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论文对1865-1970年华文报刊在新西兰由外来报刊主导到本土报刊主导的传播扩散过程、新西兰华人身份认同及想象进行了初步梳理.认为新西兰早期本土华文报刊并不仅仅只有《民声报》,其华文报刊实践活动要丰富得多.因受到华人移民潮、新西兰移民政策及中国国内政治时局的影响,新西兰早期华文报刊传播存在明显的阶段转向特征.在1910年以前尤其是淘金热时期,基本以消费外来华文报刊为主;而1920-1970年随着华人政治社团的兴起,依附这些社团的本土报刊不断出现并在本地华人阅读市场中占据了主体地位;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视新西兰为家园以及以英文为母语的第二代华人的出现,华文报刊又逐渐走向了衰落.

  • 标签: 新西兰 华文报刊 华人移民 身份认同 本土化转向
  • 简介:众所周知,从严格的释义学概念看,〔1〕比例原则是德国法的产物:它发端于18世纪末期的警察行政法领域,率先确立行政法位阶;战后伴随《德国基本法》的制定与联邦宪法法院裁判的解释适用渐趋发展出宪法位阶,最终成为统摄公法领域的皇冠原则.

  • 标签: 比例原则 本土化 全球化 导读 联邦宪法 18世纪
  • 简介:警务危机谈判作为各国执法单位在处置劫持人质、恐怖主义等危机事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其发展已历经近半个世纪。其作为警务执法单位处置危机的首选策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警察执法部门在应对此类事件中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警察执法单位的危机谈判机制起步较晚,在国际警务发展一体化的当下,面对国际恐怖主义事件的上升态势与我国日益频发的各类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构建适合我国警务执法单位运作的危机谈判机制的意义愈来愈受到关注,且是现实执法的迫切之需。

  • 标签: 警务危机谈判 机制 建构
  • 简介:当前,立法授权虽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但在其合法性问题之上却仍蒙着一层薄雾。因此,为了对授权立法进行控制,通过立法授权的必要性原则和明确性原则对立法授权的条件和内容进行限制成为法治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在权力分立理论、民主理论以及法律保留理论的夹缝中,美国立法授权理论在联邦法院法官的法槌下走过了曲折迂回的两个世纪。在此期间,立法授权的必要性判断以及明确性判断的逐项标准浮出水面,在为美国的行政机关提供了清晰的权力边界之余,亦为我国立法授权原则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性思考。具体而言,我国应在确保立法授权原则的实质性判断的前提下,凸显对立法授权尤其是授权法部分的程序规范的特殊关怀。

  • 标签: 立法授权理论 必要性判断 明确性判断 程序约束
  • 简介:随着社会转型与网络社会的深度演进,青年群体中法律信仰困境及其风险问题日渐彰显,严重影响着青年群体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法治机制的正常运行。追溯法律信仰概念及其演进路径,可以窥见,在传统文化割裂、工具理性炽盛、价值极端多元的纵深背景下,青年群体法律信仰呈现出了虚无、功利、迷失的风险表征。鉴于此,彰显法的价值基础、建构法的信任、搭建对话与参与渠道,推进法律信仰认同,或可有效架构当下青年群体法律信仰风险的规避路径。

  • 标签: 青年群体 法律信仰 风险 对话 认同
  • 简介:国内学界对于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公民道德”和“道德信仰”两个层面,形成了五个方面的学术成果:有关“公民道德”和“道德信仰”的本体论研究、有关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关“公民道德”的比较研究、有关道德信仰危机问题的研究和有关公民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国内对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的研究,从无到有、从现象到本质,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研究视角上,应进一步深化对“公民道德信仰”这一主题的研究;研究内容上,应进一步搭建“公民道德信仰”概念的分析谱系,梳理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危机的生成逻辑以及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重建的战略选择;研究方法上,应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多层面、跨学科的视角加强对“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的研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方法体系。

  • 标签: 当代中国 公民道德信仰 公民道德 道德信仰
  • 简介:作为古代吐蕃王朝时期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吐蕃社会的民事法律有着自身独特的内容。作为维护本民族经济基础和民事权利,为维护一定的所有权制度和可能产生的商品关系、婚姻关系、财产继承关系等领域的法律规定,能够体现出以调整其所有制关系和其所反映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主要是由吐蕃王朝社会高层通过赞普诏书和各机关或各级官吏针对吐蕃全局的经济、人身、婚姻、财产领域的民事纠纷案件的处理规则,以及通过藏族古代社会特有的议事会议制度中盟誓后宣布的决定或法规演变而来,另外由地方各级官吏针对各自的统辖区处理大小事务时,征求吐蕃中央君臣意见后制定的各种民事领域的习惯法,还包括诸法合体的各种法典和契约表现出来的内容等,构成了吐蕃王朝时期法律体系中具有藏族本土法文化特色的民事法律制度。

