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手术治疗肩关节骨折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5年8月-2017年8月时间内来我院进行治疗患有肩关节骨折后脱位的患者45例,随后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将这45例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手术治疗肩关节骨折后脱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45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3±1.0)周,平均VAS疼痛评分为(1.5±0.2)分,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82.6±11.2)分,肩关节平均活动度为外旋66.4°,前屈上举123.6°,内旋T12水平,所有的患者均未出现肱骨头坏死的情况。结论手术治疗肩关节骨折后脱位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肩关节镜手术中患者低体温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取了50例符合条件的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通过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体温监测,采取一系列保温护理措施,并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及其舒适度感受。结果:手术前患者体温在36.3°C至37.0°C之间,而在全身麻醉后体温维持在36.2°C至36.8°C之间,但在麻醉期间出现下降趋势。通过持续的保温护理措施,成功地维持了患者肢体温度在36.0°C以上的相对稳定状态。术后观察到部分患者出现轻微不适和冷感,但整体感受可接受,寒战情况较少。结论:本研究表明,在肩关节镜手术中采取的一系列保温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维持患者体温稳定,并减少术中寒战和不适感,有助于提高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肩关节造影技术在临床肩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15例经肩关节镜检查证实的肩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常规MRI和MR肩关节造影(MRA)的临床资料。结果关节镜结果显示15例肩关节损伤患者中,肩袖全层撕裂2例、肩袖部分撕裂10例、肩袖撕裂并发盂唇损伤例3例。MRA对应诊断结果为:2例、10例和3例,与关节镜结果一致。常规MRI诊断结果:肩袖全层撕裂1例(正确诊断率93.0%,漏诊率为50.0%,误诊率为0),肩袖部分撕裂12例(正确诊断率86.7%,漏诊率为0,误诊率为40.0%),肩袖撕裂并发盂唇损伤例2例(正确诊断率93.3%,漏诊率为33.3%,误诊率为0),其中有2例被误诊为肩袖部分撕裂,MRA和关节镜显示为肩袖全层撕裂1例和肩袖撕裂并发盂唇损伤例1例。结论MR肩关节造影较常规MRI检查能提高肩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超声引导肩关节周围神经阻滞与传统神经刺激技术在肩关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肩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肩关节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刺激技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麻醉药物使用量、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术后声嘶、霍纳综合征、膈神经麻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引导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麻醉药物,减少药物浪费,观察组患者在术中麻醉药物使用量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超声引导技术能够更快地达到麻醉效果,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不良反应方面,虽然两组患者在声嘶、霍纳综合征的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膈神经麻痹发生率61.11%低于对照组91.67%,说明超声引导技术能够降低术后膈神经麻痹的风险。结论:超声引导肩关节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在肩关节手术中展现出更优的麻醉效果和更低的膈神经麻痹发生率,超声引导肩关节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肩关节手术中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以确定最优的麻醉方案。方法:本研究于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进行,共纳入80例肩关节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某种特定的麻醉方式(如区域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全身麻醉方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在麻醉恢复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和患者满意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肩关节手术中,采用特定的麻醉方式(如区域麻醉)相较于传统的全身麻醉方式,能够提供更快的麻醉恢复、更低的术后疼痛和更高的患者满意度,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该特定麻醉方式可能是肩关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