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自命出》及传世先秦文献中“情”字的综合考察,指出传统看法中,先秦儒家言“情”,皆为“实”之义,而与情感无关的认识似乎不能成立;《自命出》与大、小戴《礼记》论情的观点比较接近,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二戴成书的年代,可能与《自命出》大致相当。

  • 标签: 《性自命出》 传世先秦文献 “情” 解诂 典籍
  • 简介:<正>如果说先秦儒家(主要指孔子和孟子)是以道德理想的提升而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超凡人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先秦道家(主要指老子和庄子)则是以其精神的净化而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如果说先秦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肯定人生、提高道德学养的方法来实现其超越,那么先秦道家则是以消

  • 标签: 精神境界 性问题 肯定人生 道德理想 内在精神 普遍原则
  • 简介:关于人道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讨论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可以简称为“相容论”和“互斥论”。前者立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历史观的“连续”,认为“唯物史观不仅没有取消或削弱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反而使它建立在真正的科学的基础上而得到了加强”;后者立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断裂”,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不能互相混合、互相纳入、互相包括或互相归结”。

  • 标签: 人道主义思想 唯物史观 马克思历史观 相容性 20世纪80年代 历史唯心主义
  • 简介:<正>稷下学宫是战国中后期的学术文化中心,它的出现是以“士”阶层的空前活跃和百家之学的兴起为前提条件的。随着战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各诸侯国对“士”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有眼光的诸侯便开始寻求独立培养“士”的新途径,以弥补社会供应量的不足;同时,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也很需要能够容纳百家,使它们在一起互相了解、交流、争鸣竞放的学术文化中心。因此,稷下学官的出现是历史的需要,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然而在先秦历史上,这样的学术文化中心为什么唯独出现在齐国而没有出现在其他国家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

  • 标签: 文化中心 学术文化 齐国 文化政策 战国七雄 齐桓公
  • 简介:7月20—21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由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主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及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了会议。大会主题报告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志明教授以“现代中国哲学观演进及其对民族的遮蔽”为题,讨论了时下的一种社会现象,即大多数现代中国学者把狭义哲学观误解为单数哲学观,尚未树立起“中国哲学观”,有意无意地以时代遮蔽了民族。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柴文华教授探讨了任继愈的中国史观,及其对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和进一步书写中国哲学史具有的启发意义。

  • 标签: 中国现代哲学 哲学研究 民族性 时代性 学术研讨会 黑龙江大学
  • 简介:儒家是不是宗教?说“是”的可以有一千条理由,说“不是”的可以有一万个根据。归根结底,将儒家定位为宗教后,意欲何为?坚决不同意儒家划入宗教,又将如何处置?帽子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帽子底下的脑袋。

  • 标签: 宗教性 儒家 三纲五常 “是” 帽子
  • 简介:汉末魏初,儒学德性我式微,才说盛行,《人物志》集其大成。具有一定个体独立和自由精神的才我存在三个面向:轻视儒家规范而仍以道德为终极关怀,但新道德并不明确,是不清晰的德性我;重视直觉洞鉴的智悟,但程序逻辑推理阙如,是不彻底的认知我;将个体生命看作艺术的审美存在,但欠缺退而瞻远的超越意识,是不健全的情意我。材质自然主义凸显才说之自我又使之不完满,魏晋个体之种种自主据此伸展.

  • 标签: 才性 《人物志》 个人 自我 自然主义
  • 简介: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行政行为的必要条件.本文试图对财产申报制度的社会政治基础进行分析,说明在我国行政现代化过程中建立财产申报制度的必要,进而阐述在我国建立财产申报制度的现实缺陷,最后提出建立适应行政现代化的财产申报制度的途径.

  • 标签: 公务员 财产申报制度 现实性监督 社会信用机制 监督机制 执行机制
  • 简介: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哲学”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无远不届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体会与解释。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作出素朴与简单的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的整个框架与境阈,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的做法。在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思潮不断的历史流变中,找到那个通常据以判决中国思想的哲学观,并将之变成追问的对象。牟宗三直接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重新解释中国古典思想的努力不可谓成功。所谓哲学之第一开端是在存在一本体问题的引导下建立先于生、同于生的体系。