  • 标签: 吐蕃王朝 民事法律 藏族
  • 简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以及民族复兴和全面深化改革对公共行政理论的需求,都要求中国公共行政学加速推进本土化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第一,政治学等学科在美国、中国台湾地区的本土化历程为中国公共行政学本土化提供着有益借鉴;第二,中国公共行政学本土化深深扎根于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历史以及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过程,其现状经受着诸多反思与批判;第三,新常态下国内外不同群体在中国国情认知上的差异,政府管理在评价反馈、包容性、利益矛盾方面呈现的特点,都要求将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研究提上日程。为此,中国公共行政学界应当构建本土化理论体系,形成中国立场、提出中国观点、实现中国表达,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不断研究新问题,提炼发展新方法。

  • 标签: 中国公共行政学 本土化研究 中国国情 政府管理 理论体系
  • 简介:我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近130年来,特别是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以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立足本国、本地实际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这一重要的本土实践,有对之进行分析的必要。

  • 标签: 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 本土实践 十六届六中全会 持续快速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
  • 简介:以家庭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的重要因素。近代以来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对传统儒家文化造成了重大冲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的当代家庭信仰文化刻不容缓。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家庭文化
  • 简介:政治信仰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自信”的新路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的要求,并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重申了“四个自信”的重要性。在“四个自信”教育基础上,重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标签: 四个自信 大学生政治信仰 理想信念教育
  • 简介:2007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简称“1+7”文件),随后深圳开始大规模推动社会工作试点。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深圳医务社会工作成为公共卫生水平提高的重要力量,并探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和回应需求的服务模式与服务标准。但目前深圳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仍有瓶项,需在未来的发展中进行不断探索。

  • 标签: 深圳 医务社会工作 本土实践
  • 简介:专业人才嵌入政府体系方式上的多样性,为深圳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育提供了大量空间,且呈现出制度化、系统化、社会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特征,然而通过哪些机制可以解决其目前面对的资源支持不稳定、人才短缺、专业界限不清等问题?

  • 标签: 本土社会工作 人才培育 嵌入式 深圳 政府体系 专业人才
  • 简介:“侦查、预防、服务”三元一体警务策略萌芽并发展于我国台湾地区,是一种全新理念主导的现代化警务策略。在该警务策略指导下,打击犯罪、安抚被害者、预防二次被害一体化运作。研究“侦查、预防、服务”三元一体警务策略的内涵,剖析其内在结构和运行法理,有助于在我国大陆地区实现该警务策略的本土化,为我国的警务改革和警务创新提供思路,以期为改善警民关系、提升警察权威、完善侦查体制等提供指引。

  • 标签: 警务策略 警察权 警民关系 警察权威 侦查体制
  • 简介:本文在《公共管理学报》主编的邀请下参与"中国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研究"的讨论,兼评两篇文章。评论力求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以期推动学术讨论的深化。论文在审视东西方公共行政科学的发展路径、研究内容和国内关于本土化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公共行政研究继续发展和深化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研究关怀中国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研究思路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风格朴实化、研究论证严谨化、研究逻辑科学化、研究语言通俗化、研究贡献国际化、研究评价公认化。在本土关怀、兼容并蓄、科学严谨、朴实无华的研究氛围中,追求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是当代中国学人、特别是公共管理学人的重大历史使命。

  • 标签: 中国 公共行政学 本土化研究
  • 简介:对于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高校来说,高校党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人又创造一方文化,高校坐落于一方水土之上,则必然受到该地区本土精神文化的影响。相应地,桂林本土精神文化自然也会对桂林高校党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陈宏谋,作为清朝桂林籍最为有名的历史人物,其思想和行为对于我们现今丰富桂林高校党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本土精神文化 高校党风建设 理论创新 陈宏谋
  • 简介:论文通过以中华料理为基础的“杂拌面”和“中华汉堡包”的日本化及其成为地域品牌的两个实例,探讨了中华饮食文化在日本的变迁和发展模式.本文认为中华料理在日本与西洋料理、日本料理并列为三大菜系之-,成为日本的国民性料理,与日本华侨的传播和创新紧密相关.与日本社会-体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在日本变迁和发展的主要模式,体现了日本接受外来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亦可看到华人企业家和日本企业家的共性及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 标签: 日本 饮食文化 中华料理 杂拌面 中华汉堡包 文化资本
  • 简介:在十九大报告的最后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单独用了整整一段话寄语青年,情意拳拳。总书记的讲话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央视在直播这段讲话的同时,配上了一个青年热烈鼓掌的画面。那个青年,就是徐川。“我愿意让自己成为沟通十九大和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总书记的殷殷重托,徐川说。互联网+党代会“想问,陪我一起开个会,好么?”

  • 标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育研究中心 党总支书记 思想政治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