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男性患者围手术期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前瞻性的临床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分为3组,吸烟患者术中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吸烟患者术中不应用氨甲环酸以及不吸烟患者术中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纳入标准为,中重度骨关节炎患者,年龄60~80岁男性;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及家属同意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组术前1年以上吸烟史,未戒烟;对照组无吸烟史或戒烟1年以上。排除标准为,双侧同时行膝关节置换术;术前无严重并发症;术前无影响凝血疾病;术前无影响凝血药物应用史;无氨甲环酸过敏;无膝关节感染。所有患者由同一主任医师行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患者在切皮前及假体装入后给予1.0 g氨甲环酸静滴。分别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术前术后凝血指标、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及并发症。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吸烟与不吸烟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后术后Hct水平较均显著高于不应用氨甲环酸组患者(吸烟+氨甲环酸0.36±0.05,单纯吸烟组0.30±0.08,单纯氨甲环酸组0.35±0.10,t1=1.819,P1<0.01,t3=2.469,P3<0.05),且术后Hct变化值(吸烟+氨甲环酸0.12±0.02,单纯吸烟组0.18±0.05,单纯氨甲环酸组0.10±0.07,t1=7.047,P1<0.01,t3=5.882,P3<0.01)和Hb变化值[吸烟+氨甲环酸(45.5±12.0) g/dL,单纯吸烟组(55.0±8.4) g/dL,单纯氨甲环酸组(41.5±12.2) g/dL,t1=4.102,P1<0.01,t3=5.764,P3<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吸烟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661.80±358.11) ml,t1=2.319,P1<0.05,t3=2.914,P3<0.01]、隐性失血量[(451.51±389.73) ml,t1=2.782,P1<0.01,t3=3.947,P3<0.01]及计算的总失血量[(1 113.31±729.33) ml,t1=2.678,P1<0.01,t3=3.518,P3>0.05]均显著高于吸烟+氨甲环酸[术后引流量(500.82±254.11) ml,隐性失血量(261.22±187.73) ml,总失血量(752.03±442.82) ml]和单纯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量(463.13±240.34) ml,隐性失血量(197.21±119.14) ml,总失血量(660.35±362.48) ml],术后输血的概率也显著增高(吸烟+氨甲环酸7/33,单纯吸烟组18/22,单纯氨甲环酸组8/32,χ12=0.704,P1<0.01,χ32=5.698,P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患者在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显著的减少出血量和输血的概率,未显著增加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成年男性吸烟和身体活动不足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关联。方法基于2017年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在南京市12个区按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1 098名年龄≥18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前12个月的吸烟、身体活动情况和慢性病相关指标信息。结果在29 848名成年男性有效样本中,从不吸烟者、现在吸烟者和已戒烟者比例分别为59.6%、37.2%和3.2%,身体活动量<600代谢当量(MET)-min/周(身体活动不足者)和身体活动≥600 MET-min/周(非身体活动不足者)比例分别为18.8%和81.2%。从不吸烟者、现在吸烟者和已戒烟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4.7%、34.0%和43.8%,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8.8%、12.3%和16.5%,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6.8%、36.1%和41.9%;身体活动不足者和非身体活动不足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3%、30.9%,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9.9%、12.3%,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9.7%、3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成年男性中现在吸烟者的高血压(OR=1.164,95%CI:1.086~1.248)、糖尿病(OR=1.324,95%CI:1.207~1.452)、血脂异常(OR=1.291,95%CI:1.216~1.371)患病风险高于从不吸烟者。身体活动不足者高血压(OR=1.452,95%CI:1.331~1.583)、糖尿病(OR=1.170,95%CI:1.041~1.315)、血脂异常(OR=1.245,95%CI:1.158~1.338)患病风险高于非身体活动不足者。以从不吸烟且非身体活动不足者为参照,现在吸烟且身体活动不足者有最高的高血压(OR=1.749,95%CI:1.550~1.974)、糖尿病(OR=1.363,95%CI:1.165~1.595)、血脂异常(OR=1.614,95%CI:1.461~1.782)患病风险。结论吸烟和身体活动不足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现在吸烟且身体活动不足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加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念防复吸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吸烟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4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氟伏沙明片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正念防复吸治疗进行干预,比较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尼古丁依赖检验量表(FTND)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AMA、HAMD、FTN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AMA、HAMD、FTND评分均较治疗前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470,P=0.000;F=46.960,P=0.000;F=34.560,P=0.000),且治疗2周、4周、8周后,观察组HAMA、HAMD、FTN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正念防复吸治疗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缓解患者吸烟行为依赖性,患者戒烟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15个省份城乡成年男性居民吸烟状况与睡眠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资料。选取有完整吸烟状况和睡眠时间的18~64岁成年男性共计4 419人,其中城市1 713人(38.8%),农村2 706人(61.2%)。依据调查对象是否吸烟以及吸烟者每日吸烟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吸烟、轻度吸烟(1~14支/d)、中度吸烟(15~24支/d)和重度吸烟(≥25支/d)4组。根据睡眠时间长短将研究对象的睡眠状况分为睡眠不足(<7 h/d)、睡眠适宜(≥7 h/d且<9 h/d)和睡眠过多(≥9 h/d) 3类。利用两水平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乡成年男性吸烟状况和睡眠时间的关系。结果城乡男性的吸烟率分别为45.7%和53.8%。城乡男性重度吸烟者中,睡眠适宜的人群比例最低(分别为66.7%和68.1%),而睡眠不足人群比例最高(分别为15.3%和20.3%)。农村男性重度吸烟者的平均每日睡眠时间比不吸烟人群减少了0.21 h (β=-0.21,95%CI:-0.44~-0.01),且重度吸烟者患睡眠不足的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1.83倍(OR=1.83,95%CI:1.03~3.23)。结论重度吸烟与我国农村地区成年男性居民睡眠时间减少及睡眠不足的风险增加存在关联。
