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健康及公共卫生受到了严峻考验。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每年因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800万。随着吸烟与COVID-19关系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者之间的关联逐渐被发现,但目前仍存在争议,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吸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COVID-19发病率,影响COVID-19诊断的准确性,增加COVID-19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死亡风险从而导致不良预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不仅在SARS-CoV-2易感性中起关键作用,还可能参与感染后的调控,影响疾病预后;但是,吸烟对ACE2水平的影响尚不明确。吸烟危害健康是不争的医学事实,吸烟应是防控疫情最重要的“可避免风险因素”。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视力损失多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光感受器的退化引起。主动、被动吸烟会增加AMD发病率及向晚期AMD进展的风险,并且影响湿性AMD的治疗效果。吸烟可引起脉络膜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膜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变薄,导致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反应性受损。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度表达,VEGF增加血管通透性及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从而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吸烟可诱发氧化应激,导致氧化损伤,减少补体因子H表达,增加膜攻击复合物,导致巨噬细胞功能异常,促进玻璃膜疣形成,诱导CNV形成。因此,在控制AMD发生、预防CNV形成中应充分认识吸烟与CNV以及AMD的关系,这对AMD的早期预防及探索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累积暴露量与膀胱肿瘤电切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4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根据吸烟指数=400为界限分为高暴露量组(吸烟指数≥400)23例和低暴露量组(吸烟指数<400)20例,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N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累积吸烟暴露量和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4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0.4±9.6)个月,高暴露量组患者术后第2年和第3年的肿瘤复发率高于低暴露量组(P<0.05),而术后第1年的肿瘤复发率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其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T分期、病理G分级、吸烟累积暴露量是影响膀胱肿瘤电切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累积吸烟暴露量可以增加NMIBC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对该目标人群需加以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累积暴露量与膀胱肿瘤电切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4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根据吸烟指数=400为界限分为高暴露量组(吸烟指数≥400)23例和低暴露量组(吸烟指数<400)20例,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N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累积吸烟暴露量和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4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0.4±9.6)个月,高暴露量组患者术后第2年和第3年的肿瘤复发率高于低暴露量组(P<0.05),而术后第1年的肿瘤复发率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其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T分期、病理G分级、吸烟累积暴露量是影响膀胱肿瘤电切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累积吸烟暴露量可以增加NMIBC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对该目标人群需加以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40岁吸烟人群烟草依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广泛开展戒烟干预提供科学数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监测点,以面对面询问调查的方式收集≥40岁居民吸烟和烟草依赖的相关变量。应用复杂抽样加权估计我国≥40岁现在吸烟和现在每日吸烟人群烟草依赖率及其95%CI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现在吸烟者22 380人,现在每日吸烟者19 999人。≥40岁现在吸烟人群的重度烟草依赖率为31.1%(29.3%~32.9%),其中男性为32.0%(30.2%~33.9%),高于女性17.6%(13.4%~21.7%);乡村为32.7%(30.2%~35.2%),高于城镇;40~59岁年龄组重度烟草依赖率较高,为33.3%(31.3%~35.2%)。≥40岁现在每日吸烟人群的重度烟草依赖率为35.0%(33.0%~37.0%),男性为35.8%(33.8%~37.8%),女性为22.0%(16.8%~27.2%)。在现在吸烟人群和每日吸烟人群中,文化程度越低,重度烟草依赖率越高;18岁以前开始吸烟者重度烟草依赖率明显高于18岁及以后开始吸烟者;有慢性呼吸道症状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明显高于无症状吸烟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非患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吸烟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略低于非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中部和东部地区、40~59岁年龄组、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生产运输和商业服务职业、文化程度低、18岁以前开始吸烟者患重度烟草依赖的风险高。结论我国≥40岁吸烟人群的重度烟草依赖水平较高,戒烟干预服务客观需求巨大,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国戒烟干预工作的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对在校大学生肺功能及健康体适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方便抽样选取2020年9月30日在校的168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过去或(及)现在是否持续吸烟3年以上将其分为吸烟组66名(39.3%)与非吸烟组102名(60.7%),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身体成分、健康体适能以及肺功能测定等数据;比较两组健康体适能与肺功能的差异;分析吸烟组肺功能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关系,探讨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肺活量(EVC)的影响因素。