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骨盆后环骨折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自2009年7月-2011年7yeu,采用俯卧位CT引导下经皮自髂骨至S1椎体置入1枚直径712mm空心钛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10例。结果10例在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成功,经近6-12个月随访该方法固定牢靠,无并发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螺钉是治疗垂直不稳骨盆后环骨折的确切、可靠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四肢关节骨科收治的8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女28例;年龄为19~64岁,平均42.5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22例,B2型16例,B3型10例;C1型22例,C2型6例,C3型8例。单纯前环固定21例,前、后环联合固定63例。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统计术后前环固定失效患者,并分析其失效原因及处理方案的选择。结果84例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7例(8.3%)患者术后发生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前环固定失效时间为术后3~75 d,平均29.1 d。失效原因: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及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2例,单纯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1例,前环固定物选择错误及康复措施不当2例,术中复位不良1例,后环固定不稳1例。2例患者前环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失效,1例翻修,1例保守治疗;5例前环采用钢板内固定失效,4例翻修,1例保守治疗。5例翻修患者翻修术后获11~24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系统评定骨盆功能:优2例,良2例,可1例。2例保守治疗患者最终畸形愈合。结论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前环固定物选择错误、术中复位不良、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后环固定不稳及康复措施不当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主要原因。对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关键是明确失效原因,采用钢板固定翻修可取得良好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在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25例骨盆骶髂符合结构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后侧经骶髂关节的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均在30分钟至60分钟之间,平均手术时间为40分钟,多数患者在术后第二日即可侧卧或半坐,术后3天,患者双下肢髋、膝关节能够主动或被动进行屈伸,在手术后14~21天内,患者能够实现依靠双拐下地行走,治疗有效率达100%。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发生神经损伤、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同时患者疼痛程度较低。结论:对骨盆后环损伤患者采用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优,手术时间较短,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单人操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实施包皮环切术,术中进行精准定位切割的技术要点及术后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完全单人操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实施的包皮环切术患者70例,其中包茎12例,包皮过长58例,术中应用标记切割线法对包皮切割部位进行精准定位,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及切口疼痛评分;术后充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观察患者切口出血、感染及愈合情况,进行全程管理。结果本组70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5.6~9.8min,术后出血2例,术后疼痛明显3例。常规于术后第1天及第4天时进行切口换药,切口少量渗血16例,19例患者在术后第7天拆除纱布后出现轻度水肿;术后出现系带对合不良1例,钉夹嵌顿1例;未发生系带损伤、阴茎头坏死、系带过短等并发症。结论单人操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进行包皮环切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简便、可行的治疗方式,术中进行精准定位切割及术后进行密切随访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内置外架系统(internal fixator, INFIX)结合空心钉治疗合并耻骨联合分离的骨盆前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2例合并耻骨联合分离的骨盆前环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39.5岁(范围,23~64岁);交通伤4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5例;均为前后挤压伤。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1型6例,B3型3例,C1型1例,C2型2例。6例B1型损伤患者和3例B3型损伤患者后环采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钉固定,1例C1型损伤患者和2例C2型损伤患者后环采用脊柱-骨盆三角固定治疗。记录每例患者INFIX结合耻骨联合空心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X线透视次数,术后摄骨盆X线片及行CT检查观察复位情况及螺钉位置,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后功能恢复程度。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42 min(范围,35~56 min),术中出血量28 ml(范围,15~40 ml),两侧INFIX置钉处切口长度2.7 cm(范围,2.2~3.5 cm),耻骨联合空心钉置钉处切口长度0.8 cm(范围,0.6~1.2 cm),X线透视次数38次(范围,26~55次)。术后X线片及CT检查示所有螺钉位置均准确,固定牢固,耻骨联合复位良好。术后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优10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12/12)。1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范围,6~15个月)。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示骨折愈合良好,耻骨联合复位未丢失,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3.4周(范围,10~18周);Majeed评分88.34分(范围,73~97分),其中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7%(11/12)。术后1例出现股神经压迫症状,去除INFIX后恢复正常;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个月后症状消失。结论应用INFIX结合空心钉治疗耻骨联合分离,手术微创,术后疗效优良,并发症发生率低。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72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为对象,均于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治疗,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分别实施皮下内固定支架治疗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指标,对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评估及骨折复位质量,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时评估盆骨功能,用Majeed评分表示,统计学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在手术指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各时间更短,(P<0.05);在骨折复位质量方面,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97.22%)较对照组(86.11%)高,(P<0.05);在Majeed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临床上对骨盆前环骨折患者实施治疗时,应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可有效提高骨折复位的质量,促进盘古功能恢复,并且手术用时更短,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微创钢板固定方法对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进行疗效,并对其疗效和预后影响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4月到2012年2月在本院接受微创钢板固定治疗的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患者36例,对其接受治疗后进行跟踪随访,观察其恢复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4~20个月(平均16.3个月),36例患者均接受了跟踪随访,结果骨折处均得到愈合,双下肢长度基本相同,切口处均未发现感染,神经功能均正常恢复,手术中没有血管神经受损情况,内置钢板均没有松动或断裂。