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南疆村落马哈拉传统社会结构的研究可以说是了解和阐明维吾尔族现代社会结构的基础。本文以马哈拉的人际交往、互助关系等社会互动网络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南疆村落马哈拉传统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和基本功能,从而试图立体呈现马哈拉传统社会的整体性和其功能的有机性,为今后深入了解和拓宽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探索和制订南疆地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和管理政策提供有可行性的借鉴。

  • 标签: 马哈拉 互助系统 哲玛提
  • 简介:研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福建省旅游流网络,从整体和节点两个维度测量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总结其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成因。研究发现:福建省旅游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网络整体较松散;网络呈显著的核心-边缘效应,各节点城市旅游发展不均衡,形成以厦门为核心,福州、武夷山为次核心,三明等为边缘的网络结构;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为福建省重要旅游客源城市。基于此,研究认为:福建省旅游发展应重视提高边缘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及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应完善省内交通网络,优化弱区位的资源型城市的旅游交通线路,提高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打造福建省旅游整体营销方案形成旅游城市圈,以核心旅游城市带动边缘城市发展。

  • 标签: 旅游流网络 网络游记 社会网络分析法 福建省
  • 简介: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或强调物质文化的本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或强调物质文化背后的“语法规则”,或强调物质文化的传承……各有自己的学科追求和研究旨趣,各自展开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学发展出了以马塞尔·莫斯为代表的“总体呈现”理论,民俗学发展出了以迈克尔·欧文·琼斯为代表的“物质行为”理论。前者强调物的社会性,后者强调物的文化性、传承性和对人的关注。“物质关系”借鉴两理论的优长,视物为人类实践的中心环节,并将其置于由自然生态、物、人、社会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中讨论,以此展开人和文化的整体研究。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则是在“物质关系”理念下,提出的作为物或物学研究之基础一——物质文化民族(俗)志考察和撰写的基本框架。

  • 标签: 物质文化 物质行为 物质关系 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 物学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历史性变化,对史志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然而,史志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工作方法还比较粗放,与个性化服务差距较大、差别化供给水平还不能达到受众满意的程度,中高端服务、主流媒体刚需明显不足。破解这些问题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河南的史志工作实践来看,史志工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理顺构架、盘活资源、疏浚渠道、加强营销、依靠法治五个方面,以钉钉子态度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史志工作要素实现最优配置,进而提升史志工作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 标签: 地方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史志工作
  • 简介:对唐山、汶川、玉树三次大地震的遇难集体“亡灵”的悼念、祭祀与超度问题的梳理,可以展现现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一个重要侧面,有助于分析“亡灵”作为生者记忆遇难的装置所具有的意义,以及民俗学研究“亡灵”相关课题的必要性。集体遇难的“亡灵”无法仅在个人或家庭层面予以对应,而是需要国家和社会层面予以抚慰;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家行政和社会舆论也总是会遭遇到各种形态的“亡灵”问题。

  • 标签: 地震 亡灵 国家哀悼制度 无神论
  • 简介:许多明史界和国际关系史界的研究都认为,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是最为典型的“华夷秩序”体系。帝制中国的“华夷秩序”体系可谓“春秋公法”,牢牢笼盖朝鲜、琉球和日本,使东北亚诸国诚心向化、恭谨输贡、严守藩封,心悦诚服奉帝制中国为天朝上国。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十分复杂、十分诡谲,“华夷秩序”体系遭到严峻冲击和挑战。日本始终没有承认明代中国的宗主地位,明日关系与明朝关系、明琉关系不可等同视之,有本质差异。特别是日本在十六世纪中叶结束南北分裂后,侵朝鲜、伐琉球,叫板明朝独大地位,俨然在构筑“华夷秩序”之外的“和夷秩序”,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是二元的。

  • 标签: 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 “华夷秩序” “和夷秩序” 二元结构
  • 简介:千佛阁现存古建筑,具有重要的结构特点和典型的中原地方建筑手法,惜无文献记载。本文就其建筑结构特征、地方建筑手法与官式建筑手法的异同、建筑时代和研究价值的认定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 标签: 千佛阁 建筑时代 结构特征 地方手法
  • 简介:崔府君庙,位于陵川县城西十五公里的礼义镇北街村。崔府君庙内的建筑,建筑年代从金至清,时代跨度较长;在全国许多庙宇中供奉有判官,但专门为他设庙祭拜的仅山西陵川礼义镇的崔府君庙。本文对该建筑群历史沿革、各单体建筑的结构特征、形制特征及现状等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崔府君庙所具有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 标签: 崔府君庙 构造形制特征及现状 价值
  • 简介:2016年12月13习晚,大众进日汽车途锐特约凤凰网主办的“2016年度华人经济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盛大举办。此次活动以致敬时代创变为主题,正式揭晓了10位华人年度经济人物得主。作为本次活动首席战略合作伙伴.大众进口汽车途锐将持续创新、勇于挑战的特质,与时代精英的过人胆识和前瞻思维有机融合.为全世界华人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思想盛宴。