结果男性大学生吸烟组的峰值呼气流速(PEF)低于不吸烟组[(9.37±1.72)比(10.04±1.69)L/s](F=5.051,P=0.026);闭眼单脚站立时间长于不吸烟组[(87.2±49.1)比(63.6±39.7)s](F=9.327,P=0.003);女性大学生吸烟组每分钟仰卧起坐次数少于不吸烟组[(39.5±7.5)比(49.2±12.5)次/min](F=5.189,P=0.029)。吸烟组的肺功能指标中的峰值吸气流速(PIF)、FVC、FEV1、EVC、PEF均与健康体适能测试项目握力、背肌力、仰卧起坐、俯卧撑、原地跳高、立定跳远能力呈正相关(均P<0.001);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得出肺功能与健康体适能项目的估算关系式。结论吸烟对在校大学生肺功能以及健康体适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使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心肌应变(myocardial strain,MS)技术评估正常男性吸烟志愿者与非吸烟志愿者之间左心房(left atrial,LA)结构、功能以及MS情况。材料与方法纳入于3.0 T磁共振仪完成心脏常规扫描检查的正常男性志愿者70名,其中吸烟组44名,非吸烟组26名。记录所有志愿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情况。使用Medis Suite软件测量LA结构、功能及MS参数,MS参数包括: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整体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整体圆周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等。分析非吸烟组与吸烟组之间LA结构、功能及MS参数的差异性情况。结果LA的各MS参数均有较好的组内、组间一致性(ICC≥0.75)。吸烟组GCS、GRS显著低于非吸烟组(33.81%±11.23%与40.21%±11.84%,-28.99%±4.95%与-31.66%±4.75%,P值均<0.05)而两组之间的LA结构和功能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非吸烟志愿者,吸烟志愿者LA的GCS、GRS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损,且早于LA结构、功能参数的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作用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区(DLPFC)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 rTMS)联合吸烟相关线索诱发对香烟成瘾患者香烟渴求度(VAS评分)、呼出气CO浓度(COppm)和睡眠质量(PSQI评分)的影响。方法60例香烟成瘾患者随机分为A组(相关线索诱发rTMS组)、B组(非相关线索诱发rTMS组)和C组(rTMS组),每组患者20例,在治疗过程中A、B组各有1例患者脱落。A组患者在H-F rTMS治疗的同时观看吸烟相关图片10 min,B组患者在H-F rTMS治疗的同时观看非吸烟相关图片10 min,C组患者仅给予H-F rTMS治疗。以上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2周。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进行VAS评分、COppm和PSQI检测。结果治疗后,3组的香烟渴求度VAS评分、呼出CO浓度和PSQ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的香烟渴求度VAS评分和呼出CO浓度分别为(24.74±15.77)分和(4.84±2.17)ppm,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可显著改善香烟成瘾患者的香烟渴求、呼出气CO浓度和睡眠质量,其中H-F rTMS联合吸烟相关线索诱发的治疗效果最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膳食平衡指数(DBI_16)评价天津市吸烟成年人膳食状况,并分析与血尿酸的关系。方法在天津市共计调查1 478名成年人,使用3 d膳食回顾法和调味品称重法相结合获得膳食状况,并收集其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尿酸。描述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各类食物摄入状况及DBI_16评分,并分析吸烟、膳食质量距(DQD-DBI)与血尿酸的关系。结果天津市吸烟者蔬菜、水果、奶类摄入量均低于不吸烟者,烹调盐、烹调油、谷类、鱼虾类均高于不吸烟者;天津市吸烟者蔬菜水果、食物种类、奶豆类DBI_16评分低于不吸烟者,纯能量食物及调味品评分高于不吸烟者;天津市吸烟者DQD-DBI、正端分、负端分中位数分别为42.0、14.0、29.0,均高于不吸烟者,主要问题是中度摄入不足(67.0%)、低度摄入过量(70.9%)、中度摄入不均衡(67.2%);吸烟者血尿酸高于不吸烟者,在DQD-DBI“非适宜”情况下,吸烟者血尿酸亦高于不吸烟者。结论天津市吸烟成年人膳食不均衡情况比不吸烟者更显著,且血尿酸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吸烟人群的膳食营养宣传教育与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情况,探究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BMI信息缺失、基线调查后即失访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脑卒中或恶性肿瘤的研究对象,共纳入487 197人进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中位随访10.15年,随访期间共有4 208人新发心衰,粗发病率为0.87/1 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0.86%。基线年龄越大,心衰发病率越高。高年龄组、农村、男性心衰发病率分别高于低年龄组、城市、女性人群。相比于非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HR=1.05;95%CI:0.91~1.22),而既往吸烟者(HR=1.48;95%CI:1.31~1.67)和当前吸烟者(HR=1.34;95%CI:1.22~1.49)的风险升高。合并非吸烟或偶尔吸烟者组后,既往吸烟者(HR=1.33;95%CI:1.21~1.46)和当前吸烟者(HR=1.46;95%CI:1.31~1.64)相比于该组的心衰发病风险均升高。当前吸烟者(趋势检验P=0.347)和既往吸烟者(趋势检验P=0.066)的吸烟量与心衰风险间均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非吸烟或偶尔吸烟组相比,既往吸烟者戒烟<5、5~、10~、≥20年的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61(95%CI:1.36~1.92)、1.55(95%CI:1.27~1.90)、1.24(95%CI:1.02~1.51)、1.35(95%CI:1.08~1.68)(趋势检验P=0.091),非因疾病戒烟者与因疾病戒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23(95%CI:1.04~1.45)和1.62(95%CI:1.41~1.86)。健康吸烟行为较非健康吸烟行为对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HR=0.75;95%CI:0.69~0.81)。城乡地区和冠心病家族史与吸烟行为是否健康存在对心衰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交互检验P<0.05)。结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无论吸烟频率、吸烟量、戒烟时长和戒烟原因,既往吸烟和当前吸烟者相比于从不吸烟或偶尔吸烟者,心衰风险均较高。吸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继续坚持全面禁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