。[方法]以加入ZTC-Ⅱ天然澄清剂后罗汉果甜苷提取液的透光率、罗汉果甜苷V的保留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澄清条件,研究澄清剂的总添加量、提取液浓度、A与B组分的比例、加入澄清剂时的温度和搅拌速度的影响。[结果]ZTC-Ⅱ天然澄清剂对罗汉果甜苷提取液的最佳澄清条件为:罗汉果甜苷提取液稀释为原浓度的0.67倍后,40℃保温,加入B组分(浓度为1%)2.33mL/100mL,A组分(浓度为1%)0.67mL/100mL,保温30min,综合评分达到98.21%。[结论]ZTC-Ⅱ天然澄清剂可用于罗汉果甜苷提取液的澄清工艺,效果良好。

  • 标签: ZTC-Ⅱ型天然澄清剂 罗汉果甜昔提取液 澄清工艺
  • 简介:本文报导了从176件急性腹泻粪便标本中分离的3株类志贺邻单胞菌及血清学分结果,检出率为1.7%,检出了O10和O39血清,从而填补了国内新的致人腹泻的类志贺邻单胞菌的O抗原群,其中一株与O1~O50诊断血清不凝集,这一菌株可能是一新的O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了病人与带菌动物间存在着共同的血清,有可能发生人畜间的传播,造成人兽共患病,带菌动物可因粪便污染水源和环境,可经饮水和食物传播,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应引起广大临床和防疫工作者的重视。实验证实该三株类志贺邻单胞菌具有肠道共同抗原。

  • 标签: 血清分型 类志贺邻单胞菌 急性腹泻病 腹泻粪便标本 共同抗原 带菌动物
  • 简介:目的对2006—2009年上海市Staphylococcusaureus(S.aureus)食品分离株进行肠毒素基因检测和基因分研究,以了解肠毒素基因的分布规律及S.aureus的流行特点。方法利用PCR方法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包括5种传统肠毒素基因(SEA-SEE)和4种新型肠毒素基因(SEG-SEJ);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对49株食品分离株进行基因分。结果本研究发现49株食品分离株中有19株含有肠毒素基因,16株含有传统肠毒素SEA和SEC,且SEC占93.8%,并检测到新型肠毒素SEG、SEI、SEJ和SEH。PFGE法基因分显示5株菌不能被分,其余44株可分为28个基因,表现为基因的多样性,且分离自不同时间的菌株具有相同的带型。结论应加强食品中S.aureus的监测分析,为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食源性致病菌
  • 简介:目的掌握浙江省淡、海水鱼中香港海鸥菌污染状况,为防止食源性香港海鸥菌痛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改良头孢哌酮麦康凯琼脂分离,API20NE鉴定香港海鸥菌。K-B纸片扩散法作耐药性测定。通用引物扩增16SrDNA并与香港海鸥菌HKU1株开展同源性比较。结果369份样品检出香港海鸥菌18株。阳性率为4.88%,其中,鲤鱼检出率为25.00%,草鱼的阳性率为10.26%,海水鱼以及鲫鱼、鲢鱼、扁鱼等淡水鱼中未分离出。分离的香港海鸥菌16SrDNA序列与HKU1株仅相差1~2个碱基,同源性在99.6%~100.0%之间;18株菌对头孢拉定、万古霉素、甲硝唑、克林霉素、头孢哌酮完全耐药,对红霉素、亚胺培南、克拉霉素、氨曲南、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三甲氧苄氨嘧啶、四环素、氯霉素、多粘菌素B、环丙沙星完全敏感,对头孢噻吩、胺苄西林、头孢曲松的耐药性分别为83.33%、61.11%和5,56%。结论浙江省存在香港海鸥菌污染源,建议相关监督部门应加大这类产品的管理力度。防止香港海鸥在我省的发生和传播。

  • 标签: 鱼类 香港海鸥型菌 食品污染 抗药性 微生物 DNA
  • 简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经审核,现批准焦磷酸四钾、迷迭香提取物(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等2种物质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硬脂酰乳酸钠等酸酯、硬脂酰乳酸钠等2种食品添加剂扩大用量及使用范围.