结论采用微创钢板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具有切口小,易操作,无感染,疗效明显,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在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时,值得广泛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盆外固定支架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近4年来有完整资料的采用骨盆外固定架治疗的21例骨盆骨折患者,研究骨盆外固定架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21例骨盆骨折,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后,积极处理并发症,行骨盆骨折外固定手术。必要时行相应的内固定手术。结果21例随访6个月~3年5个月,平均20.4个月。无1例死亡。螺钉松动1例1钉;钉道轻微炎性变2例4钉。术后8~24周骨折均愈合。按Majeed评估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优14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结论急诊骨盆前环外固定可增加骨盆环的稳定性,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是损伤控制骨科理论的关键性技术。对X线片诊断的单纯耻骨上下支骨折的A型骨折,前路外固定后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达到早期起床活动的目的,可以作为最终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确诊为累及骶髂关节的骨盆环损伤,且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48.3±8.3)岁(范围:28~68岁)。患者在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以术后即刻CT检查图像测量的受损侧骶髂关节残余移位最大距离作为分组依据,≤5 mm者纳入解剖仿生复位组,>5 mm纳入非解剖仿生复位组;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根据残余移位的方向,再将其分为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若出现骶髂关节再移位或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及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即定义为内固定失效。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的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疼痛程度。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根据患者术后CT图像测量结果,解剖仿生复位组28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50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分离移位组27例,前后移位组2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随访(37.8±6.6)个月(范围:25~51个月)。末次随访时,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6.4%(27/28),分离移位组为74.1%(20/27),前后移位组为30.4%(7/23);解剖仿生复位组优良率优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Z=-6.479,P<0.01;Z=-6.256,P<0.01),分离移位组优良率优于前后移位组(Z=-3.607,P<0.01)。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VAS为0分17例,1~3分11例;分离移位组为0分6例,1~3分16例,4~6分5例;前后移位组为0分3例,1~3分7例,4~6分1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VAS低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Z=-3.515,P<0.01;Z=-3.506,P<0.01),分离移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13,P=0.070)。共8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解剖仿生复位组失效率为0(0/28),分离移位组为11.1%(3/27),前后移位组为21.7%(5/23);解剖仿生复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前后移位组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4)。结论累及骶髂关节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骶髂关节解剖仿生复位患者的功能状态、疼痛情况、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优于非解剖仿生复位患者。分离移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前后移位患者。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骶髂三角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20例骨盆后环垂直不稳定型损伤患者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为20~58岁,平均35岁。骨折按Tile分型:C1.1型4例,C1.2型6例,C1.3型7例,C2型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环椎旁肌入路行S1-髂骨椎弓根钉+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前环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Infix或者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盆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共置入S1-髂骨椎弓根钉系统20对,骶髂关节螺钉37枚。本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6.2cm(5.5~7.6em),手术时间平均为98min(89~1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95mL(110~320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优13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20例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4周(平均12.5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11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弓根钉及骶髂关节螺钉断裂、松动及脱出。结论微创骶髂三角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的近期效果佳,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stoppa(正中)入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Stoppa入路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Majeed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应用于Stoppa入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患者中能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改善骨盆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钢板预塑形方法在微创双切口治疗骨盆髋臼前环损伤时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的88例前入路微创双切口治疗的单侧骨盆髋臼骨折病例,其中骨盆骨折47例,髋臼骨折41例,根据钢板是否预塑形及预塑形方法分成4组;A组为对照组,不进行术前钢板预塑形处理,B组以骨骼模型为模板进行塑形,C组以实体标本为模板进行塑形,D组以健侧镜像3D打印为模板进行塑形。术中联合使用微创髂窝入路和耻骨上入路复位骨折并经血管神经下隧道穿板固定,观察各组术中钢板塑形次数,反复钢板塑形和穿板过程中额外出血量,塑形过程中出现钢板断裂及钢板操作过程中损伤血管神经情况,术中钢板塑形所使用时间,以及术后拍摄标准闭孔出口位和髂骨入口位观察钢板与弓状缘和耻骨支的贴合情况。对比分析几种钢板塑形方法的疗效差异,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在术中塑形次数方面,A组(3.2±0.4)明显高于其他3组(1.2±0.5、1.1±0.4、0.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21,P<0.05),B组(1.2±0.5)和C组(1.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8,P>0.05),D组(0.3±0.1)与第B、C组(1.2±0.5、1.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87,P<0.05)。4种方法塑形获得的最终钢板贴合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1,P>0.05)。结论钢板预塑形在微创双切口治疗骨盆髋臼前环损伤时效果明显,使用镜像3D打印模型为模板塑形效果最佳,使用普通骨盆模型塑形也可获得良好效果且代价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