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寿春城是楚国晚期之郢都,《史记·楚世家》载:“(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是则楚国在寿春共建都十九年。据记载寿春城在今安徼省寿县境内,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争的破坏,南北运道的变迁以及淮河的改道等各种原因,今天人们对它的具体位置、范围、文化内涵,已知之甚少了。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当时驻留于蚌埠的瑞典工程师加尔白克(O.Karlback)得到了一批寿县出土的(钅乔)鼎、壶、簋、车马饰具、带钩、铜镜等古物,经由其手分售于欧美各地,楚器开始被人所知。1933年春、1935年、1938年冬,寿县朱家集(现划归长丰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经三次盗掘,出土了铜器和零星陶器、石器四千多件,同时,成千上万的受灾饥民在寿县城郊挖墓取宝,转卖于上海商人和外国人,一些学者开始了对寿春及墓葬出土器物的研究。1955年5月治淮工程中,在寿县西门之北发现了蔡昭侯墓,这是当时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就此发表了一批研究质量相当高的文章。
简介:白寿彝先生不仅在交通史、民族史、宗教史、中国通史以及史学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早期的朱熹研究亦非常值得重视。他不仅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朱熹撰述进行严密精审的考证,而且超越了单纯的考证层面,反映出通贯的历史意识和划分历史阶段的思想;不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朱熹著作的思想核心和主要特点,从而揭示出其学术价值并给以恰当的历史评价;同时,其考证中所贯穿着的对朱熹哲学和两宋哲学的理解,成为其后来治学中浓厚哲理和思辨色彩的学术源头。因此,白先生早年对朱熹的研究,不仅是其整个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为其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治学风格。
简介:白寿彝先生为我国已故著名史学家。白先生毕生从事历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民族史等史学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白先生还是本刊的创办人,长期以来为刊物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值此白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本刊特辟纪念专栏,刊载了施丁研究员、瞿林东教授、吴怀祺教授和陈其泰教授的四篇文章。施丁的文章谈了当年白先生引导其读《史记》时,提出要读进去、学其长、论其世、成一家之言的要求和希望;瞿林东的文章认为通识和器局是白先生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宗旨,这在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通史撰述、民族观与民族史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撰述中都有突出的反映;吴怀祺的文章从“为了推动历史的前进”、
简介:在目前所见的青铜铭文上,"寿"字的出现率甚高,共见六百余次,其字形的异体均有五种。从这五种的字形年代不同,或许可以表达"寿"的形成脉络。本文从两周金文和战国简文搜集一切"寿"字的字形,重新探讨该字的结构与形成的历史。本文认为,"寿"字是殷周之际从"神"字衍生的字体,以表达天神所能赐予的寿命。商文明的信仰传统,乃是通过神兽吞吐神杀的方式,以期获得天上的神性之新生,即通过神杀手段避开自然生物必经的死亡过程,进而得到由神所产生的永生。早期社会观念中,老死病死者将变得永远脆弱无力,身强力壮时期被杀者,反而能在永生中保留身强力壮,所以"寿"并不被视为理想美德。但是从殷周交接之际出现"寿"字可知,当时社会已不再怕老弱,反而把"老"视为被神保祐的依据。古代思想传统中将老年视为德性的观念,实滥觞于此。
简介:寿安宮位於紫禁城内西北隅的英华殴之南。为前殿後宮(寝)式建筑布局,并表现为三进院落形式:前院以春禧殿及东西配殿组成为一正两厢的三合院,院中左右对称的松树挺拔矗立,给人以开阔典雅之感;寿安宮屹立在中院,与南殴相对、东西两侧的二层延楼相属,形成异常紧凑的四合院;寿安宫以北,以假山、树木与东西跨院内对称的两座配殿(东为福宜斋、西为萱寿堂),构成为后院,环境僻静优雅。整组建筑在布局上别具特色。寿安宮始建於明代,原名咸安宮,为太后辈所居之所。据《酌中志》记载:“咸安宮穆庙(隆庆)继选,皇后陈老娘娘居此;天啓年间客氏移住者。”清主雍正时曾在这里开设过咸安宮官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