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参军坐厅事,据案嚼齿牙;引囚至庭下,囚口争喧哗。参军气益振,声厉语更切:“自古官中财,一一民膏血。为吏掌管钥,反窃以自私;人不汝谁何,如摘颔下髭。事老恶自张,证佐日月明。推穷见毛脉,那可口舌争?”有囚奋然出,请与参军辨:“参军心如眼,有睫不自见。参军在场屋,薄薄有声称;只今作参军,几时得骞腾?无功食国禄,去窃能几何?上官乃容隐,曾不加谴诃。囚今信有罪,参军宜揣分;等是为贫计,何苦独相困!”参军噤无语,反顾吏卒羞:“包裹琴与书,明日吾归休。”《讯囚》是北宋有“小东坡”之称的苦吟诗人唐庚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出色的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参军审讯囚犯的故事。诗的前4句开门见山,由参军升堂传讯囚犯引出囚
简介:从菲利普王之战到独立战争结束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印第安人囚掳叙事。对于被印第安人掳获的殖民地人而言,这些叙事不仅是其建构印第安人作为"野蛮人"的"他者"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暗含了对自身角色与身份认同的理解。殖民地人运用清教、自由和权利话语,使印第安人的"他者"形象从"崇拜撒旦、堕落邪恶的异教徒"到"迷信愚昧、酗酒食人的野蛮人",从"好战残忍、热衷杀戮的嗜血恶魔"演变为象征"专制暴政、贪婪腐败的文化符号"。这种建构的复杂流变内含了野蛮与文明、宗教与世俗、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对立,激发了殖民地人的危机想象与自我审视。它不仅加速了殖民地人对印第安人身份的排斥,还深化了殖民地人对自身特质的认知,促进了其身份认同由殖民地人、英国人向美利坚人的过渡与转变。
简介:<正>暑假回乡,王北地请我到他家里住些日子,特别请我看看他承包的养鹿场。我在林大读书,要写一篇野生动物的专题调查报告,于是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鹿场坐落在一个山坳里,背靠完达山,面对一大片草甸子和灌木林,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在郁郁葱葱的绿色之中,有几幢红砖瓦房和一个很大的砖墙围起的鹿圈,人影稀疏,鸟鸣不绝,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我久居城市,对山光水色容易陶醉,眼看就要到鹿场了,便在山坡上一簇树荫下歇息,顺手摘几片柔软的椴树叶擦擦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禁吟几句陶渊明的诗。忽然,一个凉冰冰的东西在脖间爬,一摸竟是条蛇,我险些魂飞魄散,仓皇跳到路中间,刚才的意境荡然全无。在我愣怔的时候,树丛里有人大笑,随即滚出一堆古铜色的肉,双手捂肚直叫,原来是王北地在恶作剧。他是我中学同学,生得黑胖,外号“狗熊”,出了名地混,想不到他竟以如此方式欢迎我。北地只穿一件短裤,身上的肌肉紧绷绷的,他向我求饶后,拉我骑上“铃木”,箭一般射出,不时地回头和我大声说话。我有恐摩托症,他的样子更使我
简介:我是一位都市白领,在南方都市一家杂志社做编辑。这家杂志发行量不错,我的收入当然很可观。先生就职于一家合资企业,进账更加不菲。就经济方面来说,我们不缺钱花,属于城市职业有闲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