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国内小儿危重病评分的广泛应用,规范合理救治越来越重要。其中不合理用药仍是临床主要问题之一,对危重病儿不合理用药的系统调查分析尚少见报道。为此,现将我院1995年以来收治的535例危重病儿救治过程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如下。

  • 标签: 危重病儿 救治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本科住院普外科危重患者58例,随机分成营养液组和对照组,观察营养监测指标在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变化。结果营养液组营养指标改善明显,临床疗效良好。结论营养液符合普通外科手术危重患者的生理需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营养物质的生物利用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 标签: 普通外科 营养支持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危重病患者心肌损伤的可能机制,并对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心肌损伤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心肌肌钙蛋白T和肿瘤坏死因子两指标测定,对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内15例APACHEⅡ≥16危重病患者和20例健康献血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危重病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其中死亡组又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②危重病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亦显著高于健康献血员,且其中死亡组也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③在危重病患者发病后第4、24小时心肌肌钙蛋白T与肿瘤坏死因子浓度间存在正相关(r4=0.7215P<0.01,r24=0.7705P<0.01)。结论①在危重病患者中存在着急性心肌损伤,且与心肌损伤患者的预后相关。②肿瘤坏死因子在危重病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损伤机制 危重病 心肌损伤 心肌肌钙蛋白T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上越来越重视在诊治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变化,心理治疗已渗透到临床治疗中,对于危重病人,心理问题可影响抢救成功率。因为患者在病情危重时,他们的认识、情绪和性格等方面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这时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淡漠、自卑、狂躁、依赖等等。

  • 标签: 心理问题 焦虑 恐惧 抑郁 自卑
  • 简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哮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传统机械通气常合并气压伤而影响预后.我们在机械通气中应用肌肉松弛剂卡肌宁及麻醉镇静药异丙酚可明显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气体交换及其内环境.

  • 标签: 临床应用 肌肉松弛剂 机械通气 治疗 危重哮喘 异丙酚
  • 简介:目的比较口腔冲洗与常规口腔护理对危重病人护理效果。方法将外科重症监护病人76例,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8例,选用口腔冲洗;对照组38例,选用口腔护理(即生理盐水棉球法),比较2组口腔细菌培养和口腔气味等情况。结果实验组口腔细菌培养阴性率94.7%,口腔异味发生率2.6%;对照组口腔细菌培养阴性为71.1%,口腔异味发生率为50%;其他如口腔溃疡实验组也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危重病人采用口腔冲洗较常规口腔护理能降低口腔感染、口腔异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口腔冲洗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危重支气管哮喘常突然发作,进展快。可因严重的低氧血症及呼吸性酸中毒而导致死亡。在采取积极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建立人工通气进行机械通气,为一般治疗争取抢救时间,而机械通气又多采用低潮气量,慢频率进行辅助呼吸。同时加用呼气末正压,以防气压伤发生。现就最近在我院治疗的2例危重支气管哮喘病人进行分析,以探讨机械通气在危重支气管哮喘病人中的抢救体会。

  • 标签: 机械通气 危重 支气管哮喘
  • 简介:目的探讨危重病人转科交接记录单在各病区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危重病人转科交接相关内容设计成表格项目,护士在危重病人转科交接的过程中填写使用.结果规范交接流程,明确交接内容,强化护士责任心,有利于科室之间协调,减少纠纷.结论危重病人转科交接记录单应用是保证转科交接环节质量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危重病人 记录单 质量的重要措施 应用的可行性 内容设计 护士
  • 简介:就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的危重合并症76例进行分析。危重症类型多涉及心脑血管、呼吸、消化、血液、神经、内分泌各系统,感染性疾病,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毒付反应,治疗意外和自杀意外等。少数病人由于延误了疾病的早期治疗时机,以致入院时形成了多种并发症,给病人造成了极大损失。76例危重患者经内外科综合抢救,痊愈或好转54例(71.1%),死亡22例。笔者从临床实际出发,就有关问题予以讨论。

  • 标签: 危重合并症 精神科病房 精神病 诊断 病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保证危重患者转科安全。方法将《危重病人转交接记录表》应用于临床。结果缩短了交接的时间,减少了电话询问及信息传递的不准确,促进了科室间的相互协调,控制了“接口”环节的质量。结论规范了护士交接过程,明确了交接的内容及要求。

  • 标签: 危重患者 安全交接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