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3 个结果
  • 简介:从1998年至2003年,国际法院陆续审理了三个与违反《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有关的案件,其中以1999年的拉格朗案最为典型。拉格朗案牵涉到若干重大国际法问题,国际法院对这些问题的判决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是前所未有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国际法院在该案中的判决不仅对国际法,而且对国际实践和国际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国际法院 拉格朗案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 简介:学术自由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核心.迄今为止,尽管基于外在视角的功利主义哲学为学术自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和有效的辩护,然而,由于在功利主义的视野里,学术自由仅具工具性价值,因此,学术自由又不可避免地会同样基于功利主义的考量而受到侵犯.对学术自由的辩护无疑还需立足于学术自由自主性的内在视角的道德审视.它不仅划定了学术自由赖以存在的外在界限,而且事实上也构成了对学术自由的功利主义辩护的基本前提.

  • 标签: 功利主义 学术自由 道德建设 哲学观 公民权利
  • 简介:暴力袭警将从重处罚[原文]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解读]近年来,"暴力袭警"事件频发,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根据公安部今年4月透露的数据,2010年至2014年,公安民警因同犯罪分子作斗争而遭受暴力袭击负伤8880人,占负伤民警总数的42.8%,连续5年总体上升,其中2014年2417人,比2013年上升24.1%。"不少警察在执法时往往不希望惹事,小事大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出大事才采取手

  • 标签: 暴力袭警 暴力袭击 从重处罚 犯罪分子 社会影响 执行职务
  • 简介:学界对于"从契约到身份"命题的讨论莫衷一是,如果"身份"指的是强势与弱势的身份之别,则在现代社会中,"从契约到身份"的命题是成立的。现实社会中"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反映到私法领域,则意味着私法的自我矫正进程。在法规范层次上以格式合同为例的分析反映了私法依据身份矛盾因素,运用设权的法律技术使私法主体的法律地位相对平等,进而实现实质性的私法自治。在法哲学层次上的分析则表明了,私法的自我矫正是私法在面临形式理性的危机时运用反思理性对社会系统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同时,这两个层次的分析亦表明,囿于私法的主旨,私法中"从契约到身份"的自我矫正对现实社会的身份矛盾无法做出最充分的回应。因此,与私法有着不同主旨和调整模式,并以身份矛盾因素为规范重心、以反思理性为主导的社会法便超越了私法的自我矫正,对社会现实做出更充分的回应。以此观照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则可以铺设出法治发展的双重轨道:通往成熟的契约社会的"从身份到契约"之轨与通往正义社会的"从契约到身份"之轨,而后者又有两条分轨道,一为私法的自我矫正,二为社会法的开拓完善。

  • 标签: 从契约到身份 自我矫正 反思理性 格式合同
  • 简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辛普森(O.J.Simpson)杀妻案"曾轰动全美,当时几乎所有美国白人和过半数美国黑人都认为辛普森是杀妻凶手,但大陪审团裁决却是辛普森无罪,该裁决使关注该案件的所有人久久无法从巨大的震动中恢复常态.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同样对该裁决表示忧虑,估计他也认为辛普森是凶手,但他声明美国司法制度并非完美,必须都尊重法治传统.

  • 标签: 刑事诉讼原则 杀妻案解读 美国刑事诉讼
  • 简介:宪政之于经济法的法治要求,意味着国家干预经济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应该受到制约。经济宪政是以保障基本权利为基础、以社会本位为核心价值的宪政理念。为了实现政府干预的宪政目标,应限制行政权力,要求政府干预遵循法治化的进程,以确保宪政经济权利并接受违宪审查。

  • 标签: 宪政 政府干预 经济宪政
  • 简介:因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而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的万州第一贪易兴权,在狱中参加MBA课程学习的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弹在重庆迅速传开。有人认为,作为一个无期刑犯,国家花费人力财力培养他根本不值得;也有人认为,即使是罪犯也有权利通过特定的方式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一个无期刑犯在狱中参加MBA课程学习究竟有多大的价值与意义?请看——

  • 标签: 易兴权 MBA课程学习 文化水平 价值 贪污罪
  • 简介:一、聚焦消法修改之惩罚性赔偿(一)增加所购商品或服务价格或费用的3倍赔偿【法条】修改后的消法第55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 标签: 修改 聚焦 惩罚性赔偿 解读 案例 服务价格
  • 简介:作为国际社会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合作里程碑,其中所体现出的刑事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解读了严厉惩治这一基本政策之外的若干刑事政策,即国际合作、保护人权、鼓励犯罪人合作、注重国家公权力、注重犯罪预防.通过对具体条文的解析,阐释了立法的基本精神.