  • 标签: 经济人物 进口汽车 华人 大众 凤凰 战略合作伙伴
  • 简介:旅游低碳旅游行为是低碳旅游开发的关键。本文以昆山市的周庄、锦溪、千灯3个水乡古镇为案例地,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构建水乡古镇旅游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结构关系模型,探讨低碳旅游动机、低碳旅游环境、低碳环境教育、低碳旅游认知、低碳旅游参与意愿和低碳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在水乡古镇,低碳旅游动机、低碳旅游环境、低碳环境教育均对旅游低碳旅游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低碳旅游认知、低碳旅游参与意愿均对旅游低碳旅游行为产生极显著正向影响。②低碳旅游动机对旅游低碳旅游认知产生正向影响,对旅游低碳旅游参与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低碳旅游环境对旅游低碳旅游认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旅游低碳旅游参与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低碳环境教育对旅游低碳旅游认知、低碳旅游参与意愿均产生正向影响。低碳旅游认知对旅游低碳旅游参与意愿产生极显著正向影响。③古镇旅游主要抱有亲近自然旅游动机,部分旅游怀有低碳体验旅游动机;古镇低碳旅游环境主要体现在低碳交通方面;古镇主要开展了常规低碳环境教育;古镇旅游对于低碳旅游主要表现为表层认知,深度认知缺乏;古镇旅游主要具有普通低碳旅游参与意愿;古镇旅游低碳旅游行为主要表现为低碳游览,低碳食宿表现也较好。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古镇旅游低碳旅游行为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古镇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景区低碳旅游环境建设。

  • 标签: 低碳旅游行为 低碳旅游动机 低碳旅游环境 低碳环境教育 碳旅游认知
  • 简介:果洛地处辽阔的高海拔山丘草原地带,是整个藏区中最晚形成社区共同体的地区。本文通过了解和分析果洛地区牧民共同体社会的形成过程,旨在考察藏族牧民的历史和社会,以及描绘藏族社会的重要特色,明确了果洛头人的系谱图。同时,叙述了果洛头人与相邻的各地域头人之间的频繁联姻,以及果洛地区寺院与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四川北部等广大的农牧民地域的寺院关系等,从中归纳出在多康地区寺院与寺院的关系、寺院与头人的关系、头人与头人的关系是连接整个社会的重要机能的特点。

  • 标签: 藏族社会结构 牧民 部落集团 头人
  • 简介: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用以吸引旅游的重要因素,其数量多寡、等级及类别在空间分布格局上较大程度的影响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趋势。以山西11个地市的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空间基尼系数、β指数、指数和通达度指数,分析11个地市的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并揭示其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结果表明,山西的景点呈集聚型分布,景点空间分布比较均衡,但是景点的连接度和通达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山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合理化布局的政策建议。

  • 标签: 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 “点-轴”开发
  • 简介:论文在对济源奉仙观三清殿大木结构分析基础上,指出:虽然三清殿当心间的结构属于宋《营造法式》图样中的厅堂结构,但就其整体结构看,已脱离了厅堂结构以横断面为基本单位的特征。其不落地柱及诸多节点构造,属于穿斗结构的元素。基于该类结构的独特性,可命名'奉仙观型'。文章进而参照《营造法式》,对奉仙观三清殿的铺作、襻间等构件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济源奉仙观 大木结构 《营造法式》 厅堂式结构 穿斗结构 铺作
  • 简介:《陈述的形式配置》是本维尼斯特关于陈述理论的一篇重要论文。在这篇文章中,本维尼斯特明晰地阐释了关于陈述的定义、前提、特征以及其实现的框架结构的思考,并在文末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特别指出关于书面陈述中的复杂话语形式还有待作进一步地分析。本文即从此处入手,运用本维尼斯特的陈述和对话结构的理论,试图按照书面陈述中的陈述层面、陈述对象、对话结构的实现形式的不同来重新梳理小说中的对话结构,同时针对小说对话模式中陈述行为指示词"XX说"的缺省现象,运用本维尼斯特陈述理论中的"参照指涉"概念,来对小说叙事变革过程中叙事逐渐隐身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本维尼斯特 陈述 小说中的对话结构
  • 简介:古建筑木结构的残损点指标是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和加固修缮设计的重要指标,目前主要依据1992年制定的《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中的规定,为了对该规范中的构架整体性残损点指标进行验证和补充,本研究通过对南方地区传统的穿斗木构体系和抬梁木构体系的典型榫卯节点和构架的试验研究,得出两种木构体系结构的整体性关键残损点指标,并与GB50165—92规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规范规定的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的局部倾斜残损点比试验结果小,规范值偏于安全。规范中规定的抬梁式木构架梁柱榫卯连接残损点略小于试验结果,规范值偏于安全;而规范中规定的穿斗式木构架梁柱榫卯连接残损点对于燕尾榫穿斗木构而言是安全的,但对于透榫穿斗木构而言,则是不安全的。