  • 标签: 食品添加剂 新品种 焦磷酸 物质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硬脂酰乳酸钠
  • 简介:目的建立多重PCR方法检测青霉素酶基因和mecA基因,了解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建立多重PCR技术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酶基因、mecA基因和16SrDNA;多重PCR方法测定食品来源的17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基因。结果165株菌携带有青霉素酶基因(96.5%),9株菌携带有mecA基因(5.3%)。结论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满足高通量筛选菌株的需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高的青霉素酶基因携带率,并存在耐甲氧西林的菌株。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Β-内酰胺类药物 青霉素酶基因 MECA基因 16S rDNA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食品中分离的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的耐药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特征,完善我国食品中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特征的基础信息,为该菌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琼脂稀释法对确认的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进行药敏试验,完成耐药特征的分析。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试验方法,对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110株菌中,43株菌至少对一种抗生素有抗性。耐药率最多的前三种抗生素依次是四环素(30.0%,33/110),磺胺甲恶唑(29.1%,32/110),萘啶酸(26.4%,29/110);2一共有24个耐药谱,耐两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有34株,耐3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有32株。最常见的三种耐药谱依次是SMX(6),AMP-NAL-SMX-SXT-TET(6),AMP-CHL-NAL-SMX-SXT-TET(4)/AMP-SMX-SXT-TET(4)/TET(4);3大肠埃希菌O157非H7(O157∶hund)对所测试的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大肠埃希菌O157∶H7(χ2=72.010P〈0.05)。其中37株携带了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仅对磺胺甲恶唑(2.7%,1/37)、萘碇酸(2.7%,1/37)有耐药,没有多重耐药菌株;4通过不同种类食品中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耐药率比较发现,从生猪肉、生禽肉中分离的菌株耐药率相对高于其他食品种类;5PFGE分子分研究显示菌株具有基因多态性,且可以很好将大肠埃希菌O157非H7和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区分开。结论我国食品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O157耐药现象严重。我们应加强养殖环节和零售环节食源性致病菌,特别是大肠埃希菌O157(包括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药敏特征的监测,探明食品与养殖环节菌株耐药的传播关系,并为国家制定科学的养殖业抗生素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大肠埃希菌O157 药敏试验 脉冲场凝胶电泳 耐药 分子分型
  • 简介:本市某医院婴儿室发生一起吃严重污染牛奶引起的婴儿食物中毒。从婴及牛奶中分离出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是一起混合细菌感染的严重食物中毒事故。婴儿发病率为100%(36/36)。实验证明,所分离的汤卜逊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及奇异变形杆菌均有毒力,可以认为是引起此次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这类情况,过去国内外文献不多见。兹将发生经过及实验室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细菌感染 病原学分析 奇异变形杆菌 检验结果报告 兔肠结扎试验 菌株数
  • 简介:目的分析2010—2012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学特征,提出当前防控重点。方法对2010—2012年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学分析。结果2010—2012年浙江省共上报食源性疾病事件95起。以微生物类事件为主,占58.9%,其中又以副溶血性弧菌为最常见,占23.2%;5~9月为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月份,占66.1%,微生物类事件夏秋季发生更为频繁,在确定的中毒食物种类中,以肉与肉制品最多,且每个季度均较多,以副溶血性弧菌、非伤寒沙门菌污染为主;其次是水产品,在二、三季度较多,主要是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误食毒蕈、误将亚硝酸盐当成食盐等调味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仍有发生。结论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点是肉与肉制品、水产品及亚硝酸盐的监管;落实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减少蕈类中毒发生;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宾馆饭店、集体食堂,重点类型为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浙江省 流行病学分析 食品安全
  • 简介:目的概率评估上海市非伤寒沙门菌(以下简称"沙门菌")感染的流行学负担,为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60个街道/乡镇,通过入户问卷调查获得居民急性胃肠炎的人年发病及就诊情况。随机抽取上海市23家监测医院,获得患者采样率、检测率、阳性率等数据。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得沙门菌感染病例的报告率。根据疾病发病与报告金字塔建立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从主动监测和被动报告两种方法估计上海市沙门菌流行学负担。结果上海市居民急性胃肠炎人群调查获得年发生率为23261例/10万,患者就诊率为20.47%(26/127)。监测医院腹泻病例的粪便采样率为21.66%(5974/27587),沙门菌阳性率为3.53%(211/5974)。沙门菌阳性的报告率为81.04%(171/211)。根据被动报告病例直接计算的年发病率仅为5例/10万。被动报告概率估计的上海市沙门菌年发病率为270例/10万[95%可信区间(95%CI):185~399],估计每年发病人数6.21万(95%CI:4.25~9.18),总低估系数为60∶1。主动监测估计沙门菌感染年发病率为686例/10万(95%CI:549~843),估计每年发病人数为15.78万(95%CI:12.64~19.42),总低估系数为154∶1。经过比较,主动监测估计结果为被动报告估计结果的2.54倍。沙门菌感染具有较明显季节性,每年5~8月是沙门菌感染的高发期。结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估算沙门菌感染年发病率远高于被动报告估算的年发病率,说明主动监测在掌握疾病发病、就诊和流行学负担估计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同时发现患者就诊率是影响沙门菌感染总病例数估计的最大因素。本研究进一步证明疾病负担金字塔模型在我国食源性疾病单种疾病负担领域的可行性。