简介:摘要探讨商丘地区≥60岁呼吸系统疾病人群吸烟相关行为状况。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0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550例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351例,女199例;年龄60~86(72.85±5.71)岁。随访至2020年4月,随访3年及以上,收集相关信息及死亡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调查对象吸烟行为对≥60岁呼吸系统疾病人群死亡风险的影响。共纳入调查人数550例,剔除失访病例25例,有效人数525例,调查有效率95.45%;525例患者中,男336例(64.00%),女189例(36.00%);年龄60~86(72.69±5.64)岁,受教育程度以高中及中专为主,占全部人数的39.24%,原发病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病、肺炎、COPD及肺癌。525例≥60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不抽烟者占11.05%(58/525),吸烟者占68.00%(357/525),戒烟者占20.95%(110/525),吸烟时长以>20年为主,占33.33%(175/525);吸烟强度以中度为主,占33.90%(178/525);戒烟时长以<5年为主,占8.76%(46/525)。随访至2020年4月,525例≥60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率为14.10%(74/525);Cox回归分析,吸烟时长、吸烟强度、累计吸烟量、戒烟时长是商丘地区≥60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吸烟时长、吸烟强度、累计吸烟量、戒烟时长可能是商丘地区≥60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增加死亡相对危险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1-2015年中国9省份18~64岁成年男性居民吸烟状况与肥胖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9轮调查资料,选取参加两轮及以上、有完整人口统计学特征、吸烟状况和体格测量数据的18~64岁成年男性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2 169名。依据研究对象是否吸烟以及吸烟者每日吸烟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吸烟、轻度吸烟(1~14支/d)、中度吸烟(15~24支/d)和重度吸烟(≥25支/d)组。观察不同吸烟程度下研究对象的BMI、腰围、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分布情况,利用两水平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男性吸烟状况与肥胖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不同吸烟程度下调查对象的BMI、腰围、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轻、中和重度吸烟者BMI分别比不吸烟人群减少了0.19 kg/m2(95%CI:-0.27~-0.10)、0.40 kg/m2(95%CI:-0.49~-0.31)和0.36 kg/m2(95%CI:-0.53~-0.19);腰围分别减少了0.49 cm(95%CI:-0.76~-0.21)、0.80 cm(95%CI:-1.08~-0.51)和0.79 cm(95%CI:-1.38~-0.36)。男性轻、中和重度吸烟者患全身性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0.70倍(OR=0.70,95%CI:0.62~0.79)、0.61倍(OR=0.61,95%CI:0.55~0.69)和0.78倍(OR=0.78,95%CI:0.65~0.96);患中心性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0.78倍(OR=0.78,95%CI:0.73~0.84)、0.74倍(OR=0.74,95%CI:0.70~0.79)和0.84倍(OR=0.84,95%CI:0.76~0.95)。结论1991-2015年间,男性不吸烟与吸烟(轻、中和重度)居民的BMI、腰围和肥胖患病率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成年男性居民吸烟与肥胖患病风险呈显著性负向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戒烟网络建设前后医务人员对于戒烟干预的认知改变和吸烟患者干预后的效果。方法:2019.07-2020.12柳州市人民医院坐诊及住院部的医务人员302名以及就诊的吸烟患者500例,对比医务人员和吸烟患者在戒烟网络建设前后吸烟知识的知晓及行为形成调查问卷评分与吸烟患者的吸烟干预后调查问卷评分。结果:戒烟网络建设后,医务人员与患者吸烟知识知晓及行为形成调查问卷评分较前升高(P<0.05)。干预后不同时间,吸烟患者吸烟干预后调查问卷评分不断升高(P<0.05)。结论:戒烟网络建设后,医务人员对戒烟干预认知程度及执行力得到提升,同时吸烟患者对戒烟知识的了解增加,吸烟行为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验证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的孤立性肺结节(SPNs)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恶性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ET/CT中心行18F-FDG PET/CT显像,且有明确吸烟史、同机CT示有肺间质纤维化合并SPNs的16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年龄68(63,75)岁。以病理学诊断结果或肺内病灶随访的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2年)为标准,判断结节良恶性;运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病灶的临床特征(年龄、吸烟指数)、形态特征(病灶最大径、密度、位置、分布、与纤维化区域相对位置、毛刺征、分叶征、钙化、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气肿及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和代谢特征[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结节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及k折交叉验证(k=10)验证模型。结果共发现SPNs 222个,其中恶性157个、良性65个。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结节是否伴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钙化、肺气肿,结节大小,与纤维化区域的相对位置,SUVmax,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在良恶性结节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2.514~9.858, χ2值:4.353~18.4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化、血管集束征及SUVmax为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0.048~2.534,均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为:恶性概率P=1/(1+e-x), x=-1.839-3.033×钙化+0.930×血管集束征+0.754×SUVmax(结节具有钙化或血管集束征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自身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95% CI: 0.895~0.969),模型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7.9%、86.2%。k折交叉验证示,测试组预测准确性为0.847±0.075,训练组预测准确性为0.862±0.010。结论钙化、血管集束征和SUVmax是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SPN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的模型判断恶性SPN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