  • 标签: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抬梁体系 穿斗体系 残损点
  • 简介:从开封由北宋至晚清民国时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可知,北宋以后的开封因政治地位下降、战乱破坏、整体衰落,城市空间大幅度内缩,并且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也处于一种解体状态.但在这种较强的衰落与颓变中,受内外城门形制与分布位置的影响,开封内城的空间结构、市民聚居分布区域以及主要空间结构线在元朝以迄晚清民国的漫长历史阶段内,基本上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一直延续下来,在复杂的历史变迁中体现出一种持久不变与恒定的力量.

  • 标签: 开封 城市空间结构 城门形制与分布
  • 简介:从菲利普王之战到独立战争结束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印第安人囚掳叙事。对于被印第安人掳获的殖民地人而言,这些叙事不仅是其建构印第安人作为"野蛮人"的"他"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暗含了对自身角色与身份认同的理解。殖民地人运用清教、自由和权利话语,使印第安人的"他"形象从"崇拜撒旦、堕落邪恶的异教徒"到"迷信愚昧、酗酒食人的野蛮人",从"好战残忍、热衷杀戮的嗜血恶魔"演变为象征"专制暴政、贪婪腐败的文化符号"。这种建构的复杂流变内含了野蛮与文明、宗教与世俗、他与自我之间的对立,激发了殖民地人的危机想象与自我审视。它不仅加速了殖民地人对印第安人身份的排斥,还深化了殖民地人对自身特质的认知,促进了其身份认同由殖民地人、英国人向美利坚人的过渡与转变。

  • 标签: 殖民地人 印第安人 囚掳叙事 “野蛮形象” 身份认同
  • 简介:人类学的城市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不过,对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的研究来说,已有的研究路径稍显不足。以云南香格里拉地区的独克宗古城为例,从当前的空间布局来看,引人注目的是该城与其周边的寺院、环绕城市的神山州关联。而从清朝以来的历史进行解析,会发现,若要理解独克宗的社会结构,研究独克宗这座城,就必须考虑当地市场、宗教机构和宇宙观彼此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当地的市场交易模式经历了从中介式的“乃聪”向直接式的“坐商”的演变。总体而言,从市场、寺院以及神山的关联入手,考察云南藏区城市的历史和当下,为民族地区的城镇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 标签: 独克宗 市场 寺院 神山 城市研究
  • 简介:对新石器时代北刘遗址早晚两期出土的人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揭示先民的食谱特征,尝试探讨不同性别之间食谱的差异,为进一步讨论关中地区史前社会性质及其演变提供新的证据。分析结果表明,北刘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以C4类食物为主,反映了当时先民以粟、黍种植业为主的原始农业经济模式。北刘遗址早期(老官台文化)先民在食物结构上男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在同属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的姜寨遗址,男女食物结构已发生明显分化,而包含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两个阶段的清凉寺遗址先民的食谱差异表现较姜寨更加明显。这种男女食物结构差异的历时性变化可能是由当时食物分配方式的改变导致,暗示了关中及临近地区从前仰韶至仰韶、龙山文化期社会制度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演进过程。

  • 标签: 北刘遗址 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物结构 性别差异
  • 简介:唐力行先生的大作《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下文简称《延续与断裂》)于2015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著作虽是先生所主持的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权力下的乡村统合——16至20世纪徽州乡村社会权力关系研究”的最终成果,但同时也可视为耗费先生数十年时间和心血关于徽学研究的精品力作.无论是宏观结构上的谋篇布局,还是力透纸背的具体论述,或是顺畅活泼的文字表达,再或是随处可见的与前人的频繁互动等等,《延续与断裂》都堪称-部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 标签: 超稳定结构 社会史研究 乡村社会 社会变迁 断裂 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