  • 标签: 沙门菌感染 流行病学负担 金字塔模型 食源性疾病 概率评估
  • 简介:目的了解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流行学特征和趋势。方法收集2001—2013年苏州市各地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学分析。结果2001—2013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343起,发病7213人,无死亡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46.9%(161/343);食源性疾病暴发多发生在集体用餐场所,占总起数的56.6%(194/343)。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214起事故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70.1%(150/214),毒素引起的占16.4%(35/214),化合物引起的占13.6%(29/214)。在实验室检出致病因子的168起暴发事故中,83.3%(140/168)的事故由10种致病因子引起,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最多,达61起(36.3%),发病人数达1436人。2009—2013年食源性暴发事故报告的109起中查明原因食品的共72起(66.1%)。原因食品被归因为5类食品,分别为水产品(33.3%,24/72)、肉制品(23.6%,17/72)、其他食品(15.3%,11/72)、混合食品(13.9%,10/72)、蔬菜(13.9%,10/72)。在暴发事故中较明确的致病因子-食品组合有: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蔬菜(菜豆)、毒蘑菇及其他植物毒素-野生植物、组胺和河鲀鱼毒素-水产品、农药-蔬菜、亚硝酸盐-调味料、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肉制品。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最多的是交叉污染(44.2%,50/113)。结论对苏州市13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分析有利于加深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学特征的了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利用此资料预防食品生产或经营中的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完善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报告率。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暴发 流行病学分析 预防对策
  • 简介:为了预防和控制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疾病的暴发流行,对567例散发性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粪便标本进行了分析和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了调查.检出嗜水气单胞菌51株,其中检出含有气溶毒素Aero基因的菌株18株,占35.3%.用流行学方法对其病原学进行分析,同时针对近几年来腹泻病人嗜水气单胞菌检出率增高的趋势,开展嗜水气单胞菌对人类致病性的研究和疫情监测,提出进一步认识和评价嗜水气单胞菌引起人类腹泻的流行学意义,以指导对该病的防治工作.

  • 标签: 腹泻病人 检出 流行病学 嗜水气单胞菌 人类 粪便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