  • 标签: 《巴勒莫公约》 刑事政策 犯罪人 公权力 犯罪预防 协助与合作原则
  • 简介: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华法系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民法物权客体之一的土地,对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均有重要政治、经济及军事意义。中华法系土地用益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均有自身独特的主导性特征。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经济的发展程度、军事征战需求,乃至宗法思想观念等因素,都对特定时期土地用益制度的形成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 标签: 土地用益 完全土地国有制 封建租佃制 永佃权
  • 简介:本文案例启示:我国传统理论认为,盗窃罪的客观构成要件须具备“秘密窃取”行为。但这种观点不仅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而且不符合司法实践。“秘密窃取”并非盗窃罪的本质特征,而只是一种最常见的平和取得他人占有权的方式。窃取行为并非仅仅局限于“秘密”,基于“秘密”之外的“公开”完全可以成为窃取行为的方式。

  • 标签: “秘密窃取” 客观构成要件 盗窃犯罪 解读 传统理论 司法实践
  • 简介:2004年人权条款入宪,有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总体上看,是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诉求。但是,对于人权条款在宪法中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述,特别是放在什么位置表述,曾经产生过不同的设计方案。人权条款最终被置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而未能在序言和总纲中规定,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我国人权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对于宪法中的人权条款,应当做理性、务实的解读

  • 标签: 人权 基本权利 修宪 宪法史
  • 简介:本文运用"国家调节说"经济法理论,分析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根源及各国"救市"措施的经济法机理,指出:市场缺陷以及既往国家调节的失误是导致危机发生的最基本根源。各国"救市"的实质是运用国家调节对市场缺陷的弥补和对既往国家调节(失误)的再调节。而各国的各种"救市"措施无非就是采取了"国家调节三方式",此期间所颁布的经济法也分别属于"经济法体系三构成"。文章还针对中国情况,论述了金融危机对加强我国经济法治的启示,并指出了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金融法治课题。

  • 标签: 金融危机 经济法 解读
  • 简介:《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调整冲突法问题的法律,它的实施将会对我国和同我国有着密切民事交往的外国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该法一般性的规定和几个特定领域的冲突规范的解读,可以看出许多当代国际私法的发展和成就已被其接纳,但一些实施细节有时还不得不求助于旧的规定或有待实践予以补充。总体上讲,它应当受到国内外的一致欢迎。

  • 标签: 中国 立法 冲突法
  • 简介: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大法官之一。1880年,他首次提出了'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个命题。霍姆斯所说的'经验'是指法官在遵循先例的前提下,充分根据变化中的社会生活,给予先例以新的生命。他并不否认逻辑在法律推理中的作用;只是当逻辑无能为力时,法官才应该抛弃形而上学的束缚,在法律的空隙'立法'。霍姆斯对法律中逻辑与经验的论述,同时也是对传统形式主义法律观念的一种批判。这个观点反映出霍姆斯的实用主义法学观。

  • 标签: 霍姆斯 经验论 逻辑 形式主义
  • 简介:作为一种附设在法院的替代性纠纷解决程序,其与诉讼程序体现的意义及价值截然不同。而支撑其存在的理念即在于法院附设ADR程序追求非正式的正义、分配的正义及谋求正义的普遍化,追求合作,体现了多元的正义观及合作的诉讼文化。

  • 标签: 法院附设ADR 接近正义 分配正义 合作
  • 简介:《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九》)已于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医闹、袭警、替考、虐童等一系列曾引发舆论关注的违法行为,被正式纳入刑法制裁的范畴。新法规正式实施,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文,备受关注。

  • 标签: 刑法修正案 解读 违法行为 法律条文 民众生活 袭警
  • 简介:<正>我国的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在紧急情况下,依法临时剥夺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我国刑诉法第61条、1998年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简称《办案规定》)第105条规定了我国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权力,1997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简称《检察规则》)第76条规定检察院在两种情形下也有拘留决定权。但正是由立法与司法解释建构的这一制度,给当前中国的刑事司法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系列问题。

  • 标签: 刑诉法修改 刑事诉讼规则 强制措施 逮捕制度 重大嫌疑分子 侦查过程