  • 标签: 哲学思潮 中国思想 可能性 传统思想 中国古典思想 学科体系
  • 简介:本文以华北太行山东麓某县某镇郄家庄一桩并不复杂的婚变个案为对象,采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家族干预与社区舆论对乡村私人生活的双重制约,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舆论力量的张力。

  • 标签: 家族干预 社区舆论 私人生活
  • 简介:五行说的起源与殷商时期的农业经验有关,指有了"水"浇溉,"火"烧荒,"木"、"金"作农具的条件后,就可以在"土"上种植和收获了,是一种有固定中心的系统认识.西周以后,五行先抽象发展为地舆世界的基本元素,构成"相生"、"相胜"的关系,后又扩大为对于整个宇宙世界的一般认识;认识的系统形式则是无固定中心和有固定中心并存.因为经验认识在历史的过程中积淀为传统的先验的存在,加上统治者用以阐释政治历史的规律和现实政治的合理性,秦汉时期五行说异变成了一种关于价值规范和认识模式的先验信念.

  • 标签: 五行说 经验性认识 先验信念 认识模式 价值规范 文化思想
  • 简介:象数作为易学的生命之源,本身蕴藏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含义.本文从对象数学的重新审视出发,通过把易象还原为原本的区别特征,阐发阴阳变易与境域生成的关系,揭示象数的终极价值.

  • 标签: 象数 二项对立 变易
  • 简介:近来,随着城镇医疗救助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医疗救助给付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8-2012年287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运用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测量与分解法,考察了城镇医疗救助给付水平不平等性地区差异的构成因素和贡献因素。结果发现:城镇医疗救助给付存在比较严重的"横向不公平"问题。特别是2010年以来,城镇医疗救助给付水平的地区不平等日趋显著。其中,从地区特征来看,给付水平的不平等主要来自地区内,以东部地区不平等最为严重。从给付结构来看,"一次救助"(资助参保)较"二次救助"(大病救助)不平等更为凸出。本研究还发现,加大"一次救助"人均给付的投入力度,有助于降低总体给付的不平等

  • 标签: 城镇医疗救助 横向公平 给付水平 给付结构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 简介: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快速拉开.同样有着儒家文化传统的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常被认为是在高增长的同时保持了相对平等的收入分配的典型.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源于中国的特殊矛盾.要从解决中国的特殊矛盾着手,探索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途径.

  • 标签: 经济发展 收入差距 比较 特殊矛盾 社会公平
  • 简介: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积累了有关自然界的丰富而系统的知识,阴阳五行是这一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阴阳五行不仅应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更应从科学意义上来理解。科学有事实科学与本质科学之分,阴阳五行学说以哲学直观与思辨作为公理基础,以准公理系统式的纯然本质的方式存在与运行,不依赖事实经验并摆脱经验事实而存在,满足本质科学的意涵。

  • 标签: 阴阳五行说 科学 本质 工具性 哲学意义 阴阳五行学说
  • 简介:由于政府的缘故而产生的环境外部的非内部化是普遍可观察的事实。本文讨论了它的两种重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体系、以适当的制度保证公民的评价能够影响官员的政绩考核和任命过程等。

  • 标签: 环境外部性 算计性非内部化 政治性非内部化
  • 简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分工模式及演变对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利用1995—2008年中国分地区面板数据,重点考察传统国际分工和产品内国际分工两种不同模式对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和特点。研究发现,尽管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迅速,但是受限于在该分工模式中相对不利的发展位置,其对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是要明显小于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影响。进一步分区域的分析表明,无论哪种分工模式,其对中国不同区域生产服务业发展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

  • 标签: 国际分工演变 生产性服务业 比较研究
  • 简介:12月18-19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理事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课题组、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现代天主教神哲思想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及中国国内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近30人参加会议。会议以“中国视角的道德与责任”、“西方视角的道德与责任”、“道德、责任及全球化”、“道德与责任”为主要议题,就当前世界面临的种种价值问题、当代伦理道德面临的现代危机以及如何进行当代视域下的价值重建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道德危机 价值重建 国际学术研讨会 “985工程” 西方道德哲学
  • 简介: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因其内在的属性冲突而面临着民主赤字的批评,引发了合法危机。以行政法理论视之,建立“参与式立法模式”,并通过利害相关方权利的明确、实施信息公开程序、确立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专家理性与问责机制,是矫正国际非政府组织合法危机的可行途径。

  • 标签: 行政法 国际非政府组织 合法性 危机 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